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近代科学救国思潮研究

作 者: 朱华
导 师: 郑师渠
学 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格致 科学 科学救国 任鸿隽 科学救国思潮 科学化运动 近代教育改革 科学与人文
分类号: K2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869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代中国,命运多舛,志士仁人为此前赴后继,探索救国真理。因之,在思想文化领域内表现为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跌宕起伏,有力地彰显出在中国近代历史不同的发展阶段上,人们对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多样化思考。科学救国思潮无疑是近代史上同样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本文即以近代科学救国思潮为题作一探讨,以拓宽社会思潮的研究领域。科学救国思潮,是一批深受西方科学影响的爱国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对中国近百年来各种救国探索努力反思的基础上,倡导以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的一种爱国主义进步思潮。其代表人物主要是近代一批追求进步、爱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多是一些具有西方留学背景、有着深厚科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他们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来拯救中国,即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知识、科学的精神来改造中国,以真正实现中国的独立和富强;他们强调科学为救国的根本武器,科学是最高层面的;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杂志成为提倡和宣传科学救国思潮的主要机构和媒介,在二者的倡导下,科学救国思潮代表人物以翻译西方科学著作、进行科学教育、创办报刊、应用科学与实业结合、创立科学团体和学会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等为途径,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了科学救国思潮的宣传和进行各种实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科学救国思潮自身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其演进的历程同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密切相关,并随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不断演进而日益推进。鸦片战争时期,出现了朦胧的蕴含着科学救国的主张;20世纪初萌发了初步的科学救国思想,1915年中国科学社及《科学》杂志的创立以及《科学救国论》的发表,标志着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五四时期,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逐渐扩大。到20年代,随着科玄论战的展开,其宣传方式、内容等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相信科学救国的人日益增加。30年代之后,科学救国思潮发展到勃兴阶段,主要以实现中国的科学化为核心,其社会普及程度得到加强,影响面得以扩大,并积极进行科学救国的实践。在1937年后,抗战建国成为社会的主流,科学救国思潮由高潮渐渐走向衰微;特别是1945年后,科学救国思潮代表人物积极为建国出谋划策,在救国方式上逐渐转向科学建国,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挥积极的作用。科学救国思潮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进步,特别是在教育方面的影响尤为显著。最为明显的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教育领域内的变革,即科学救国思潮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在近代中国建立完善的国民科学教育体系的构想,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倡导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理念,以加速实现国民科学知识水平和科学素质的提高,最后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目标奠定基础。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导言  7-9
绪论  9-22
  一、缘起  9-10
  二、学术史  10-19
  三、研究资料与方法  19-21
  四、研究思路与说明  21-22
第一章 从“格致”到“科学”  22-3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格致”词义的衍化  22-27
  第二节 鸦片战争后从“格致”到“科学”的演变  27-34
第二章 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  34-71
  第一节 科学救国思潮的萌芽  35-42
  第二节 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上)  42-48
  第三节 科学救国思潮的形成(下)  48-71
第三章 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与演变  71-122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发展  71-84
  第二节 科玄论战与科学救国思潮的扩大  84-96
  第三节 科学化运动与科学救国思潮的兴盛  96-109
  第四节 抗战建国与科学救国思潮的演变  109-112
  第五节 科学救国思潮内部的不同救国主张  112-122
第四章 科学救国思潮与近代教育改革  122-173
  第一节 “李约瑟难题”的探讨  122-134
  第二节 建立国民科学教育体系的构想及尝试  134-163
  第三节 人才培养与教育观念的变迁  163-173
结语  173-182
参考文献  182-189

相似论文

  1. 海量数据压缩、操作和处理方法的研究,TP311.13
  2.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G633.3
  3.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4. 思维导图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G633.98
  5.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6. 论康德的科学观,B516.31
  7.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9. S-O-R模型的批判和预期效应的研究,B841
  10.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1. 党的建设科学发展问题研究,D261
  12. 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G633.7
  13. 深部大陆钻探用钻机顶驱液压系统设计与研究,TE922
  14.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研究,D61
  15. 我国官方思想库影响政府决策研究,D630
  16. 胡锦涛公平正义思想研究,D61
  17. 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科学化研究,D613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D61
  19. 地方性知识研究,N02
  20. 科学语境论浅析,N02
  21. 伦理学视野下的生命科学与人性,B82-0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