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行政问责制研究

作 者: 张军辉
导 师: 王成栋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关键词: 责任 行政问责制 监督行政法律关系 责任政府
分类号: D9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571次
引 用: 3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2003年非典时期刮起的“问责风暴”,到各地层出不穷的问责规范,再到政府工作报告中予以的肯定,行政问责制经历了其他制度安排少有的高效率,而其焦点对准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更是引人深思。任何一项制度都有其孕育、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行政问责制在中国落地生根需要内涵的明晰、规范的完善、制度的配套以及文化生态的建设。中国已经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慢慢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纳入了议事日程,建设责任政府已然成为时代的呼唤。本文从解读责任概念和梳理实践中及学术界关于行政问责制的定义着手,厘清行政问责制的内涵,回顾其在西方发生发展的历史并剖其理论基础,从事例、思想、制度三个层面介绍在中国的发展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中国行政问责规范及环境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思路。遵循以上的脉络,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行政问责制的内涵。首先从解读“责任”入手,指出行政问责制突出对“问”即追究的强调,以此为基点,分析实践中对行政问责概念的使用以及学术界的解读,提出行政问责制是指特定的问责主体对各级政府及其行政公务人员承担的各种职责和义务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审查,对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的,依据法定程序追究其责任,使其承担否定性后果。从而突出了问责主体、问责客体、问责范围、问责程序、问责后果等要素,强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一切行政活动均应纳入问责的范围,以此体现该制度背后蕴含的权责一致的思想。在分析行政问责制特征后,与相关概念进行比较以进一步界定其内涵和外延。第二部分阐述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并梳理其在中国的发生发展背景。首先介绍行政问责制在西方的发展历史,指出行政问责制,颠覆了封建社会的有权无责、权大责小的规则体系,伴随着负责任的政府理念于近代在西方国家诞生,并且在社会契约、人民主权、法治思想以及后来的积极政府、权责一致的理论基础上,其所负责的对象也经历了从国王、皇帝到人民的转变,这使其成为建设责任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从各个责任层面予以规范化、制度化。追究官员责任在中国古已有之,但其目的以及理论基础以及由此导致的责任方向与西方的行政问责制迥然相异。新中国成立后的问责事例虽然带有传统保江山社稷的痕迹,但近二十年来的事例的不断涌现,并且当问责不仅仅停留在出现重大事故后的非常之举,而成为行政机关的常态时,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已明显体现出现代行政问责制的价值追求。当然,这种转变更多表现在中央领导人的言行和执政党的政策安排上,这其中发出的信号无疑对整个国家朝责任政府的努力指

全文目录


引言  9-10
第一部分.行政问责制的内涵  10-24
  一、责任一词的含义分析  10-13
    (一) 汉语中责任一词的内涵分析  10-11
    (二) 英文“responsibility”和“accountability”内涵的比较分析  11-13
  二、相关规范中对行政问责制的运用  13-17
  三、理论界对行政问责制的概念解读  17-19
  四、行政问责制的概念及特征  19-21
  五、与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  21-24
    (一) 与高官问责制  21-22
    (二) 与政治问责制  22
    (三) 与民主问责制  22-23
    (四) 与行政首长问责制  23-24
第二部分 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及在我国产生的背景  24-42
  一、行政问责制在西方的发生发展历史  24-27
  二、行政问责制的理论基础  27-32
    (一) 人民主权  27-28
    (二) 社会契约  28-29
    (三) 法治  29-30
    (四) 积极政府  30
    (五) 权责统一  30-32
  三、我国行政问责制产生的背景  32-37
    (一) 行政问责的事例描述  32-33
    (二) 行政问责制的思想演变  33-36
    (三) 行政问责制的制度推进  36-37
  四、行政问责制及其推行的意义  37-42
    (一) 有助于消除传统官本位的影响,强化政府官员的责任意识  38
    (二) 有助于强化民本思想,重塑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行政道德  38-39
    (三) 有利于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39-40
    (四) 有利于推动完善责任体系,加快建立责任政府  40-42
第三部分 我国行政问责制现状分析  42-69
  一、问责主体限于行政监督主体及执政党,人大等外部主体的监督职责未能充分发挥  43-47
  二、问责客体各有侧重,两类规范衔接不严密,权利保障不充分  47-52
  三、问责内容偏重于违法行为,首长问责范围失于狭窄和笼统  52-58
  四、问责程序规定比较简单,程序的完整性、公平性体现不充分  58-62
  五、问责客体主要承担行政政治和道义责任,责任形式存在交叉和混乱  62-66
  六、责任意识淡薄,责任政府的观念基础薄弱  66-69
第四部分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思路  69-84
  一、完善问责法律规范,构建行政问责的法律依据  69-77
    (一) 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各种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69-72
    (二) 将全部行政公务人员纳入行政问责客体范围,加强其权利保护  72-73
    (三) 将行政公务人员的一切行政活动纳入行政问责的范围,拓展行政首长的问责内容到行政政治和道义层面  73-74
    (四) 制定行政问责的完整程序,体现程序的公开、公平与公正  74-76
    (五) 梳理行政责任的三重含义,立法规定各自的责任形式和实现方式  76-77
  二、培育责任意识,加强行政问责的文化建设  77-79
  三、构建全面的问责运行机制,保证问责的顺畅落实  79-81
    (一) 严格的决策责任机制  79-80
    (二) 科学的责任评估机制  80-81
    (三) 有效的责任追究控制机制  81
    (四) 责任追究的救济机制  81
  四、健全行政问责配套制度,促进制度变革的全面铺开  81-84
    (一)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82
    (二)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82
    (三) 建立合理的问责官员进退机制  82-84
第五部分 结语  84-85
参考文献  85-89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公司人格否认法律制度的完善,D922.291.91
  2. 船舶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922.294
  3. 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新闻媒体的互动研究,D630
  4. 我国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D922.68
  5.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6.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7. 论政府公共责任追究机制的构建,D630
  8. 公共档案馆社会责任研究,G270
  9. 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探讨,D035
  10.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危机管理研究,X43
  11. 公共决策失误的责任追究制度探析,D630
  12. 论差别生态责任,D922.68
  13.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家的道德责任研究,B82-053
  14. 我国行政问责制有效运行研究,D630
  15.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府责任研究,G647.38
  16. 生态政治研究,X321
  17. 大众化进程中河南省高等教育财政责任研究,G649.2
  18. 煤区环境责任问题研究,D922.68
  19. 农村社会保障中的政府责任研究,F323.89
  20.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新闻传媒研究,G210
  21. 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政府责任问题研究,G258.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行政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