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林语堂史传文学研究

作 者: 仲娜娜
导 师: 毛海莹;戴光中
学 校: 宁波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审美三原则 林语堂 《苏东坡传》 《武则天正传》
分类号: I207.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运用传记文学尊重历史、尊重个性、尊重艺术的审美三原则,来分析林语堂史传文学作品《苏东坡传》和《武则天正传》。林语堂对作者与传主之间的情感把握、对功利性束缚的突破及其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成为林语堂史传作品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历史真实性是传记文学的生命,主要受到历史因素、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从历史因素看,《苏东坡传》因传主本身材料的丰富及作家的充分准备和研究,其真实性值得肯定;《武则天正传》却因林语堂偏爱丑化、妖化武则天形象的资料而在真实性上大打折扣。从环境因素看,《苏东坡传》是在林语堂个人处境十分尴尬的情况下创作的,创作过程伴随着林语堂的精神解脱,是其失意年代的得意之作;《武则天正传》则是“冷战”时代林语堂“亲蒋反共”政治观念冲动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记的严谨性。从心理因素看,作者对传主的好恶明显地影响了传记创作。他因崇尚快乐幸福的人生观而对苏东坡倍加推崇,又因憎恶武则天及其女性观中保守落后的一面而对武则天的评价有失公允。这种心态对传记的创作总体上是利大于弊的。尊重个性,努力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是传记创作的又一追求。从传主个性的复杂性来说,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集天赋极高的艺术家、为民着想的官员和淡泊睿智的隐士于一身,复杂而生动;武则天则被林语堂刻意丑化为残忍专横、极富野心的“女魔头”,对传主复杂性把握不足。从传主个性的统一性来说,苏东坡由刚直趋向宽和,始终不变的是旷达乐观、幽默诙谐,能准确把握传主不同时期的性格特征;武则天由隐忍而至荒淫,突出她作为政治家的残忍专横、冷静机智,给人深刻印象。传记文学是一种基于史而臻于文的叙述。从艺术构思、合理想象、小品文笔调及叙事视角和方法来看,林语堂的两部史传均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苏东坡传》采用纵横交错的构思方式架构全书,极富创新性;两部传记充分发挥合理想象,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恰到好处;小品文笔调痕迹明显,夹叙夹议和闲谈特色不仅对传记写作有所助益,也彰显了林语堂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和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观;《苏东坡传》的两层叙事模式和《武则天正传》的三层叙事模式,视角灵活,并不拘泥于传记写作常用的第三人称叙事方式,而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时切换,甚至作者也不时跳出来发表意见,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感受。林语堂对作者与传主之间的情感把握、对功利性束缚的有力突破及对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等经验和教训,足可为后人借鉴。他学习借鉴西方现代传记的表现手法,注重表现人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有机融合中西文化,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对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做出了特殊贡献,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引言  10-12
1 传记文学的生命:尊重历史  12-27
  1.1 历史因素:搜寻史料,去伪存真  12-15
  1.2 环境因素:时代环境与个人处境的交互作用  15-19
    1.2.1 失意年代的得意之作  16-17
    1.2.2 “冷战”时代的政治冲动  17-19
  1.3 心理因素:作者与传主的情感渗透和心理沟通  19-27
    1.3.1 厚爱东坡,崇尚快乐幸福的人生  19-22
    1.3.2 憎恶则天,弘扬男权中心的女性观  22-27
2 打动人心的力量:尊重个性  27-38
  2.1 传主形象的复杂性诉求  27-31
    2.1.1 苏东坡形象的三面展示  27-29
    2.1.2 武则天形象的妖魔化  29-31
  2.2 传主形象变化中的统一  31-38
    2.2.1 苏东坡的旷达人生:由刚直趋向宽和  32-35
    2.2.2 武则天的政治智慧:由才人到帝王  35-38
3 臻于文的叙述:尊重艺术  38-54
  3.1 艺术构思的创新  38-41
  3.2 合理想象的发挥  41-45
    3.2.1 细节描写,以小见大  41-42
    3.2.2 心理描写,把握到位  42-44
    3.2.3 对话描写,恰到好处  44-45
  3.3 小品文笔调的痕迹  45-51
    3.3.1 夹叙夹议,凸显融合中西的文化观  45-47
    3.3.2 闲谈特色,彰显幽默、闲适、性灵的文学观  47-51
  3.4 叙事视角和方法的更新  51-54
4 结语  54-56
参考文献  56-59
在学研究成果  59-60
致谢  60

相似论文

  1. 从译者责任的角度看林语堂和林戊荪的《论语》翻译,H059
  2. 30年代林语堂新闻传播思想研究,I206.6
  3.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解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I046
  4.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H05
  5. 《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H315.9
  6. 论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的审美再现,H315.9
  7.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鲁迅与林语堂的翻译思想,I046
  8. 林语堂散文论,I207.6
  9. 林语堂的文化身份与翻译活动,I046
  10. On the Cross-cultural Self-consciousness in Lin Yutang\'s Translation,H059
  11. 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世界,I106
  12. 论林语堂小说的文化意蕴,I207.42
  13. 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研究,I01
  14. 论30年代林语堂的文艺思想,I206.6
  15.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著现代文章,I206.7
  16. “一捆矛盾”,两种文思,I206.6
  17. 《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H315.9
  18. 《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与林语堂性灵文学观的建构,I206.6
  19. 林语堂编译《论语》研究,I046
  20. 从后殖民理论看《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H31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报告文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