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兔心房M2受体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及对房颤诱发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 者: 杨玉辉
导 师: 郑强荪
学 校: 第四军医大学
专 业: 内科学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衰老 M2受体 心房有效不应期 单向动作电位
分类号: R541.7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背景及目的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高,是导致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它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因此,加强对房颤防治的研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年龄是房颤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房颤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在40岁人群中发病率0.1%,在65岁人群中发病率6%,在8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0%。房颤的增龄性改变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心房基质和电生理特性的不均一性被认为在房颤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年龄增长可以增加心房的间质纤维化,降低传导速率,改变动作电位特性,影响心肌细胞的钙离子调节,这些可能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大量的临床和试验已经证明迷走神经是房颤发病中的重要因素。迷走神经兴奋后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2受体,改变心房的电生理特性,在房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M2受体作为迷走神经对心肌细胞电生理影响的介导,可能为房颤的发生提供了部分基质。前期的研究发现,M2受体在心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心房的密度高于心室。而在心房各部分布也不一致,目前对于M2受体在心房各部位的分布差异并未取得一致意见。M2受体在左右心房的心耳、心房游离壁的分布差异,可能为心房的电生理的不均一性提供了基础,促进了房颤的发生。一些研究表明,M2受体在脑组织、呼吸道和膀胱等器官的分布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并影响了这些器官的功能,但是M2受体在心房分布是否会随着年龄改变而改变,其分布的不均一性会有何变化,及其对房颤的发生有何影响和其作用机制,均不清楚,值得研究。本课题通过对3月龄(幼年),18月龄(成年),36-48月龄(老年)三组大白兔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三组的房颤诱发率;同时观察M2受体在不同年龄组心房各部位的表达,研究M2受体心房分布的年龄变化;并对36-48月龄大白兔心房表面局部给予M2受体抑制剂,测定房颤诱发率的变化,研究M2受体分布年龄变化对房颤诱发的影响;同时测定局部给药前后单向动作电位,心房有效不应期的改变,探讨M2受体改变对房颤诱发影响的机制。旨在从M2受体角度对房颤的发病机制及增龄性改变进行探讨,为心房颤动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实验以三组不同年龄段大白兔为研究对象,采用心脏电生理试验、组织病理学分析、Western blot、药物干预等方法和技术,观察:1.M2受体在心房各部位的分布差异;2.M2受体在心房各部位分部差异的年龄变化;3.不同年龄组间房颤诱发的变化;老年组局部M2受体药物阻滞前后,房颤诱发率的变化;4.局部M2受体药物阻滞前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及其离散度的变化、单向动作电位及其离散度的变化。研究结果1.M2受体分布在心房各部位是不一致的。分布密度由高到低是左房游离壁、左心耳、右房游离壁、右心耳。左房游离壁M2受体密度显著高于左心耳(幼年组p<0.05,成年组p<0.01,老年组p<0.01)、右房游离壁(三组p<0.01)、右心耳(三组p<0.01)。左心耳M2受体密度显著高于右房游离壁和右心耳(幼年组p<0.05,成年组p<0.01,老年组p<0.01)。右房游离壁M2受体密度略高于右心耳,但差异无显著性(三组p>0.05)。M2受体密度在左右心房心外膜侧显著高于心内膜侧(三组p<0.05)。2.成年组心房各部位M2受体密度与幼年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左房游离壁M2受体密度显著高于成年组(p<0.01),其他各部位差异不显著(p>0.05)。3.在无迷走神经刺激背景下,只有老年组有两次房颤诱发成功,因此所有的房颤比较都是以迷走神经刺激为背景。老年组的房颤诱发率显著高于幼年组(p<0.05)和成年组(p<0.05)。但幼年组和成年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老年组左房游离壁局部浸润给药后,房颤诱发率显著下降(p<0.05)。4.与基础状态相比,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显著降低左房游离壁(p<0.01)和左心耳(p<0.05)心房有效不应期,右房无显著改变。局部浸润给药后,迷走神经刺激降低左房游离壁有效不应期的效应降低(p>0.05)。其他各部位无变化。与基础状态相比,迷走神经刺激增加了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p<0.05),局部浸润给药后,这一效应降低(p>0.05)。与基础状态相比,左侧迷走神经刺激显著降低左房游离壁(p<0.01)和左心耳(p<0.05)单向动作电位时程,右房无显著改变。局部浸润给药后,迷走神经刺激降低左房游离壁单向动作电位时程的效应降低(p>0.05)。其他各部位无变化。与基础状态相比,迷走神经刺激增加了单向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p<0.05),局部浸润给药后,这一效应降低(p>0.05)研究结论1.M2受体在兔心房分布是不均一的,不仅是左右心房,心房各部位间不一致,而且在心房的内外膜侧也不一致。2.M2受体在兔心房分布随着年龄变化,左房游离壁M2受体密度随着衰老而增加。3.这种M2受体密度的改变增加了心房M2受体密度的不均一性,可能是房颤的增龄性改变机制之一。4.这一改变增加了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和单向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促进了房颤的诱发。综上所述,M2受体在兔心房分布是不均一的,随着衰老心房M2受体密度的不均一性增加,增加了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和单向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促进了房颤的诱发,这可能是房颤的增龄性改变机制之一。本研究结果表明心房M2受体密度的不均一性促进了房颤的增龄性改变,有望为房颤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全文目录


缩略语表  5-6
中文摘要  6-10
英文摘要  10-14
前言  14-16
文献回顾  16-43
  1 房颤的流行病学:逐渐增加的患病率  16-17
  2 AF 的易患相关因素  17-19
  3 房颤的影响及危害  19-20
  4 房颤的细胞电生理和基质  20-30
  5 房颤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  30-32
  6 迷走神经在房颤病理生理机制中的作用及治疗  32-39
  7 房颤的年龄相关性变化  39-41
  8 乙酰胆碱M2 受体增龄改变和房颤的关系  41-43
正文  43-64
  实验一兔心房M2 受体的分布密度与年龄的关系  43-56
    1 材料与方法  43-48
    2 结果  48-50
    3 讨论  50-56
  实验二兔心房M2 受体分布密度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对房颤诱发的影响  56-64
    1 材料与方法  56-58
    2 结果  58-62
    3 讨论  62-64
小结  64-65
参考文献  65-77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77-78
致谢  78

相似论文

  1. 天然来源的抗衰老先导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研究,R285.5
  2.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3. 氮肥运筹对转基因棉Bt蛋白表达与降解的调控作用,S562
  4. 血红素加氧酶参与细胞分裂素对暗诱导小麦离体叶片衰老的缓解作用,S512.1
  5. 胚胎期母体暴露氰戊菊酯加速CD-1小鼠年龄相关性行为改变,R714.2
  6. 不同生长势古香樟外观形态与生理特性分析,S792.23
  7. 芜菁药材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R284.1
  8. 藁本内酯对抗D-半乳糖和过氧化氢致氧化应激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R285.5
  9. 年龄对房颤患者电解剖特征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R541.75
  10. 小鼠不同脑区NSF含量的年龄相关性改变及其与空间学习记忆的关系,R741
  11. 高血压对心房颤动患者电解剖特征影响,R541.75
  12. 肺静脉前庭容积及左心房容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中短期复发的影响,R541.75
  13. 药物对机体平衡的调节作用探讨,R96
  14. 老年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Th17和Treg细胞的表达及与免疫衰老的相关性研究,R734.2
  15. 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及其相关临床研究,R743.3
  16.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胃排空时间影响的临床研究,R541.7
  17. 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左心结构的影响,R541.75
  18. “加味四君子汤”对增龄大鼠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初步机制探讨,R285.5
  19. 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CX40表达及心房纤维化的研究,R541.75
  20. 急性左心衰伴心房颤动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近期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研究,R541.6
  21. 体育舞蹈对老年男性下肢肌力和骨密度的影响,R580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 心脏疾病 > 心律失常 > 心房纤颤与心房扑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