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文化研究-以辽宁省某班级为个案

作 者: 李艳军
导 师: 李伯玲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农村寄宿制学校 学生交往文化 教师
分类号: G635.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产物。本研究以辽宁省某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的一个班级为研究对象,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在与学生、教师的接触中,深入到学校内部进行观察分析。希望通过对他们的深入探究,用叙事探究的方法展现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展现出他们交往过程中的故事。本论文主要由引言、正文四章和结语组成。引言对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文化的背景进行了说明。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者的研究缘起和研究过程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通过研究者深处学生生活实际,观察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运用解释性描述分析,挖掘事件实质,从而不断形成自己的见解。第五章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研究者就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做归纳总结,总结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文化的类型、特点、成因。同时提出研究的反思和不足。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目录  6-9
引言  9-10
第一章 问题缘起与研究过程  10-24
  一、 问题缘起  10-11
    (一) 良好的人际交往文化对中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0
    (二) 初中寄宿经历  10
    (三) 家教经历和实习经历  10-11
    (四) 读研之后的思想转变  11
  二、 研究意义  11-12
    (一) 理论意义  11
    (二) 实践意义  11-12
  三、 文献综述  12-16
    (一) 相关概念  12-13
    (二) 交往文化相关研究  13-15
    (三) 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15-16
  四、 研究过程  16-24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16-17
    (二) 研究地点的选择  17-19
    (三)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进入研究现场  19-21
    (四) 研究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1-22
    (五) 研究中的伦理道德处理  22-24
第二章 同辈群体交往:“和谐共处”抑或“矛盾冲突”  24-38
  一、 同学之间的友谊  24-28
    (一) 我最好的朋友  25-26
    (二) 我的反思  26-28
  二、 同学之间的冲突  28-34
    (一) 打架事件  28
    (二) 我的反思  28-30
    (三) 起外号、恶作剧  30-32
    (四) 我的反思  32-34
  三、 异性同学的交往  34-38
    (一) “再看给你蹬一边子去”  34-35
    (二) “禁止搞对象”  35
    (三) “思春了吧!”  35-36
    (四) 我的反思  36-38
第三章 师生之间的交往:“平等合作”抑或“权威遵从”  38-52
  一、 师生之间的平等合作  38-47
    (一) 发生在课堂上的故事  38-42
    (二) 无奈的选择  42-43
    (三) 我的反思  43-47
  二、 师生之间的权威遵从  47-52
    (一) 交织在制度空间的师生交往活动  47-48
    (二) 我的反思  48-49
    (三) 交织在情感空间的师生交往活动  49
    (四) 我的反思  49-52
第四章 代际之间的交往:“理解”抑或“反叛”  52-68
  一、 代际之间:理解  52-60
    (一) 父母的期望  52-55
    (二) 孩子的心声  55-58
    (三) 我的反思  58-60
  二、 代际之间:反叛  60-68
    (一) 善意的陷阱  60-62
    (二) 我的两难选择----我该如何做?  62
    (三) 我的反思  62-68
第五章 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我的反思  68-77
  一、 研究的主要发现  68-73
    (一)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文化具有特殊性  68-69
    (二)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文化的类型  69-71
    (三) 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学生交往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71-73
  二、 本研究的反思  73-75
    (一) 从关注调研素材到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思想转变让我收获颇丰  73-74
    (二) 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的责任感让我对农村教育事业充满希望  74
    (三) 此次研究是对我做事、做人的一次历练和提升  74-75
  三、 本研究的局限性  75-77
    (一) 收集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75-76
    (二) 对照系统的相对缺失  76
    (三) 研究过程对资料的分析缺乏广度和深度  76-77
结语  77-78
参考文献  78-81
附录  81-87
后记  87-88

相似论文

  1. 课堂交互活动中教师话语特征的个案分析,H319
  2.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中学教师情绪劳动问卷的编制与初步应用,B841
  5.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G471
  6.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7. 参与式培训对中学教师与家长沟通能力的影响,G636
  8. 论语文教师教学表达力,G633.3
  9. 广东省高级技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G715.1
  10. 三位初中英语教师词汇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G633.41
  11. 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研究,G615
  12. 中小学教师课堂印象管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应用,G632.4
  13.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研究,G637.2
  14.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人力资源领导研究,G632.3
  15. 广州市高中物理教师继续学习需求与有效培训策略研究,G633.7
  16.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G635.1
  17. 广州市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G715.1
  18. 项目课程视角下中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结构及形成策略,G712.3
  19.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G642.4
  20.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451.1
  21. 关于太原市小学体育教师人格魅力的研究,G623.8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