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不同产地角倍性状的差异及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作 者: 吕翔
导 师: 杨子祥
学 校: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五倍子 角倍 单宁酸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分类号: S899.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五倍子是瘿绵蚜科(Pemphigidae)五节根蚜亚科(Fordinae)的一些蚜虫寄生在漆树科(Anacadiaceae)盐肤木属(Rhus)几种树的复叶上,刺激叶组织细胞增生膨大而形成的各类虫瘿的总称,是我国重要的资源昆虫产品和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在医药、纺织、化工、食品、电子、环保和农业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由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寄生在盐肤木(Rhus chinensis)复叶上形成的角倍,是14种五倍子中主要的生产种类,产量约占我国五倍子总产量的75%。本文采集了中国五倍子主产区7省(市)14个产地的角倍,测定角倍的大小、壁厚、密度、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等主要性状指标,比较和评价不同产地角倍的性状和质量差异,探究影响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的环境因子,为角倍质量评价、角倍蚜品种选育和引种提供依据。同时,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角倍蚜14个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探究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及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的相关性,为角倍蚜的遗传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产地角倍虫瘿的形状、大小和角状突起变异较大,有的外形圆润饱满,突起少呈球状,如峨眉、竹山种群;有的从基部向端部逐渐增大,突起少,呈梨状,如桑植,台江种群;有的外形不规则,突起多且尖锐,呈囊状,如绥阳、永定、盐津种群。从一个产地将角倍蚜引种到其他产地,所形成的角倍外形和与原引种地相似,表明角倍蚜是决定角倍形状的主要因素。2.14个产地角倍的单宁酸含量为61.59~68.30%,平均为64.49%,从低到高依次为:印江<西乡<竹山<古丈<盐津<桑植<台江<永定<湄潭<五峰<绥阳<万源<峨眉<酉阳;没食子酸含量为70.35~77.61%,平均为73.92%,从低到高依次为:盐津<竹山<西乡<印江<古丈<桑植<台江<永定<湄潭<绥阳<五峰<峨眉<酉阳<万源;倍壁厚度为1.55~2.01 mm,平均为1.74 mm;倍子密度为0.16~0.33 g/mL,平均为0.26 g/mL。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不同产地角倍的单宁酸含量、没食子酸含量、倍壁厚度和倍子密度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单宁酸含量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与产地4~8月的月均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倍壁厚度、倍子密度及产地经纬度、海拔、相对湿度等相关性不显著,表明角倍生长期的温度是影响角倍质量的主要环境因子。聚类分析将14个产地的角倍分为3类,分别代表了优良、中等和一般的角倍类群。3.利用6对微卫星引物对14个角倍蚜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共检测到1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3个,引物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00%;种群多态位点百分率(P)为83.33%~100%,平均为99%。各种群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2.0000~2.6667,平均为2.3572;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7664~2.1582,平均为1.9884;观察杂合度(Ho)为0.0000~0.1566;期望杂合度(He)为0.3770~0.542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652~0.524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5725~0.8197。种群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7150~0.9653,遗传距离介于0.0353~0.3355。角倍蚜种群遗传多样性低,种群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4.基于Nei(1972)遗传距离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14个地理种群分成了2个类群,第1类群在地理分布上没有规律,长江南北均有分布,第2类群在地理分布上相对集中,均位于长江以南。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7.88%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92.12%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内部,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较少。Mantel检测结果: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r=0.1766,P=0.094>0.05),表明角倍蚜种群之间不具有明显的地理隔离效应。5.结合各产地角倍的性状、角倍蚜的遗传多样性,选取贵州台江、绥阳、湄潭,四川峨眉、万源,云南盐津,湖南古丈、永定,湖北竹山,重庆酉阳10个产地作为角倍蚜核心种质的建议种群,代表我国角倍资源群体。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表目录  13-14
图目录  14-15
第一章 绪论  15-31
  1.1 引言  15-16
    1.1.1 研究背景  15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6
    1.1.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16-29
    1.2.1 角倍及角倍蚜概述  16-18
    1.2.2 我国古代对五倍子的认识  18
    1.2.3 我国现代对五倍子及倍蚜的研究  18-19
    1.2.4 国外对五倍子的研究概况  19-20
    1.2.5 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  20-27
    1.2.6 本研究涉及的遗传分析软件  27-28
    1.2.7 核心种质  28-29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29-30
    1.3.1 研究目标  29
    1.3.2 主要研究内容  29-30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0-31
第二章 角倍性状差异及分析  31-45
  2.1 样地概况及样品采集  31
  2.2 材料和方法  31-35
    2.2.1 材料  31-32
    2.2.2 试验仪器、药品及试剂  32-33
    2.2.3 试验方法  33-35
    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5
  2.3 结果与分析  35-42
    2.3.1 不同产地角倍形状差异  35-37
    2.3.2 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及形态特征分析  37-39
    2.3.3 聚类分析  39-40
    2.3.4 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与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0
    2.3.5 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0-41
    2.3.6 引种角倍单宁酸和没食子酸含量变化  41-42
  2.4 小结与讨论  42-45
    2.4.1 小结  42-43
    2.4.2 讨论  43-45
第三章 角倍蚜遗传多样性的SSR 分析  45-63
  3.1 材料与方法  46-50
    3.1.1 材料  46-48
    3.1.2 研究方法  48-50
  3.2 结果与分析  50-59
    3.2.1 基因组DNA 的提取与检测  50-51
    3.2.2 PCR 扩增结果  51-52
    3.2.3 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  52-53
    3.2.4 角倍蚜种群的遗传结构  53-58
    3.2.5 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的关系  58-59
  3.3 小结与讨论  59-63
    3.3.1 小结  59-60
    3.3.2 讨论  60-63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63-70
  4.1 结论  63-65
    4.1.1 角倍主要性状差异  63
    4.1.2 角倍蚜遗传多样性及种群分化  63-64
    4.1.3 角倍蚜核心种质资源库  64-65
  4.2 讨论  65-70
    4.2.1 不同产地角倍性状的差异  65-66
    4.2.2 角倍蚜的遗传格局  66-67
    4.2.3 角倍资源的保护性开发  67-68
    4.2.4 本研究需要改进之处  68-69
    4.2.5 展望  69-70
参考文献  70-78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78-79
致谢  79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3.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4.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5.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6.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7.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8. 铁皮石斛叶绿体微卫星的开发应用及其种间通用性研究,S567.239
  9.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0.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11.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12.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13.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S565.1
  14. 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S682.11
  15. 利用DNA分子标记研究梨、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661.2
  16. 新疆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人群17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R394
  17. 棉铃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流研究,S435.622.3
  18. 中国野生秋子梨群体特征及遗传多样性评价,S661.2
  19. 湖羊多羔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S826
  20. 12个STR基因座在四个品种犬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在个体识别中的应用,S829.2
  21. 微卫星标记技术鉴别动物源性成份的应用研究,S85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养蜂、益虫饲养 > 益虫饲养 > 五倍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