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西北太平洋两种海洋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作 者: 宋娜
导 师: 张秀梅;高天翔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斑尾复虾虎鱼 竹荚鱼 分子系统地理学 遗传多样性 更新世冰期 褐牙鲆 增殖放流 线粒体DNA控制区 AFLP
分类号: S917.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采用线粒体DNA和AFLP两种标记技术对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斑尾复虾虎鱼和竹荚鱼两种海洋鱼类系统地理格局进行了研究,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比较了褐牙鲆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差异,并探讨了线粒体DNA和AFLP两种标记技术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一、斑尾复虾虎鱼和竹荚鱼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1)利用形态学和遗传学方法探讨斑尾复虾虎鱼和矛尾复虾虎鱼的亲缘关系及矛尾复虾虎鱼物种命名的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虾虎鱼在量度特征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但分节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与斑尾复虾虎鱼相比,矛尾复虾虎鱼头长相对较小,而尾鳍相对较长。对两种虾虎鱼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片段序列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两种虾虎鱼的遗传距离仅为0.006,与种内距离相当;NJ和MP法构建的系统树也显示两种虾虎鱼间亲缘关系很近,两种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矛尾复虾虎鱼并非有效物种,应为斑尾复虾虎鱼的同种异名。(2)为检测斑尾复虾虎鱼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现状,探讨历史因素和现有的海洋环境因素对海洋鱼类群体遗传结构和动态历史的影响,我们分析了来自中国沿海的9个群体和韩国沿海的1个群体的共186个个体的线粒体DNA控制区的第一高变区的部分序列,研究结果显示,东海组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地点;最小跨度树和NJ关系树的结果显示不存在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群体间存在遗传分化(φst=0.16;P<0.01),斑尾复虾虎鱼在分布范围内存在IBD模式(r=0.53;P<0.001);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和中性检验分析的结果表明斑尾复虾虎鱼经历了近期群体扩张事件。(3)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中国沿海的5个和韩国沿海的1个斑尾复虾虎鱼群体共91个个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斑尾复虾虎鱼群体呈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h=0.067-0.088;I=0.105-0.140),AMOVA分析的结果显示90.54%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仅有9.46%的变异来自群体间;AFLP分子标记的结果并不支持斑尾复虾虎鱼存在地理隔离模式(r=0.10;P>0.05),也没有检测到韩国群体与中国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4)为检测更新世气候变化对竹荚鱼系统地理格局的影响,我们采集了来自中国沿海的8个地理群体共186个个体,分析了线粒体DNA控制区长度为501bp的序列,研究结果显示,竹荚鱼8个群体都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度(h=0.9644-1.000),提示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小跨度树和NJ关系树的结果显示不存在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Fst=-0.019-0.052)的结果显示竹荚鱼分布范围内不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中性检验(Fs=?24.579;P=0.000; D=-1.418;P=0.047)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分析结果表明竹荚鱼经历过晚更新世群体扩张事件。(5)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竹荚鱼6个群体共88个个体,结果显示,竹荚鱼具有较高的群体遗传多样性(h=0.107-0.210;I=0.176-0.325);分子方差分析和群体间遗传分化指数Fst值的结果显示竹荚鱼分布范围内不存在显著的遗传结构(Fst=0.016-0.107),6个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水平均较低,两两群体间的基因流系数较大(Nm=2.087-15.326);竹荚鱼的UPGMA树拓扑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检测到与采样地点相对应的分支,不存在显著的谱系结构;AFLP分析的结果支持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分析的结果。二、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1)采集中国沿海的褐牙鲆8个养殖群体(包括3个增殖放流群体)和2个野生群体共215个个体,进行线粒体控制区第一高变区部分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0.443-0.844)、核苷酸多样度(I=0.010-0.030)和两两序列差异碱基数(k=3.745-11.838),显著小于野生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0.987-0.989)、核苷酸多样度(I=0.031-0.032)和两两序列差异碱基数(k=12.320-12.718);养殖群体之间以及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的值都很大,表明其群体遗传分化水平很高,这可能由于亲鱼的数目过少以及近亲繁殖等原因造成的。(2)线粒体DNA作为一种新型的标志技术,在本研究中得以应用并成功地鉴别出放流到自然海域中的养殖个体,但是因为亲鱼信息的欠缺,仍存在部分无法鉴定的个体,因此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增殖放流中,必须在了解褐牙鲆亲体及其F1代的遗传背景情况下,线粒体DNA和微卫星标记才可成功对增殖放流个体进行标记。(3)为进一步检验褐牙鲆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在核基因上的遗传差异,应用AFLP标记技术比较分析了中国沿海的4个养殖群体和2个野生群体,结果显示,养殖群体的Nei多样性指数(h=0.130-0.150)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水平(I=0.201-0.236)与野生群体(h=0.123-0.136;I=0.199-0.220)并无显著差异,未检测到养殖群体存在遗传多样性降低的情况,这一结果与线粒体DNA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基于Nei遗传距离构建的88个个体的UPGMA树显示,养殖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小的分支的存在,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的个体相互混杂,并无明显分支;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之间较大的Fst值暗示中国沿海的褐牙鲆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相比较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4
第一章 绪论  14-36
  1.1 海洋鱼类的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地理格局  14-25
    1.1.1 前言  14-15
    1.1.2 影响海洋鱼类系统地理格局的因素  15-17
    1.1.3 海洋鱼类现有的系统地理格局  17-19
    1.1.4 研究方法  19-23
    1.1.5 海洋鱼类系统地理格局研究的应用  23-25
  1.2 分子标记在海洋鱼类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25-29
    1.2.1 增殖放流概述  25-26
    1.2.2 标志技术的发展  26-27
    1.2.3 分子标记技术在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及优点  27-28
    1.2.4 分子标记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28-29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9-30
  参考文献  30-36
第二章 矛尾复虾虎鱼物种命名有效性探讨和斑尾复虾虎鱼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36-86
  2.1 矛尾复虾虎鱼物种命名有效性探讨  37-51
    2.1.1 前言  37-39
    2.1.2 材料与方法  39-43
    2.1.3 实验结果  43-48
    2.1.4 讨论  48-51
  2.2 基于线粒体DNA 标记的斑尾复虾虎鱼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51-66
    2.2.1 前言  51
    2.2.2 材料与方法  51-55
    2.2.3 实验结果  55-63
    2.2.4 讨论  63-66
  2.3 基于AFLP 标记的斑尾复虾虎鱼群体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66-78
    2.3.1 前言  66
    2.3.2 材料与方法  66-70
    2.3.3 实验结果  70-75
    2.3.4 讨论  75-78
  参考文献  78-86
第三章 竹荚鱼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86-118
  3.1 基于线粒体DNA 控制区的竹荚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87-103
    3.1.1 前言  87-88
    3.1.2 材料与方法  88-92
    3.1.3 实验结果  92-100
    3.1.4 讨论  100-103
  3.2 基于AFLP 标记的竹荚鱼群体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103-113
    3.2.1 前言  103
    3.2.2 材料和方法  103-105
    3.2.3 实验结果  105-111
    3.2.4 讨论  111-113
  参考文献  113-118
第四章 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118-153
  4.1 基于线粒体DNA标记的褐牙鲆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学比较研究以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120-132
    4.1.1 前言  120-121
    4.1.2 材料与方法  121-123
    4.1.3 实验结果  123-129
    4.1.4 讨论  129-132
  4.2 基于线粒体AFLP 标记的褐牙鲆养殖群体和野生群体的遗传学比较研究  132-142
    4.2.1 前言  132
    4.2.2 材料与方法  132-134
    4.2.3 实验结果  134-140
    4.2.4 讨论  140-142
  参考文献  142-153
第五章 总结  153-156
致谢  156-158
个人简历  158-159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159

相似论文

  1.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2.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3.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4.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5.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6.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7.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8.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9.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10.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11.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12.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S565.1
  13. 菊属及其近缘属植物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初步研究,S682.11
  14. 利用DNA分子标记研究梨、樱桃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S661.2
  15. 新疆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人群17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R394
  16. 陆地棉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机制的研究,S562
  17. 番茄抗TYLCV相关分子标记筛选及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抗性聚合研究,S641.2
  18. 中国野生秋子梨群体特征及遗传多样性评价,S661.2
  19. 12个STR基因座在四个品种犬中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其在个体识别中的应用,S829.2
  20. 荞麦种质CHS基因遗传多样性研究,S517
  21. 杂草稻ORFs区域遗传多样性及籼粳血缘分化,S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基础科学 > 水产生物学 > 水产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