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庄子天人关系论

作 者: 韩丽娟
导 师: 李振纲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庄子 天人关系 天道观 人论 现实意义
分类号: B223.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7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天”在庄子思想中是十分重要的范畴。庄子认为“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地》),在庄子眼中,“天”是庶几与“道”同等的概念。“天”即本性如此,自然如此,本来如此,一事一物的本性、本然状态即是“天”。本文从“天”、“人”对举、“天”与“道”的关系和作为对待万物态度的“天”三个方面来解析庄子的天道观。在论述庄子的人论思想时,本文从庄子关于人生困境的思想入手,分析到常人产生痛苦、困惑的根源——芒。拯救人生是庄子人学的出发点与归宿。庄子批判、揭露人的现实存在的非本质性,其理论依据是人的本质存在,其目的是摆脱人的困境、实现人的非本质存在向本质存在的转化即人的自我回复。这样就涉及到庄子的理想人格理论和理想人格的修为方法。庄子认为天与人是“道通为一”的。人与天本来是同质同源的,但是一有了人为,天人之间便出现分化、矛盾,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无为为之是谓天,有为为之是谓人;天之道损有余以事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事有余。这就是庄子的天人对举。庄子将天人对举,不是为了以人胜天,天与人本不相胜,而是为了使天人互相结合。合于什么呢?合于道。合于自然。庄子的“天人合一”论就是其“道论”,“合一”之“一”就是“道”,即“自然”。庄子既看到了天、人对举的一面,同时也认识到了两者的融合、共通的一方面。“合”是动态的意思,“天人合一”就是双方的融合、协调,也是个人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的过程。庄子从“天”、“人”本原之“合”的观照中,看到了现实中的天人对举,又从实际中的天人对举中去求本原的天人相合。可以说,这种“天人合一”论是本原论、过程论和理想境界论三者的统一。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庄子天人关系思想的现实意义。庄子的天人关系思想对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克服自我中心主义,拒斥极端功利主义,使人类警惕技术异化现象,帮助人们洞悟生死,善待生命,都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庄子的思想犹如人类精神的一剂良药,对于医治现代社会很多弊病仍有疗效。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引言  9-10
第1章 绪论  10-15
  1.1 "天人关系"问题的内涵  10-11
  1.2 儒、墨、道天人观的区别  11-15
    1.2.1 儒家  11-13
    1.2.2 墨家  13-14
    1.2.3 道家  14-15
第2章 庄子天道观  15-23
  2.1 历史上"天"的多重含义  15-18
    2.1.1 主宰之天  15-16
    2.1.2 物质之天  16-17
    2.1.3 命运之天  17
    2.1.4 义理之天  17
    2.1.5 自然之天  17-18
  2.2 庄子对"天"含义的理解  18-23
    2.2.1 "自然"与"人为"  19
    2.2.2 "天"与"道"  19-20
    2.2.3 "天"是一种态度  20-23
第3章 庄子之人论  23-29
  3.1 人生困境种种  23-25
  3.2 人生困境的根源  25-29
第4章 真人:理想人格理论  29-36
  4.1 理想人格之所指  29-30
  4.2 真人的内在品格  30-33
    4.2.1 恬淡虚静  30-31
    4.2.2 安时处顺  31
    4.2.3 无情无己  31-32
    4.2.4 逍遥自适  32-33
  4.3 理想人格的修为方法  33-36
    4.3.1 外其方  33
    4.3.2 离其形  33-34
    4.3.3 虚其心  34-36
第5章 天与人"道通为一"  36-39
第6章 庄子天人理论的现实意义  39-45
  6.1 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39-40
  6.2 克服自我中心主义  40-41
  6.3 拒斥极端功利主义  41-42
  6.4 使人类警惕技术异化现象  42-43
  6.5 洞悟生死,善待生命  43-45
参考文献  45-46
致谢  46

相似论文

  1. 辨证论治对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临床观察,R259
  2. 《庄子》修辞策略探析,B223.5
  3. 英语背诵对提高农村学校初中生听力能力的作用探索,G633.41
  4. 王莒生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从五脏论治慢性咳嗽临床经验研究,R249.2
  5. 王琦教授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研究,R249.2
  6. 赖尔的行为主义,B089
  7. 林鸿年交游及其著述研究,K29
  8.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9. 阿多诺与现代主义,B83-0
  10.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11.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12. 布克金生态政治学思想研究,D09
  13.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G633.6
  14. 基于本体的语义检索研究,TP391.3
  15. 板球系统的控制算法研究,TP13
  16.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17. 顺应论视角下时尚网络媒体中的中英语码转换研究,G206
  18.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结构思想分析,K02
  19. 罗尔斯《正义论》经济伦理思想研究,B82-05
  20. 政府和谐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博弈分析,D630
  21.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先秦哲学(~前220年) > 道家 > 庄子(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