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聚众斗殴罪研究

作 者: 林皎
导 师: 梅传强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聚众斗殴罪 首要分子 积极参加者 公共场所 行为人 主观恶性 刑法规定 致人重伤 公共生活规则 典型犯罪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346次
引 用: 1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聚众斗殴罪从1979年刑法中的流氓罪分解而来,是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典型犯罪之一。其所侵犯的客体不仅包括公共场所秩序,而且包括依靠法律和社会公德所确立的公共生活规则所维系的非公共场所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斗殴的行为是以多人形式共同实施的,是一种复合行为:聚众行为和斗殴行为是构成聚众斗殴罪的要件,缺一不可。依照刑法规定,聚众斗殴罪只能由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构成,对首要分子的认定是按照其在具体犯罪中所起的作用来划分的,对积极参加者的认定既要考虑实施犯罪的危害行为在聚众斗殴中的作用大小,也要考虑行为人参加犯罪的主观恶性轻重。对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的处罚也要根据其在聚众斗殴罪中作用大小分清主次,分别处罚。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不仅要求其中的一方要有斗殴的故意,同时也要求对方也有斗殴的故意。根据1997年刑法的规定,聚众斗殴罪是行为犯,不再是1979年刑法流氓罪所规定的情节犯,因此,行为人是否具有流氓动机不应当是聚众斗殴罪的成立要件。 在聚众斗殴的加重情节中,“多次聚众斗殴”里至少有“一次”是作为首要分子或者积极参加者应成立本罪的,其余的几次则不一定是首要分子或者积极参加者,只是作为量刑情节,主要反映其主观恶性,用以加重处罚的理由和根据。“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主要指单方参加人数应在十人以上,斗殴场所涉及多处,持续时间长,造成了当地惶恐的气氛。“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除了要考虑地点因素外,还要考虑人群因素。“持械聚众斗殴”中,“械”通常指行为人意图使用并可能或者已经造成他人死伤的所有器具。“持械”指行为人意图使用“械”并明目张胆的将之暴露于外。对于部分持械、部分未持械的,应当以有无意思联络来具体认定持械斗殴人的范围。 聚众斗殴罪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除了要有重伤、死亡的结果外,还要求行为人对此结果有所认识。对于首要分子是否应当转化定罪,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致人重伤、死亡的结果是首要分子所刻意反对并明确制止的,首要分子不应当转化定罪。对于在聚众斗殴中不符合聚众斗殴基本罪主体条件的人致人重伤、死亡的,不能进行转化定罪:其行为构

全文目录


一、绪论  9-11
  (一) 聚众斗殴罪的立法概况  9-11
  (二) 研究聚众斗殴罪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1
二、聚众斗殴罪的基本犯罪构成  11-25
  (一) 聚众斗殴罪的客体  12-15
  (二) 聚众斗殴罪的客观方面  15-18
  (三) 聚众斗殴罪的主体  18-21
  (四) 聚众斗殴罪的主观方面  21-25
三、聚众斗殴罪的加重情节研究  25-31
  (一) “多次聚众斗殴”的理解  26-27
  (二) “聚众斗殴人数多,规模大,社会影响恶劣”的理解  27-28
  (三) “在公共场所或者交通要道聚众斗殴,造成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理解  28
  (四) “持械聚众斗殴”的理解  28-31
四、聚众斗殴罪的转化犯罪  31-40
  (一) 聚众斗殴转化定罪的前提  31-34
  (二) 聚众斗殴转化定罪的构成要件  34-37
  (三) 聚众斗殴转化中的特殊情况  37-38
  (四) 聚众斗殴转化犯罪的自首问题  38-40
五、聚众斗殴罪与相似罪间的界限  40-44
  (一) 单方聚众斗殴与多人共同实施的寻衅滋事罪的区别  40-42
  (二) 聚众斗殴中使用爆炸物作为器械行为的定性  42-43
  (三) 聚众斗殴罪与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以及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的界限  43-44
  (四) 聚众斗殴与组织、领导和参加黑社会性质罪的界限  44
六、有关理论思考与立法建议  44-47
结束语  47-48
参考书目  48-49

相似论文

  1. 社会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关联性研究,TU-024
  2. 行为空间界限与其建筑空间特性研究,TU-024
  3.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4.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5.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6. 风险视角下新浪微博融资行为研究,F49
  7. 声誉对学前儿童违规行为的影响,B844.1
  8. 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侵权行为研究,G812
  9.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10. 小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研究,G623.31
  11. 赖尔的行为主义,B089
  12. 中学教师团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G443
  13. 高校离退休教职工旅游行为特征分析,G647
  14. 双酚AP型苯并噁嗪树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TQ320.1
  15. 新型阳离子疏水改性聚丙烯酰胺的合成及应用,TQ323.6
  16. 棉铃虫和烟夜蛾生殖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S433
  17. 热应激肉牛营养与环境调控技术及其行为研究,S823
  18. 基于软件行为监控的自调节方法研究与实现,TP311.5
  19. 基于行为模式的小区公共家具用户需求研究,F426.88
  20. 影响服装重购行为的品牌形象要素的实证研究,F274
  21. 两种赤眼蜂寄生行为的比较及种间竞争的研究,S476.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