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作 者: 曹青林
导 师: 范先佐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学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水平大学 建设
分类号: G64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高校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摇篮,更是产生创新知识、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2012年国家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可见,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对于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什么是协同创新?它有什么基本特征?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什么是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大学有什么基本特征?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有何内在关系?目前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取得哪些初步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存在这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教育学、教育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视角出发,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并结合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典型经验和我国的现实国情,提出进一步推进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政策建议。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分为七个部分进行探讨:导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深入地分析我国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拟定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主要从协同理论、创新理论、复杂性科学理论等来阐述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上述理论及其对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分析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协同创新的现实背景和重要意义。研究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离不开其存在的现实背景——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现实需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迫切要求。同时,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对于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根本提升和促进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协同创新提出的背景和现实意义。第三章,分析我国协同创新的特征、模式以及普通高校的角色定位。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创新模式。它有着自身显著的特征和独特的模式。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协同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集成是协同创新的灵魂;合作共赢是协同创新的目标。基本模式主要有:校校协同创新、校企协同创新、校地协同创新、国际间协同创新。同时,高校在协同创新活动的角色定位为: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之一;协同创新活动重要的联系纽带;协同创新中高技术生产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同时,普通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战略重点:观念更新是前提;机制创新是关键;跨学科研究是途径;平台建设是基础;配套政策是保障。第四章,主要介绍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协同创新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取得的初步成效包括:大大提升了普通高校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推动了高水平大学建设;促进了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促进了普通高校的体制机制创新。同时,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协同创新也存在不少问题,如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协同合作问题突出,等等。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既有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带来的影响,也有历史形成的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必须进行系统研究,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基于此,本章主要从制度设计、学科建设、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等视角探讨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过程中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五章,主要介绍国外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上一些国家,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选择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和印度五个在产学研合作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通过对其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研究,总结其可以借鉴的经验,并结合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际,提出对我国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启示,以期促进我国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健康发展。第六章,主要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促进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建议。这些建议具体包括:着眼于协同和引领,大力加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打破学科间的藩篱,努力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冲破校企之间的围墙,积极推进校企之间全面战略合作;整合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教育科技产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5-7
Abstract  7-16
绪论  16-40
  一、问题的提出  16-17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7-19
    1. 研究目的  17
    2. 研究意义  17-19
  三、研究现状  19-33
    1. 关于对协同创新的研究  19-22
    2. 关于对高水平大学的研究  22-26
    3. 关于对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研究  26-31
    4. 研究述评  31-33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33-36
    1. 协同创新  33-35
    2. 高水平大学  35-36
  五、研究方法  36-38
  六、逻辑思路和结构安排  38-40
第一章 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  40-62
  一、协同理论  40-45
    1. 协同理论概述  40-42
    2. 协同理论与创新  42-45
  二、创新理论  45-49
    1. 技术创新  45-46
    2. 制度创新  46-49
  三、复杂性科学理论  49-52
    1. 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  49-51
    2. 复杂性科学对协同创新的启示  51-52
  四、博弈理论  52-62
    1. 博弈理论概述  52-56
    2. 博弈理论在协同创新中的应用模型  56-59
    3. 博弈理论对协同创新的作用启示  59-62
第二章 我国实施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62-75
  一、历史背景  62-68
    1. 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62-63
    2.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客观需要  63-65
    3.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要求  65-67
    4. 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  67-68
  二、主要内容  68-71
    1. 协同创新中的政府  69
    2. 协同创新中的高校、科研院所  69-70
    3. 协同创新中的企业  70-71
    4. 协同创新中的金融机构  71
    5. 协同创新中的中介机构  71
  三、现实意义  71-75
    1. 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72
    2. 有助于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  72-73
    3. 有助于高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  73-74
    4. 有助于推进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74-75
第三章 我国协同创新的特征、模式及高校的角色定位  75-91
  一、我国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  75-77
    1. 协同是创新发展的要求  75-76
    2. 集成是协同创新的灵魂  76-77
    3. 合作共赢是协同创新的目标  77
  二、我国协同创新的基本模式  77-82
    1. 校校(所)协同创新  78-79
    2. 校企协同创新  79-80
    3. 校地协同创新  80-81
    4. 国际间协同创新  81-82
  三、普通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角色定位  82-85
    1. 高校是协同创新的责任主体之一  83-84
    2. 高校是协同创新活动重要的联系纽带  84
    3. 高校是协同创新中高技术生产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强大生力军  84-85
  四、普通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战略重点  85-91
    1. 前提是观念更新  85-86
    2. 关键是机制创新  86-87
    3. 途径是跨学科研究  87-88
    4. 基础是平台建设  88-89
    5. 保障是配套政策  89-91
第四章 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成效、问题及其原因  91-117
  一、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取得的初步成效  91-101
    1. 大大提升了普通高校的创新能力  91-95
    2. 进一步推动了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95-99
    3. 促进了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协同合作  99-101
  二、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01-104
    1.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01-103
    2. 协同创新合作问题突出  103-104
  三、我国高校协同创新存在问题的原因  104-117
    1. 顶层制度设计欠科学  104-108
    2. 政府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不够  108-111
    3. 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不健全  111-114
    4.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114-117
第五章 国外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117-139
  一、国外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117-129
    1. 美国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117-120
    2. 日本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120-122
    3. 德国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122-124
    4. 韩国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124-127
    5. 印度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127-129
  二、国外协同创新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主要启示  129-139
    1. 政府: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129-132
    2.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智力支持  132-135
    3. 企业:真正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  135-137
    4. 中介机构:发挥桥梁作用  137-139
第六章 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建议  139-157
  一、着眼于协同和引领,大力加强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  139-142
  二、打破学科之间藩篱,努力促进跨学科协同创新  142-145
  三、冲破校企之间的围墙,积极推进校企全面战略合作  145-148
  四、整合科技协同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148-152
  五、联合教育科技产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152-157
结束语  157-159
参考文献  159-163

相似论文

  1. 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G641
  2. 湛江市对虾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F326.4
  3. 城郊型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267.2
  4. 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哲学思考,D262.6
  5.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6. 教师集体建设策略探析,G451.1
  7. 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学科建设中的应用,G642.4
  8.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9.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X2
  10. 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研究,X171
  11.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投资内部控制问题研究,F540.34
  12.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13.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14.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15.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16. 地方政府信用建设研究,D630.1
  17. 摩托化部队机动辅助系统,TP311.52
  18.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19.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20. 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中政府形象建设,D630
  2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人力资源领导研究,G632.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