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有”“无”之间-教学的此境与彼境研究

作 者: 郭芬云
导 师: 张传燧
学 校: 湖南师范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教学 此境 彼境
分类号: G420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有”“无”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无论是西方哲学的“有”,还是中国从先秦儒家学说中的“有”,发展到佛教般若学的“有”,都包含了三方面的意义:一是表示实际存在的具体事物,包括自然之物和社会之物;二是一定的观念和价值取向。三是现实状态。“无”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无”即道,是事物的本体。无形无象,恍忽幽隐,难以探求,但又是切实存在,作用在人与社会的各种事物之上,显现出很多可以为人发觉与把握的特色。二是“无”即“幽冥之境”,是事物发展的理想之境。“有”、“无”之间是相反相成,动态生成的关系。本论文借鉴哲学之“有”、“无”理论来观照教学,发现教学也具有“有”,“无”两种状态。教学的“有”指教学的此境、教学的现实、教学的实然状态;教学的“无”指教学的彼境、教学的理想、教学的应然状态。教学的此境与彼境相辅相成,相互转化,并且彼此超越。教学既要关注此境,也要追寻彼境。在此境与彼境即“有”“无”之间不断地追寻与转化过程中,教学不仅促进了人的发展与完善,而且也使其自身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本论文具体分析论述了教学的“有”“无”即此境与彼境。教学的“有”即此境是指人类教学的实际发展过程,是历时态与共时态的统一。教学的“有”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四部分。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干预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性主体和发展性主体。教学内容是不同于课程的客体。教学手段是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有”的主体部分。作为教师和学生活动作用的对象和作用于对象的中介,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纯粹的客体和中介。教学的“无”即教学的彼境。它既要表达隐藏在教学现象背后的一而恒的教学的本体,也要表达脱离于现实的教学之外的一而恒的教学的境界。教学的境界即教学理想。教学理想总的来说是教学工作者对教学的一种最佳状态的构想,即美好的教学过程与美好的教学结果的统一。其内涵有三:一是美好的教学过程所体现的“真”;二是美好的教学过程所体现的“善”;三是两个要素达到和谐统一时所体现的“美”。教学理想具有超前性、主观性、完美性、教育性的特性。教学理想的形成要受人的发展需要、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教学的乌托邦品质等因素所制约。本论文深入论述分析了教学的“有”与“无”即此境与彼境的相互转化,并且指出,正是这种相互转化推动了人类教学的发展。论文首先分析论述了教学之“有”即此境向教学之“无”即彼境的转化情形。通过梳理教学发展的历史我们知道,在人类教学发展的最初阶段,它总是以纯粹的自在状态存在着。具体而言,正式的学校教学产生之前,人类的教学都处于自在状态。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教学逐渐由最初的自在状态走向了自为状态。自为阶段的东西方教学在从教学现实到教学理想的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了他们各自的运行轨迹,具有自己的特点。中国古代教学在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过程中,经历了古代儒家的培养“士”、“君子”的理想人格和各种才能的教学理想、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教学理想、墨家“兼利天下”、“崇尚实学”的教学理想、法家“以法为教”的教学理想。中国近代教学在由现实走向理想的过程中,经历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教学理想、维新派“开民智、育新民”的教学理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五育并举”的教学理想以及陶行知等教育家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各类教学实验所包含的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职业教育、“活教育”等教学理想。西方教学现实走向教学理想的过程中,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崇尚理性”、“智德统一”的教学理想,近代“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教学理想,“顺应自然”的自然主义教学理想,“知识为本”、“技术至上”的主智主义教学理想,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国家主义教学理想等等。今天,教学现实在闹腾的世界中与教学理想疏离了,教学趋向了功利化、低俗化和无根化之中。教学现实疏离教学理想的缘由主要是人类的生存需要,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和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论文接着分析论述了教学之“无”即彼境向教学之“有”即此境的转化,亦即教学理想状态向教学现实状态的转化。这种转化有一定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所要追寻的是:第一,在教学中追求“真”的教学。去除对知识的功利化、工具化误解,把知识的真正意义揭示出来。第二,在教学中追求“善”的教学。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促进社会发展,提倡价值关怀。第三,在教学中追求“美”的教学。美的教学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本论文最后指出,教学“有”“无”之间的互动生成是教学的规律性表现,体现了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关照,教学现实向教学理想的跃迁,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的互动。教学“有”“无”之间在转化的过程中由于两者之间张力的失当,会出现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遗忘,教学现实对教学理想的遮蔽,以及教学价值取向上的两极冲突。教学“有”“无”即此境与彼境的相互转化生成就是在这种冲突与平衡中不断发展,趋向自由。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7
Abstract  7-18
引论  18-35
  一、问题的提出  18-20
  二、研究意义  20-22
  三、文献研究综述  22-29
  四、研究内容  29-30
  五、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0-33
  六、论文的理论框架及创新之处  33-35
第一章 “有”“无”之理论阐释  35-58
  第一节 “有”的内涵  35-45
    一、“有”即此在  36
    二、“有”即本源  36-39
    三、“有”即本体  39-45
  第二节 “无”的内涵  45-51
    一、“无”即彼在  46
    二、“无”即本源  46-47
    三、“无”即本体  47-51
  第三节 “有”“无”关系  51-54
    一、“有”“无”对立  51
    二、“有”“无”同一  51-53
    三、“有”“无”转化  53-54
  第四节 “有”“无”理论的教学论价值  54-58
    一、本体论价值  54-55
    二、认识论价值  55-56
    三、价值论价值  56-58
第二章 “有”——教学的此境  58-75
  第一节 教学“有”的内涵与类别  58-66
    一、教学“有”的内涵界定  58-60
    二、教学“有”的类别  60-66
  第二节 教学“有”的基本要素  66-75
    一、教师——责任性、干预性的主体  66-68
    二、学生——目的性、发展性的主体  68-71
    三、教学内容——不同于课程的客体  71-72
    四、教学手段——中介性、适应性的客体  72-75
第三章 “无”—教学的彼境  75-97
  第一节 教学“无”的内涵  75-76
    一、“无”——教学的本体  75-76
    二、“无”——教学的境界  76
  第二节 教学理想的意蕴阐释  76-84
    一、理想的内涵与特性  77-80
    二、教学理想的内涵  80-82
    三、教学理想与理想的教学  82
    四、教学理想与教学价值  82-83
    五、教学理想与教学观念  83-84
  第三节 教学理想的特性  84-92
    一、超前性  84-86
    二、批判性  86-87
    三、主观性  87
    四、完美性  87-88
    五、教育性  88-92
  第四节 教学理想的形成动因  92-97
    一、人的“自由”发展需要  92-95
    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95
    三、教学的乌托邦品质  95-97
第四章 从“有”至“无”——教学此境至彼境的发展  97-120
  第一节 教学现实到教学理想:超越  97-112
    一、中国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历时性研究  99-104
    二、西方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历时性研究  104-111
    三、对教学现实超越教学理想的现实思考  111-112
  第二节 教学“有”的现实状况分析  112-115
    一、教学的功利化追求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112-113
    二、教学的低俗化倾向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113-114
    三、教学的无根化状态对教学理想的疏离  114-115
  第三节 教学现实到教学理想:归因  115-120
    一、人类自身的生存需要  116
    二、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  116-117
    三、教学自身的渐进发展与服务社会功能的互动  117-120
第五章 从“无”至“有”——教学彼境向此境的转化  120-137
  第一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理性诠释  120-123
    一、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必要性  120-121
    二、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必然性  121
    三、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可能性  121-123
    四、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现实性  123
  第二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转化  123-132
    一、中国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历时性研究  123-127
    二、西方教学理想转化为教学现实的历时性研究  127-132
  第三节 教学理想到教学现实:价值追寻  132-137
    一、教学求“真”  133-134
    二、教学求“善”  134
    三、教学立“美”  134-137
第六章 “有”“无”之间:永恒的趋近  137-150
  第一节 “有”“无”之间的转化是教学的规律性表现  137-140
    一、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观照  137-138
    二、教学现实向教学理想的跃迁  138-139
    三、教学理想与教学现实的互动  139-140
  第二节 “有”“无”之间转化的两极弊端  140-146
    一、教学理想对教学现实的遗忘  140-143
    二、教学现实对教学理想的遮蔽  143-146
  第三节 走向自由:教学“有”“无”的自我超越  146-150
    一、关注人的发展  146
    二、教学理想引领  146-147
    三、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不断趋近  147-148
    四、教学现实与教学理想动态发展  148
    五、走向真、善、美统一的自由  148-150
结束语  150-153
主要参考文献  153-172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72-173
后记  173-175

相似论文

  1. 英语专业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和阅读理解成绩的相关研究,H319
  2. 布依语—英语语音对比研究,H319
  3. 任务型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4. 高校艺术教学建筑设计研究,TU244.3
  5.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6.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7.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8.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G633.41
  9. 教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0.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研究,G633.41
  11.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G633.3
  12.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13. “小团队”健美操教学模式改善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G831.3
  14. 构式语法观照下的高中英语双及物结构教学研究,G633.41
  15. 高等设计艺术专业教学中设计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J50-4
  16. 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开展低碳教育的探讨,G633.55
  17.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与教学探讨,G633.3
  18. 番禺区初中语文新诗教学现状及其优化策略,G633.3
  19. 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研究,G633.3
  20.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途径的探析,G633.3
  21.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教学探究,G633.3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学理论 > 教学研究和改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