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劳作教育研究(1922-1936)

作 者: 王林钢
导 师: 胡金平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民国二三十年代 中小学 手工 工用艺术 劳作
分类号: G63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现代的劳动技术教育的前身为民国时期劳作教育。劳作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国时期中小学一门不受重视,却是变化最为频繁的科目。其旨在通过校事、家事、农事、工艺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审美能力、创造能力、陶冶思想品德,掌握从事劳动的知识和技能。由于壬戌学制至抗战前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变,中外文化、思想激烈碰撞对民国时期的教育形成了一次次巨大的冲击,导致中小学的劳作教育也出现了诸多变化与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总结影响中小学劳作教育发展变化的因素,并展示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其较之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当前中小学劳动技术的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的借鉴。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法等方法,着重对壬戌学制至抗战前这一时期的劳作教育发展给予重点研究,归纳总结从“手工教育”到“工用艺术教育”,再到劳作教育的两次重大的转变的背景原因,廓清了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的实施状况,呈现了当时学者对其的发表的主要观点,并比较分析了每次劳作教育发展的变化的不同特点。本文在最后结语部分,归纳总结出了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劳作教育发展的四大特征:一、从历史的纵向演变来看,劳作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盲目照搬”到“借鉴融合”再到“自主创新”;二、从劳作教育的理论、制度、实施的横向比较来看,呈现出理想——妥协——现实三种状态;三、从推动劳作教育发展的历史动因来看,随政治变迁亦步亦趋,受教育思潮的影响随波逐流;四、劳作教育不受重视,却频繁变化,没有自己的独特性。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绪论  8-16
  一、论文选题的缘由与研究的意义  8-10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0-14
  三、相关界定  14-15
  四、研究目标与方法  15-16
第一章 壬戌学制颁布前中小学手工教育发展概述  16-21
  第一节 清末中小学堂手工教育的始设  16-18
    一、小学堂手工科的始设  16-17
    二、中学堂手工科的加设  17-18
  第二节 民国初期中小学手工教育的发展  18-21
    一、民国时期小学手工教育的发展  18-19
    二、民国时期中学手工教育的发展  19-21
第二章 壬戌学制后中小学手工教育的演变(1922—1928)  21-43
  第一节 文化及教育思潮与手工教育的演变  21-23
    一、手工教育演变的背景及原因  21-22
    二、手工教育的演变  22-23
  第二节 小学工用艺术及中学手工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23-28
    一、小学工用艺术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23-26
    二、中学手工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26-28
  第三节 小学工用艺术及中学手工教育的实施状况  28-36
    一、教科书的编写出版  28-34
    二、教学器具添设  34-35
    三、教师资格的要求  35
    四、教学状况  35-36
  第四节 壬戌学制前后教育界关于小学工用艺术及中学手工教育的探讨  36-40
    一、关于工用艺术及手工教育的目的  37-38
    二、关于教学方法  38-40
    三、其它方面的讨论  40
  第五节 壬戌学制前后手工及工用艺术教育课程特点的比较分析  40-43
    一、科目设立的动因不同  40-41
    二、教学目的的不同  41
    三、教学内容的不同  41
    四、教学方法的不同  41-42
    五、其它方面的不同特点  42-43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中小学劳作教育的发展(1929—1936)  43-71
  第一节 中小学劳作教育的发展  43-45
    一、劳作教育确立的背景及原因  43-45
    二、劳作教育的发展  45
  第二节 中小学劳作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45-52
    一、小学劳作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46-48
    二、中学劳作教育课程标准的制定  48-52
  第三节 中小学劳作教育的实施状况  52-64
    一、劳作教科书的编写出版  52-58
    二、劳作科教学器具的置备  58-59
    三、劳作科教师的要求  59-60
    四、成绩的考查及标准  60-62
    五、中小学劳作科的教学状况  62-64
  第四节 国民政府成立后教育界关于中小学劳作教育的理论探讨  64-68
    一、关于劳作教育的目的  64-65
    二、关于教学方法  65-67
    三、其他方面的讨论  67-68
  第五节 国民政府成立前后劳作教育课程特点的比较分析  68-71
    一、课程确立的动因不同  68
    二、教育目的的不同  68-69
    三、教学内容的不同  69
    四、教学方法的不同  69-70
    五、其他方面的不同特点  70-71
结语: 对民国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劳作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71-75
参考文献  75-79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9-80
致谢  80-81

相似论文

  1.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2. 中小学家校合作委员会组织运作研究,G636
  3. 莲意象与中小学语文教学,G623.2
  4.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5.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6. 中小学教师课堂印象管理策略问卷的编制及应用,G632.4
  7. 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政策实施研究,G637.2
  8. 学生上学交通问题调查研究,G639.2
  9. 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G635.1
  10. 美国中小学教师绩效评价制度研究,G637
  11. 构建区域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系统的实践研究,G441
  12. 音乐教师职业认同的特点、影响及促进研究,G633.951
  13. 中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研究,G632.3
  14. 中小学教师教学权和学生评教权的冲突与协调,G632.4
  15. 中小学和少年宫的合作研究,G244
  16. 校园集体舞在农村中小学校的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G639.2
  17. 香港中小学音乐科课程发展史纲(1945-2007),G633.951
  18. 南宁市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研究,G635.1
  19. 针对高强度要求的激光堆焊修复工艺的研究,TG455
  20.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研究,G635.1
  21.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远”工程发展研究,G43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等教育 > 世界各国中等教育概况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