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肾及肾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超微结构、发育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鲇头肾与肾间隔明显,左右头肾不相连。肾前部分离,中后部相连,有两条肾索,属于" />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南方鲇头肾和肾的结构与发育研究

作 者: 岳兴建
导 师: 张耀光
学 校: 西南师范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头肾  组织学 组织化学 超微结构 发育 南方鲇
分类号: Q95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193次
引 用: 7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1年3至2002年3月,应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技术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的学位论文">头肾及肾的大体形态和组织结构、超微结构发育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鲇头肾与肾间隔明显,左右头肾不相连。肾前部分离,中后部相连,有两条肾索,属于硬骨鱼类5种肾外形中的Ⅱ—B型。肾背侧中后部有2~9个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斯坦尼斯小体。 成鱼肾的组织由肾单位、集合管、中肾管及拟淋巴组织、斯坦尼斯小体的内分泌细胞构成。肾单位包括肾小体、肾小管,弥散分布于肾组织,在前中后三部分中数目分别为3.8个/mm2、3.4个/mm2,2.6个/mm2。肾小体单个分布,少有相邻,直径平均66.5μm,为典型淡水鱼类肾小体。肾小球毛细血管为有孔型,基膜丰富,其间有系膜细胞联系。肾小囊是由双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的囊状结构,内层为足细胞,足突与肾小球毛细血管紧贴并形成滤过孔。肾小管分化为颈段(NS)、第一近端小管(PI)、第二近端小管(PⅡ)、远端小管(DS)、集合小管(CS),上皮单层,有基膜。除颈段外的各段上皮均有大量游走细胞。NS为立方上皮。PⅠ、PⅡ段细胞柱状有丰富的纹状缘。在PD段,细胞顶部有明显PAS阳性带,电镜观察为含粗面内质网、电子致密物质。DS、CS为立方上皮,线粒体丰富,质膜具有内褶,具强烈Na+重吸收功能。各级收集管汇成中肾管。 肾拟淋巴组织粒细胞等的发育场所,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粒细胞、红细胞等6种细胞。粒细胞的发育经过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成熟粒细胞几个时期。斯坦尼斯小体腺泡呈索状,腺细胞为PAS阴性的t2细胞。 头肾组织包括淋巴细胞聚集区、粒细胞聚集区、内分泌组织区。淋巴区细胞染色深,紧密聚集成网状结构,包括大、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红细胞等。粒细胞区域狭窄,染色浅,主要为粒细胞聚集。内分泌组织区域细胞大型,染色极浅,包括肾间组织细胞、肾上组织细胞。肾间组织细胞有丰富线粒体、大量的高尔基体及一些分泌颗粒。肾上组织细胞主要分布于后主静脉及其分支的周围、静脉壁中。细胞中有密集的高尔基小泡,有的含有电子致密度高的分泌颗粒。 前肾的发生是在受精后31h15min,肌节18对时开始(21±0.5℃)。前肾到头 岳兴建:而方站公时和呀的治构杠友育研由 肾的发生、发育过程可分为生肾原基分化期、前肾沼形成期、前肾房形成期、前肾球 形成期、间充质细胞的迁入、增值期、头肾形成期。前肾仅有2个肾单位,在出膜后 24h,体长6.Zmm,才开始形成。出膜后62h,体长9刀mm以后,血管球达到80pm 以上,开始行使功能,间充质细胞也开始迁入前肾。出膜 19d,前肾单位开始解体。 出膜后56d,头肾形成。 中肾的发生始于出膜后24h,其发生、发育包括间充质细胞聚集、中肾小泡出现、 肾小管芽形成、肾小体发生、初级肾单位形成、初级肾单位成熟及第二、三级肾单位 发生等时期。出膜后 19天,前肾解体时,第一代中肾单位才开始行使功能。19d~3 月龄幼鱼中’肾中有大量间充质细胞,包括分化前期、分化期、发育期、成熟期的中肾 单位,具有区别于成鱼肾组织的明显特点,尤其P;上皮细胞具有大型PAS阳性颗粒, 是由于肾单位发育不完善,血管球有较大的通透性所致。3月龄~2龄个体肾中仍有 大量发育的肾单位。

全文目录


中英文专业术语及缩写  3-6
中文摘要  6-8
英文摘要  8-11
1. 前言  11-15
  1.1 鱼类发育的研究  11
  1.2 鱼类肾、头肾形态结构的研究  11-15
    1.2.1 外部形态结构  11-12
    1.2.2 组织、组化及超微结构  12-14
      1.2.2.1 组织结构及不同生境对肾组织的影响  12-14
      1.2.2.2 组织化学研究  14
      1.2.2.3 超微结构的研究  14
    1.2.3 收集管、膀胱及输尿管的研究  14-15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2. 材料与方法  15-17
  2.1 材料  15
  2.2 方法  15-17
    2.2.1 肾、头肾组织结构  15-16
    2.2.2 肾发生、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16-17
3. 结果  17-34
  3.1 大体解剖  17
    3.1.1 头肾  17
    3.1.2 肾  17
  3.2 肾的组织结构  17-23
    3.2.1 泌尿系  17-21
      3.2.1.1 肾单位  18-21
        3.2.1.1.1 肾小体  18-19
        3.2.1.1.2 肾小管  19-21
      3.2.1.2 集合管和中肾管  21
    3.2.2 拟淋巴组织  21-23
    3.2.3 内分泌组织——斯坦尼斯小体  23
  3.3 头肾显微和超微结构  23-25
    3.3.1 淋巴细胞聚集区  23
    3.3.2 粒细胞聚集区  23-24
    3.3.3 内分泌组织区  24-25
      3.3.3.1 肾间组织细胞  24
      3.3.3.2 肾上组织细胞——嗜铬细胞  24-25
  3.4 前肾的发生、退化及头肾的形成  25-28
    3.4.1 生肾原基分化期  25
    3.4.2 前肾褶形成期  25
    3.4.3 前肾房形成期  25-26
    3.4.4 前肾球形成期  26
    3.4.5 前肾小球间充质细胞的迁入、增值期  26-27
    3.4.6 头肾形成期  27-28
  3.5 中肾的发生与形成  28-34
    3.5.1 间充质细胞聚集  28
    3.5.2 中肾小泡出现及肾小管芽形成  28-29
    3.5.3 肾小体发生及初级肾单位形成  29
    3.5.4 初级肾单位的成熟及第二、三级肾单位的发生  29-30
    3.5.5 幼鱼中肾  30-33
      3.5.5.1 间充质细胞  30
      3.5.5.2 各时期中肾单位  30-33
        3.5.5.2.1 分化前期  31
        3.5.5.2.2 分化期  31
        3.5.5.2.3 发育期  31-32
        3.5.5.2.4. 成熟期  32-33
    3.5.6 3 月龄~2龄鱼中肾  33-34
4. 讨论  34-41
  4.1 南方鲇肾的外部形态类型  34
  4.2 斯坦尼斯小体的形态、数量与功能  34-35
  4.3 黑色素巨噬细胞  35
  4.4 南方鲇肾单位的特点及与功能的关系  35-36
  4.5 南方鲇头肾的组织结构与功能  36-37
  4.6 前肾及其发生的特点  37
  4.7 中肾发生与中肾原基细胞的起源  37-38
  4.8 南方鲇中肾单位发育的特点及与两栖类肾单位发育的区别  38-39
  4.9 幼鱼中肾组织与成体中肾组织的差别  39-41
参考文献  41-48
图版及说明  48-75
致谢  75

相似论文

  1. 补肾活血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观察,R259
  2. “便秘Ⅰ号”治疗血液透析并发脾肾两亏、湿浊内蕴型便秘的临床研究,R259
  3. 紫癜汤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热伤络型的临床观察,R259
  4. Let-7 microRNA在小鼠胎肺发育时期的表达检测及其腺病毒穿梭质粒的构建,Q78
  5. FGF8在人和小鼠牙齿中亚型分析及其对牙齿发育的影响,Q954.48
  6.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7. 西施舌精子冷冻保存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研究,S968.3
  8. 江蓠为基质的双齿围沙蚕亲体培育及个体早期发育研究,S968.9
  9. 基于导师临床经验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研究,R277.5
  10. 益肾活血法防治肾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肾损伤的临床研究,R277.5
  11. 珊瑚共附生可培养真菌菌群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R284
  12. 中医升降理论治疗慢性肾衰的应用研究,R277.5
  13. 氮肥对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发育的影响,S541.9
  14. 水氮耦合对宜宾植烟土壤理化性状及烟叶产质量影响的研究,S572
  15.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16.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17. 两种规格马氏珠母贝育珠期的生长、消化酶活力及珍珠囊发育的比较,S917.4
  18. 弯孢属种分子鉴定体系的建立及其在疑难种上的应用,Q949.32
  19.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20. 烤烟连作障碍效应与微生物菌剂消减技术初探,S572
  21.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形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