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樟巢螟性信息素通讯系统的相关研究

作 者: 王焱
导 师: 董双林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关键词: 樟巢螟 性信息素 气质联用 触角电位 扫描电镜
分类号: S76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tler)是一种重要的园林植物害虫,近年在南方一些省份的发生和危害严重,传统的化学防治效果不尽人意;加之园林景观树种上害虫防治的特殊要求,急需开发化学防治以外的新型技术。利用昆虫性信息素来防治害虫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对天敌无害、不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可望成为一种高效、绿色的樟巢螟防治技术,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本文以研究开发樟巢螟性信息素防治技术为最终目标,首先对樟巢螟成成虫的求偶和交配行为、雌蛾性信息素组分的鉴定、以及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在光周期14L:10D、温度27+1℃、相对湿度60+10%的室内条件下,系统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羽化、求偶及交配行为。羽化节律观察表明,樟巢螟雌雄蛾光、暗期均能羽化,光期羽化量要略高于暗期,雌雄蛾的羽化节律也大致相同,暗期的羽化高峰期均为暗期1h。求偶节律观察表明,樟巢螟雌蛾在光期不求偶,进入暗期后少数个体开始求偶,暗期5h求偶个体百分率明显增加,暗期6-7h达求偶高峰期;不同日龄雌蛾的求偶率不同,以2-4日龄雌蛾较高,高峰期求偶率达70%以上。雌雄蛾的交配行为观察表明,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分为求偶和交配两个过程,求偶过程又可分为萌动期和兴奋期,交配过程可分为预交配期和成功交配期;雌雄蛾间的成功交配主要发生在暗期5-9h,高峰期在暗期6-7h,与雌蛾的求偶高峰期一致。交配次数研究表明,樟巢螟雌蛾一生只交配1次;雌雄比为1:1处理的雌蛾交配率显著低于雌雄比为1:2的处理,但前者的交配持续时间明显高于后者。研究结果为明确樟巢螟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提供了基础。2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组分的初步鉴定运用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从樟巢螟(Orthaga achatina Bulter)雌蛾性信息素腺体提取物中鉴定出了2个组分,分别为Z11-16:Ac和16:Ac,两者间比例约为60:40。利用触角电位(EAG)技术的测定结果表明,Z11-16:Ac能引起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因此可能是樟巢螟雌性信息素组分之一;而16:Ac不能引起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风洞实验结果没有发现单一的Z11-16:Ac具有明显的雄蛾引诱活性,说明还有其他信息素组分存在,有待进一步鉴定。3樟巢螟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对樟巢螟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在扫描电镜下作了观察。触角由柄节、梗节和75-85个鞭节组成,触角背面被鳞片覆盖,绝大部分触角感器位于触角的腹面和侧面。所有鞭节的表皮上都有连续的网纹结构,但在柄节和梗节的表皮上则无。在雌雄蛾的触角上都可以找到以下8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ohm氏鬃毛和腔乳头状感器。毛形感器数目最多,并根据其形状和大小分为两种类型Ⅰ型和Ⅱ型。除Bohm氏鬃毛外,所有的感器都分布在触角鞭节的网纹区上。

全文目录


摘要  6-8ABSTRACT  8-10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32  1 昆虫性信息素研究进展  10-21    1.1 昆虫的化学通讯及信息素  10-11    1.2 昆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学特性  11-14    1.3 昆虫性信息素的研究方法  14-18    1.4 昆虫性信息素的应用  18-21  2 螟蛾科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21-27    2.1 螟蛾科性信息素鉴定概况  22    2.2 螟蛾科性信息素组分结构  22-23    2.3 螟蛾科性信息素组分分布  23-27  3 樟巢螟的研究现状  27-32    3.1 樟巢螟的生物学  27-29    3.2 樟巢螟的防治现状  29-30    3.3 本项研究的目的  30-32第二章 樟巢螟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  32-42  1. 材料与方法  33-34    1.1 试虫及其饲养  33    1.2 樟巢螟羽化行为及其动态节律  33    1.3 雌蛾求偶行为及其动态节律  33    1.4 樟巢螟成虫交配行为及其动态节律  33-34    1.5 樟巢螟雌蛾交配次数  34  2 结果与分析  34-41    2.1 樟巢螟羽化行为及其动态节律  34-36    2.2 樟巢螟雌蛾的求偶行为  36-38    2.3 樟巢螟成虫的交配行为  38-40    2.4 樟巢螟雌蛾交配次数  40-41  3 讨论  41-42第三章 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组分的初步鉴定  42-50  1 材料与方法  43-45    1.1 试虫及其饲养  43    1.2 化学试剂及标准化合物  43    1.3 实验工具  43    1.4 性信息素提取  43-44    1.5 化学分析  44    1.6 EAG刺激样品的配置  44    1.7 EAG测试  44-45  2 结果与分析  45-48    2.1 樟巢螟雌蛾性信息素组分鉴定  45-48    2.2 樟巢螟雄蛾触角对腺体提取液组分的EAG反应  48  3 讨论  48-50第四章 樟巢螟成虫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50-64  1 材料与方法  51    1.1 试虫及其饲养  51    1.2 试验方法  51  2 结果与分析  51-60    2.1 樟巢螟触角的一般形态  52    2.2 樟巢螟触角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  52-60  3 讨论  60-64全文总结  64-66参考文献  66-76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6-78致谢  78

相似论文

  1. 基于质谱的雷公藤甲素肝脏毒性代谢组学研究,R285
  2.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3.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4. Hybrid Coat对牙本质小管封闭作用的实验研究,R781.2
  5. 中央空调冷却水系统微生物腐蚀研究,TU831.4
  6. Beyond冷光美白对树脂—牙釉质微拉伸强度及树脂边缘微渗漏影响的研究,R783.1
  7. 口腔细菌在渗透树脂表面动态粘附的SEM研究,R783
  8. 牙本质粘结前CPP-ACP预处理对粘结力的影响,R783.1
  9. 不同表面处理对玻璃离子牙釉质粘结强度的影响,R783.1
  10. 冷光美白剂对牙本质显微硬度影响的实验研究,R781.05
  11. BMP2诱导豚鼠MSCs分化成骨细胞制备组织工程人工听骨的实验研究,R764
  12. Ⅱ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尿液代谢组学的研究,R587.1
  13. 单味药枳实、枳壳及药对枳实—陈皮、干姜—丁香挥发性成分的研究,R284
  14. 药对干姜—高良姜挥发油化学成分及中药丹参指纹图谱研究,R284
  15. 杂柑的果实品质及果汁加工工艺的研究,TS255.44
  16. 基于SPME/GC的茶油香气成分的分析研究,TS225.16
  17. 吹填土固化结构强度增长特性的试验研究,TU472.2
  18. 猪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及其扫描电镜观察,S858.28
  19. 昆山口岸截获的10种材小蠹及其超微形态,S763
  20. 牡丹开花和衰老过程中香气物质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S685.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森林保护学 > 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 > 虫害及其防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