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水稻挥发物与二化螟性信息素对二化螟的协同作用

作 者: 左文
导 师: 程家安;祝增荣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学
关键词: 二化螟 性信息素 植物挥发物 触角电位(EAG)反应 诱芯 诱捕器
分类号: S435.1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3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国水稻上一种重要害虫,近年来,其种群数量呈回升趋势,为害加重。目前,国内外关于寄主植物挥发物与昆虫性信息素的混合物在害虫防治中的协同作用已有不少报道,但对二化螟尚未有研究。本文主要探讨了水稻挥发物与二化螟性信息素混合物对其的触角电位反应,几种二化螟诱捕装置的田间诱捕效果比较以及应用性信息素防治田间二化螟为害的效果评价等,结果如下:检测了水稻等植物挥发物及其与性信息素混合物对二化螟的触角电位(EAG)反应。结果表明:在引起雌蛾的触角电位反应中以反-2-已烯醛、乙酸叶醇酯、反式石竹烯最为强烈,正十八烷化合物最弱;反式石竹烯、乙酸叶醇酯、正二十烷、2-对甲基苯乙酮等物质能引起雄虫显著的触角电位反应,其中以反式石竹烯最为强烈,达到-3.0004 mv;而姜烯的效果最小。在多数化合物刺激的情况下,雄虫的反应较雌虫更为强烈并达到显著差异。并且顺-3-乙酸叶醇酯、正十五烷、正十六烷和芳樟醇等多数标准化合物与性信息素的混合物能显著增强雄虫的触角电位反应。植物挥发物当与性信息素混合时能显著增强螟虫触角电位的恢复速率。通过比较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橡皮塞诱芯、毛细管诱芯两种诱芯与水盘、筒型诱捕器几种诱捕装置在田间实际的诱蛾效果,结果表明传统的诱捕装置(即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比新型筒型诱捕装置(即毛细管诱芯+筒型诱捕器)具有更好的诱捕效果,二者之间呈显著差异;在诱捕一代和二代二化螟成虫过程中,诱捕器类型对诱蛾效果有显著差异,而诱芯类型对诱捕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提出需要详细观察二化螟雄蛾的趋化性、进入诱捕器的行为,以改进简便操作诱捕器提高诱捕效果。通过2年3季节的田间试验,评价了二化螟性信息素用于大量诱集雄蛾或干扰雌雄蛾交配从而防治二化螟产卵量和水稻被害程度的控制作用。2005年研究表明,单季稻7月下旬至8月上旬性信息素诱集区的二化螟第2代卵量显著低于观察圃,8月中下旬性信息素诱集区的丛被害率均显著低于观察圃不防治区。2006年在抛秧早稻田和移栽晚稻田采用毛细管诱芯诱捕器结果表明,在早稻田中,水稻被害最低的为应用性信息素诱集区:第1代二化螟期间5月19日、24日、6月5日诱集区相对于直播田观察圃对照的保苗率分别为86.6%、55.6%和37.9%,相对于同样是抛秧的常规防治区的保苗率则分别为66.3%、32.7%和33.4%。双季晚稻性信息素诱集区的二化螟第2、3代的卵块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区,也低于观察圃对照区,诱集区的丛被害率和株被害率都显著低于两个对照区。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9-11
Abstract  11-13
前言  13-15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5-27
  1.植物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15-19
    1.1 花中的挥发物  15-17
    1.2 虫害诱导释放的挥发物:功能  17-19
    1.3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的行为影响  19
  2.二化螟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及触角电位技术的应用  19-24
    2.1 二化螟的交配习性与性信息素释放节律  19-20
    2.2 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成分  20
    2.3 二化螟性信息素在虫情测报和防治中的应用  20-22
      2.3.1 虫情预测  20-21
      2.3.2 大量诱捕  21-22
      2.3.3 干扰交配  22
    2.4 触角电位技术在昆虫中的应用  22-23
    2.5 触角电位-气相色谱联用仪(GC-EAG)  23-24
      2.5.1 性信息素结构的鉴定  23-24
      2.5.2 检测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24
  3.植物挥发物与昆虫性信息素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24-26
  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6-27
第二章 二化螟对植物挥发物及与性信息素混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  27-40
  1.材料与方法  28-29
    1.1 供试虫源  28
    1.2 供试试剂  28
    1.3 触角电位仪  28-29
    1.4 触角电位(EAG)反应  29
    1.5 数据分析  29
  2.结果与分析  29-38
    2.1 二化螟成虫对不同标准化合物的EAG反应  29-31
    2.2 标准化合物与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31-34
    2.3 二化螟雌、雄蛾对几种挥发物刺激的剂量反应  34-36
    2.4 二化螟雌、雄蛾触角电位值的恢复速率(电位值/恢复时间)  36-38
  3.讨论  38-40
第三章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40-50
  1.材料与方法  41-43
    1.1 诱芯  41
    1.2 诱捕器装置  41-42
      1.2.1 水盘诱捕器  41-42
      1.2.2 筒型诱捕器  42
      1.2.3 四角铁架  42
    1.3 实验设计  42-43
    1.4 数据分析  43
  2.结果与分析  43-48
    2.1 各诱捕装置的诱蛾情况  43-45
    2.2 A装置与B装置对越冬代诱蛾效果比较  45-46
    2.3 四种诱捕装置对二化螟一代雄虫的诱捕效果比较  46-47
    2.4 四种诱捕装置对二化螟二代雄虫的诱捕效果比较  47-48
  3.讨论  48-50
第四章 性外信息素防治单、双季稻二化螟的田间效果评价  50-59
  1.材料与方法  50-53
    1.1 2005年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  50-51
    1.2 2006年毛细管诱芯诱捕器  51-53
    1.3 数据分析  53
  2.结果  53-58
    2.1 2005年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  53-54
    2.2 2006年毛细管诱芯诱捕器  54-58
  3.讨论  58-59
第五章 总讨论  59-62
  1.试验结果讨论  59-60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60-61
  3.今后应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61-62
参考文献  62-7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71

相似论文

  1. 二化螟抗药性监测及对呋喃虫酰肼的抗性风险评估,S435.112.1
  2.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3的克隆,S435.112.1
  3. 二化螟温州种群Cry1Ab抗性基因频率的F2检测及氨肽酶N基因CsAPN2的克隆,S435.112.1
  4.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S763.3
  5. 二化螟和大螟对Bt水稻耐受性差异研究,S435.112.1
  6. 替代高毒农药防治水稻二化螟技术的研究,S435.112.1
  7. 湖南省不同地区二化螟抗药性监测,S435.112.1
  8. 绿盲蝽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S433
  9. 蝴蝶蜜源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研究,Q968
  10. 筛胸梳爪叩甲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S763.3
  11. 新型诱性粘虫板和无公害粘虫胶的研究及其对温室白粉虱及其所传病害的防治效果,S433
  12. 新型诱性粘虫板和粘虫胶的研究及其对番茄保护地蚜虫及蚜传病毒病防治效果,S436.412
  13. 高CO_2环境下转Bt水稻的氮素代谢生理及其抗虫性研究,S511
  14. 中红侧沟茧蜂气味结合蛋白Mmed OBP8的气味结合特征及行为反应验证,S476.3
  15. 单季稻地区一代二化螟防控技术研究,S435.112.1
  16. 二化螟寄主适应性及其生理生态学机制,S435.112.1
  17. 甜菜夜蛾PBAN受体(PBANR)基因克隆及PBAN与PBANR的相对表达研究,S433.4
  18. 寒地稻区二化螟发生规律、测报方法及防治策略的研究,S435.112.1
  19.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的合成与田间应用技术研究,S482.3
  20. 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抗寒力和滞育强度的种群内变异研究,S435.112.1
  21. 柑橘粉虱对柑橘叶片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其遗传分化研究,S436.66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 稻病虫害 > 虫害 > 水稻螟虫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