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男权制下的挣扎与追寻

作 者: 赵真华
导 师: 朴玉明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 男权制 女性意识 异化 挣扎
分类号: I1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父权制,对于男性来说是压制女性并有利于维持自身统治的人性化的制度;而对于女性却是限制女性且使其丧失人身自由,充斥着女性血泪的恶魔般的制度。本文以女性主义理论和历史学为研究方法,结合曹禺的戏剧《雷雨》和韩戊淑的小说《历史在流淌》两部作品以及有关女性主义的资料,通过对比分析作品中两位女性人物繁漪与朴玉莲,探讨两位女性在男权制的压制下,如何为了生存而挣扎,如何为了其理想和目标而追寻以及又因何原因面临不同的人生结局,同时阐释两位男女作家性别视角如何影响了不同人物命运的建构。本文第一章为序论。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论文选题的可行性、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本文第二章为“迥异于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形象”。这一章首先介绍了迥异于传统道德规范的两位女性繁漪和朴玉莲,并简要概述了两位女性人物所持的性格和她们在男权社会为了各自的追寻所做出的反抗。本文第三章为“不同人生结局之客观因素”。这一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论述了男权制带给女性的枷锁与链条以及在男权制视角下女性应当扮演的角色。第二节则分析了男权制下被异化的两位女性人物形象。曹禺笔下的繁漪是作为抗争的恶妇,韩戊淑笔下的朴玉莲则是作为走出困境的新女性而成为男权社会的异类。第三节则顺应第二节的内容,进一步论述了繁漪和朴玉莲所采取的不同的抗争方式以及她们所面临的不同的结局,阐释繁漪因挣扎和偏激的爆发方式最终导致发疯的结局;朴玉莲则是采取挣扎和出逃的方式最终走向成功的道路。本文第四章为“主人公不同人生结局之自身因素”。这一章主要发掘主人公自身性格和自我意识如何影响并改变了主人公最后的人生结局。作为同是生活在男权制压制下的女性,繁漪和朴玉莲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自我性格和自我意识,而这两点恰好是导致不同人生结局的重要因素。繁漪懦弱的性格和有待于提高的女性自我意识,使她最终的人生结局是走向毁灭;而朴玉莲坚强的性格和已得到升华的女性自我意识,使她最终的人生结局是走向重生。本文第五章为“不同性别作家视角与女性人物不同命运的建构”。男女作家不同的性别视角和性别意识如何影响女性人物命运是这一章讨论的重点。男性作家在其隐性的性别意识的影响下,把女性人物塑造成为在男权制下拥有悲惨结局的形象;相反,女性作家则在其显性的性别意识的影响下,把生活在男权制下的女性人物塑造成拥有幸福结局的形象。论文在选材上,重点以曹禺的戏剧《雷雨》和韩戊淑的小说《历史在流淌》为主。本文从女性主义角度,一方面分析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读出在父权制的意识形态下受压的女性的现状,另一方面则分析男女作家的文本,找出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写作的不同之处及性别视角对文学创作的意义和所给予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生活在男权时代然而却是被异化的两个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为日后这一研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第一章 序论  11-14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1-12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12-14
第二章 迥异于传统道德规范的女性  14-17
  2.1 繁漪——叛逆的性格与畸形的反抗  14-15
  2.2 朴玉莲——坚强的性格和勇敢的反抗  15-17
第三章 不同人生结局之客观因素  17-38
  3.1 男权制——不同人生结局的客观因素  17-29
    3.1.1 男权制带给女性的枷锁与链条  18-24
    3.1.2 男权制视角下的形象与角色  24-29
  3.2 男权制下被异化的形象  29-33
    3.2.1 繁漪—抗争的恶妇  30-32
    3.2.2 朴玉莲—走出困境的新女性  32-33
  3.3 不同的抗争方式与不同的结局  33-38
    3.3.1 繁漪:挣扎—爆发—发疯  33-36
    3.3.2 朴玉莲:挣扎—出逃—成功  36-38
第四章 主人公不同人生结局之自身因素  38-43
  4.1 不同的自我性格  38-39
    4.1.1 繁漪的懦弱  38-39
    4.1.2 朴玉莲的坚强  39
  4.2 不同的女性自我意识与不同的人生结局  39-43
    4.2.1 繁漪—女性自我意识的缺乏的结果  39-41
    4.2.2 朴玉莲—女性自我意识的提高的结果  41-43
第五章 不同性别作家视角对女性不同命运建构的影响  43-49
  5.1 男性性别视角与女性命运  43-46
    5.1.1 男性性别视角及性别意识  43-45
    5.1.2 繁漪—毁灭性的悲剧  45-46
  5.2 女性性别视角与女性命运  46-49
    5.2.1 女性性别视角及性别意识  46-47
    5.2.2 朴玉莲—开创性的重生  47-49
第六章 结论  49-51
参考文献  51-53
致谢  53-54

相似论文

  1.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2.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3.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4. 体育新闻的异化现象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G80-05
  5.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6.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7.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8.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G201
  9. 公允价值应用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0. 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研究,F271
  11. 池莉小说中的女性意识,I207.42
  12. 中学教学中对网络文化异化的应对,G434
  13. 网络游戏道德问题研究,F49
  14. 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B84-06
  15. 微博在企业内部传播中的适用性研究,F272
  16. 转换机制理论与赛博空间中人的异化,G206
  17. 知识分子言说的媒介异化研究,G206
  18. 异化劳动的生态哲学批判,B03
  19. 论习语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处理,H059
  20. 萨特人的需要学说研究,B565.53
  21. 论卢梭对现代性的批判,B565.26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世界文学 > 作品评论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