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种小蠹虫寄主选择机制研究

作 者: 宋丽文
导 师: 任炳忠;高长启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落叶松八齿小(?) 柏肤小领(?) 寄主选择 信息素 植物挥发物
分类号: S763.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9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蠹虫是林木害虫的一个重要类群,暴发时可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先锋性的小蠹虫可直接侵害健康树,对森林构成直接威胁;而次期性小蠹虽然主要侵害衰弱木,但当种群密度达到猖獗发生的水平时同样可直接危害健康木。本论文主要以两种针叶树小蠹为研究对象,一种为攻击性较强的的落叶松八齿小蠹(Ips subelongatus Motsch) (Coleoptera:Curculionidae:Scolytinae),作为北方落叶松林蛀干害虫的先锋种,落叶松八齿小蠹经常猖獗成灾,侵害健康或半健康活立木,对落叶松人工林经营构成了巨大威胁;另一种是次期性害虫柏肤小蠹(Phloeosinus aubei Perris) (Coleoptera:Curculionidae:Scolytinae),可危害柏木属(Cupressus)和刺柏属(Juniperus)的一些树种,在我国主要寄主为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和桧柏(Juniperus chinensis L.),一般侵害长势衰弱或新移植后生长势未恢复的柏树,是柏树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小蠹虫具有复杂的化学信息系统,植物挥发性气味在寄主选择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小蠹虫又产生聚集信息素以召集同种个体共同危害,而且,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在小蠹虫的寄主选择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提取分析信息素、寄主与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及田间实验分别系统研究了聚集信息素、寄主植物挥发物及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对两种针叶树小蠹聚集行为的影响,进而探讨它们不同的寄主选择机制。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可以在聚集信息素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聚集行为,但野外行为生测研究发现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的两个落叶松八齿小蠹种群对聚集信息素的反应有很强的地理差异。这两个地理种群对潜在聚集信息素成分小蠹烯醇(ipsenol)[消旋或(-)-异构体]、小蠹二烯醇(ipsdienol)[消旋或(+)-异构体]及3-甲基-3-丁烯-1-醇(3-methyl-3-buten-1-ol)的行为反应实验表明,在内蒙古[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 Mayr.)人工林],小蠹烯醇[消旋或97%-(-)-]是唯一对落叶松八齿小蠢有引诱活性的信息素成分;而在吉林省[兴安落叶松(L. gmelini (Rupr.) Rupr.)人工林],小蠹烯醇和小蠹二烯醇是两种主要的信息素成分,且具有强烈的交互作用,任何一种成分兽独使用都没有引诱活性。野外观察发现落叶松饵木可以大量诱集落叶松八齿小蠹,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结果表明,落叶松挥发物以a-pinene、β-pinene、β-phellandrene等单蒈烯类成分为主,虽然在触角电位(EAG)测试中落叶松八齿小蠹成虫对a-pinene等寄主挥发物有一定的电生理反应,但田间实验未发现该虫对寄主原物质或寄主挥发物的单蒈类混合物有显著行为趋性。在非寄主(或非适宜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驱避行为实验中,以聚集信息素的诱集量为正对照,trans-conophthorin +verbenone、1-hexanol+trans-conophthorin +verbene、1-hexanol+ trans-conophthorin+ geranylacetone+ verbenone的组合处理对落叶松八齿小蠹有强烈的驱避作用,完全抵销了聚集信息素的引诱作用。在单组分的非寄主挥发物中,verbenone对落叶松八齿小蠹的驱避活性最强,其次geranylacetone、trans-conophthorin单组分也有一定的驱避作用。说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可以在生境、种类及个体多个水平上识别非寄主植物或非适宜寄主,通过避开非寄主或非适宜寄主个体以尽快定位适宜的寄主。柏肤小蠹后肠产物分析及行为生测未发现该虫产生聚集信息素的迹象,但柏肤小蠹成虫对侧柏饵木有强烈的趋性。GC-MS分析到侧柏挥发物中大约15种成分,以a-pinene、△-3-carene、sabinene、widdrene等为主。通过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GC-EAD)测试主要发现柏肤小蠹对a-pinene、a-felendre、△-3-carene、a-terpene、DL-limonene等5种侧柏单萜类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野外行为生测中,turpentine + ethanol和Hostowit两种组合处理对柏肤小蠹有显著的行为引诱活性,而与其同域分布的另一种同样寄生于侧柏的微肤小蠹对高释放速率的(95%-)-a-pinene产生强烈的趋性反应。此外,我们还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和柏肤小蠹进行了触角扫描电镜观察,这两种小蠹成虫触角均呈膝状,分为柄节、梗节、鞭节3部分,触角上的感器种类、分布与已知鳞翅目、膜翅目中昆虫触角的感器种类和分布有很大的差别。初步确定柏肤小蠹触角上存在5种类型的感受器,包括毛型感受器、栉型感受器、锯齿型感受器、刺型感受器、腔型感受器;落叶松八齿小蠹触角上主要发现4种感受器:锯齿状感器、毛型感器、腔型感器、芽型感器。未发现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有显著差别。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8
目录  8-10
前言  10-21
  小蠹虫  10
  1. 寄主植物选择  10-15
    1.1 寄主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11-12
    1.2 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作用  12-14
    1.3 信息素的作用  14-15
  2. 小蠹虫的嗅觉感受  15-16
    2.1 触角扫描电镜观察  15
    2.2 触角电位技术(Electroantennogram,EAG)  15-16
    2.3 单细胞记录(Single Cell Recording,SCR;或Sing Sensillum Recording,SSR)  16
  3. 信息化合物在小蠹虫管理中的策略和方法  16-18
    3.1 大量诱捕法(mass trapping)  16-17
    3.2 饵树法  17
    3.3 行为干扰法  17-18
    3.4 推-拉策略(Push-Pull Tactic)  18
  4. 两种针叶树小蠹  18-20
    4.1 落叶松八齿小蠹  18-19
    4.2 柏肤小蠹  19-20
  5. 论文的目的意义  20-21
第一章 聚集信息素分析与生测  21-35
  1.1 材料与方法  22-25
    1.1.1 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野外生测  22-23
    1.1.2 柏肤小蠹野外行为生测  23-24
    1.1.3 侧柏饵木气味抽提  24
    1.1.4 柏肤小蠹成虫后肠产物提取  24
    1.1.5 侧柏饵木提取物及柏肤小蠹成虫后肠提取物GC-MS分析  24
    1.1.6 统计分析  24-25
  1.2 实验结果  25-33
    1.2.1 落叶松八齿小蠹聚集信息素野外行为生测  25-29
    1.2.2 柏肤小蠹野外行为生测  29
    1.2.3 侧柏饵木提取物分析  29-32
    1.2.4 柏肤小蠹成虫后肠产物提取分析  32-33
  1.3 讨论  33-35
第二章 寄主植物的初级引诱  35-44
  2.1 材料与方法  35-36
    2.1.1 落叶松和侧柏饵木挥发物的顶空收集  35
    2.1.2 落叶松和侧柏饵木挥发物的GC-MS分析  35
    2.1.3 柏肤小蠹成虫对侧柏饵木挥发物的GC-EAD测试  35
    2.1.4 落叶松挥发性化学物质对落叶松八齿小蠹野外行为生测  35-36
    2.1.5 统计分析  36
  2.2 结果  36-42
    2.2.1 侧柏不同部位挥发物GC-MS分析  36-38
    2.2.2 侧柏挥发物对柏肤小蠹电生理测试(GC-EAD)  38-39
    2.2.3 侧柏挥发物对柏肤小蠹野外行为生测  39-40
    2.2.4 落叶松挥发性化学物质分析  40-41
    2.2.5 落叶松挥发性化学物质对落叶松八齿小蠹野外行为生测  41-42
  2.3 讨论  42-44
第三章 非寄主植物的趋避作用  44-50
  3.1 材料与方法  44-45
    3.1.1 非寄主挥发物的顶空收集  44
    3.1.2 非寄主挥发物GC-MS分析  44
    3.1.3 野外行为生测  44-45
    3.1.4 统计分析  45
  3.2 结果  45-49
    3.2.1 落叶松八齿小蠹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分析  45-47
    3.2.2 落叶松八齿小蠹对非寄主挥发物反应的行为生测  47-49
  3.3 讨论  49-50
第四章 触角扫描电镜观察  50-54
  4.1 材料与方法  50
  4.2 结果  50-54
    4.2.1 柏肤小蠹触角扫描电镜观察  50-51
    4.2.2 落叶松八齿小蠹触角扫描电镜观察  51-54
第五章 结论和创新点  54-56
  5.1 结论  54-55
    5.1.1 落叶松八齿小蠹寄主选择机制  54
    5.1.2 柏肤小蠹寄主选择机制  54-55
  5.2 创新点  55-56
参考文献  56-65
致谢  65-66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66

相似论文

  1. 多导弹协同作战突防效能评估及组合优化算法研究,TJ760.1
  2. 改进的蚁群算法及其在TSP上的应用研究,TP301.6
  3. 甜菜夜蛾信息素结合蛋白的表达动态及其受交配和钟基因沉默的影响,S433.4
  4. 寄主种类和人工饲养对斑痣悬茧蜂的寄生选择和子代发育的影响,S476.3
  5. 寄主体型和日龄对广大腿小蜂产卵选择和后代发育适合度的影响,S476.3
  6. 浅黄恩蚜小蜂对B型和Q型烟粉虱若虫的寄主选择研究,S476.3
  7.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S763.3
  8. 面向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多路径路由协议研究,TN915.04
  9. 基于信息素和多Agent协商的柔性路径下跨单元调度方法,TP18
  10. 基于智能雷场Ad-hoc无线网络通信协议的设计及仿真分析,TN929.5
  11. 移动P2P下基于信息素诱导的文件检索方法研究,TP393.02
  12. 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与基于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信念的关系研究,H319
  13. 物流系统设备,TH69
  14. 改进粒子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TP301.6
  15. 基于信息素强度的蚁群算法及其应用研究,TP301.6
  16. 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及成虫的风洞行为,S763.3
  17.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S435.622
  18. 绿盲蝽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S433
  19. 改进蚁群算法在WTA问题中的研究与应用,TP301.6
  20. 群智能优化算法及应用研究,TP301.6
  21. 蝴蝶蜜源及寄主植物挥发物成分的研究,Q96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 > 虫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