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河南经济增长的尾效分析

作 者: 曹中强
导 师: 苗长虹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关键词: 尾效分析 河南 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1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资源,特别是完全不可再生的土地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它对土地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河南省委七届三次会议指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我们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增长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力争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非农劳动力成为主体,城镇人口占多数,基本实现工业化。”河南是全国最古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目前全省未利用的土地面积为167万亩,可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特别是后备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那么,这种土地资源的不足究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限制?限制的作用可能有多大?本文试图建立河南经济增长尾效分析的函数模型,对由于土地的限制所导致的“增长尾效”在河南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计量分析,提出促进河南经济持续增长的相应政策和建议。全文分为6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论。主要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和方法,对相关理论进行了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了简要的介绍。根据Romer的假说,由于资源的限制,单位劳动力平均产出最终将呈下降趋势,从而存在由于经济增长中资源环境要素消耗导致的“增长尾效”。第二部分为模型构建。此部分以经典的索洛模型和Romer(2001)的分析为基础,考虑资源的限制,建立分析河南经济增长的尾效模型。第三部分为计量分析。在此部分引入相关的计量方法,对模型中的要素——GDP、固定资本、土地和人力资本进行计量处理。在考察数据的平稳性并排除数据的自相关性之后,通过EVIEWS3.1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计算了河南省经济的“增长尾效”,大约为每年1.33个百分点,第四部分为综合分析,着重考查了影响经济尾效的相关因素,结果发现劳动力增长和土地的弹性系数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尾效。同时计算了由于“增长尾效”的存在,如果继续推行过去几年的生产要素投入政策,即在保持目前要素投入的增长水平、保持平衡增长路径并在假设每年实际增长率为8%的条件下,为克服增长尾效的阻尼作用,技术进步导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至少要达到0.4%,即实际增长率要达到8.4%,才能实现河南省政府在2020年实现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第五部分为政策建议。本部分对全文的主要结论进行了总结,针对河南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讨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1 引言  10-15
  1.1 问题与研究背景  10-11
  1.2 研究综述  11-13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1-12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13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4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14-15
    1.4.1 研究方法  14
    1.4.2 研究思路  14-15
2 模型构建  15-20
  2.1 SOLOW-SWAN 模型  15
  2.2 ROMER 模型  15-16
  2.3 本文模型  16-20
3 计量分析  20-26
  3.1 数据说明  20-23
  3.2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23
  3.3 数据的计量分析  23-24
  3.4 计算结果  24-26
4 综合分析  26-35
  4.1 数据比较  26-27
  4.2 影响尾效的因素  27-32
    4.2.1 人口增长速度n 和尾效Drag 的关系  27-28
    4.2.2 土地和尾效Drag 的关系  28-31
    4.2.3 资本弹性α和尾效Drag 的关系  31-32
  4.3 经济增长尾效的影响  32-35
5 政策和建议  35-45
  5.1 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5-37
  5.2 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人口生育率  37-39
    5.2.1 加快经济发展  37-38
    5.2.2 加快城市化进程  38-39
  5.3 减少经济发展对资本的依赖,提高技术水平  39-45
    5.3.1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39-41
    5.3.2 加快高校高新技术的研发,促进技术转化  41-42
    5.3.3 进行产业转型,促进高新产业服务业发展  42-45
6 结论与讨论  45-50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45-47
  6.2 本文的不足  47-50
    6.2.1 模型构造的不足  47
    6.2.2 数据资料的不足  47-48
    6.2.3 政策建议方面的不足  48-50
参考文献  50-52
后记  52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河南省群众越级上访处置工作研究,D632.8
  5.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6.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7.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8. 河南卫矛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花粉形态及地理分布研究,Q944
  9.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0.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1. 地域文化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G647.38
  12.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3.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4. 河南省农村初中体育现状分析与研究,G633.96
  15.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6. 大众化进程中河南省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研究,G649.2
  17.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8. 河南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G807.4
  19. 糯米速冻食品发展前景分析,F426.82
  20.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21. 河南华溪蟹重组金属硫蛋白的原核表达,X174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