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
作 者: 陈争
导 师: 朱海林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农民 主体作用 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
分类号: D64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其成效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农村建设中“四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发展。但是,我国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目前仍然面临着严峻的主体性困境——以盲目依附、仰视权威、权责意识淡薄为特征的“农民道德”仍然广泛存在,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步伐。为此,实现从“农民道德”向“公民道德”的转变,必须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从而推动我国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健康发展。从结构上看,本文包括绪论、主体和结语等三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提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农民是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目前,农村道德面貌既发生了许多积极变化,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发挥农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事实上,农民不仅是农村道德教育的主体,而且是道德实践和社会管理的主体。第三章,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面临的主体困境及其原因。农民的现代公民精神的缺失、理性参与意识、法律和权责意识的淡薄成为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困境,究其农村道德建设中主体困境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传统道德因素、农村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道德建设忽视层次性。第四章,探寻农民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途径。本章针对农村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体困境,提出“三个转变”的问题解决途径:实现从“农民”到“公民”、从“村民社会”到“公民社会”、从“农民道德”到公民道德的转变。从而,实现农民的现代精神的确立,为农民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6Abstract 6-81 绪论 8-13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8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8-11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方法 11-13 1.3.1 研究思路 11-12 1.3.2 研究方法 12-132 农民是新农村道德建设的主体 13-20 2.1 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现状 13-17 2.1.1 农村道德生活领域发生的积极变化 13-14 2.1.2 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14-17 2.2 农民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体现 17-20 2.2.1 农民是新农村公民道德教育的主体 17-18 2.2.2 农民是新农村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 18-19 2.2.3 农民是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社会管理的主体 19-203 新农村道德建设面临的主体性困境 20-34 3.1 农民理性参与意识缺乏——主体困境之一 20-22 3.1.1 理性参与意识及其重要性 20-21 3.1.2 农民理性参与意识现状 21-22 3.2 农民责任意识淡薄——主体困境之二 22-25 3.2.1 农民权责意识增强的必要性 22-23 3.2.2 农民权责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23-25 3.3 农民法律意识欠缺 25-27 3.3.1 法律意识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 25-26 3.3.2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26-27 3.4 农村公民道德建设面临主体困境的原因 27-34 3.4.1 传统道德因素的影响 27-30 3.4.2 农村生产方式的制约和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30-32 3.4.3 道德建设忽视层次性 32-344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的基本途径 34-44 4.1 实现从"农民"到"公民"的转变 34-37 4.1.1 思想上的解放 34-35 4.1.2 制度上的改进 35-36 4.1.3 素质上的提升 36-37 4.2 实现从"村民社会"到"公民社会"的转变 37-40 4.2.1 村民社会、公民社会的含义 37-38 4.2.2 公民社会对公民道德培养的影响 38 4.2.3 从村民社会到公民社会转变的途径 38-40 4.3 实现从"农民道德"到公民道德的转变 40-44 4.3.1 从"农民道德"到公民道德转变的重要意义 41 4.3.2 实现从"农民道德"到公民道德转变的思路 41-44结语 44-45致谢 45-46参考文献 46-50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0
|
相似论文
-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 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保护,D922.68
- 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研究,D412.6
-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 新生代农民工权利行使的制度保障研究,D412.6
- 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群体性突发事件研究,D630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民思想教育问题研究,D422.62
- 中国政府惠农政策实证研究,D422.6
- 淮南市农民增收对策研究,F323.8
- 上海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632.1
-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东南沿海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D422.6
- 社会转型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422.62
- 苏州市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412.6
-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制教育研究,D920.0
-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412.6
-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 淮安市农民培训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G725
- 浙江省瑞安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研究,F327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 > 道德教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