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非司法调解机制在解决消费纠纷中的运用

作 者: 章文超
导 师: 洪冬英
学 校: 华东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消费纠纷 非司法调解 消协调解 行政调解
分类号: D923.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7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党中央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全国上下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化解纷争显得至关重要。人类社会进入商品社会以后,消费者与经营者始终是一对矛盾群体,两者之间的消费纠纷层出不穷,现阶段尤为突出。完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化解消费纠纷,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有13亿人口,市场经济环境下,每人每天几乎都在消费,消费纠纷的发生便无法避免。由于消费纠纷又是一种消费者与经营者双方实力极不对称的纠纷,所以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或许也是基于这样的立法宗旨,对消费者规定了9项权利,而没有规定义务,对经营者规定了8项义务,而没有规定权利。尽管实体法上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作出了详尽的规定,但对消费者而言,是能否提供快捷、经济并且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真正达到实体法设定的理想目标,或许更为重要。《消法》规定了5种解决消费者纠纷的途径,但实践中主要采取的是消协调解和行政调解,因这两种调解协议都没有强制执行效力,笔者称其为非司法调解。这两类调解在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大量消费纠纷。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类调解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遇到一些障碍,尚不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一些资源浪费。正是基于消费纠纷非司法调解机制的不完善,笔者拟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感想就此作些探讨。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全文约47300字。第一部分,理论概述。介绍机制、调解的概念,引入介绍我国解决消费纠纷适用较多的非司法调解――消协调解和行政调解。第二部分,实证分析。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1,以广州为例,对两种调解机制运用在解决消费纠纷的实践中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两种调解机构在广州解决消费纠纷实践中的发展,接着分析非司法调解在实践中的可取之处,然后结合实际分析两种调解方式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域外经验。介绍世界上运用非司法调解机制解决消费纠纷的通行做法,本文选取了美国、德国、日本等有代表性的国家,介绍其非司法解决消费纠纷的机构、程序及运行,并结合我国实际稍作对比分析。第四部分,完善对策。以前文提及的问题为切入点,就如何充分发挥非司法调解机制的作用,构建更为完善的消费纠纷解决机制提出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0
导言  10-15
第一章 理论概述  15-22
  第一节 纠纷解决机制与调解  15-17
    一、纠纷解决机制  15-16
    二、“调解”的机制特征  16-17
  第二节 调解与非司法调解  17-19
    一、调解的概念和特征  17-18
    二、非司法调解的概念和特征  18-19
  第三节 我国的消费纠纷非司法调解机制  19-22
    一、消协调解  20-21
    二、行政调解  21-22
第二章 实证分析  22-42
  第一节 机构运作  22-27
    一、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  22-24
      (一) 组织结构  22-23
      (二) 主要职能  23
      (三) 运作模式  23
      (四) 取得成效  23-24
    二、广州市工商局1 2 3 15 机构  24-27
      (一) 申诉渠道畅通  24
      (二) 社会影响广泛  24-25
      (三) 解纷渠道多元  25-26
      (四) 处理程序规范  26-27
  第二节 可取之处  27-35
    一、成本比较――解纷经济成本低廉  27-28
    二、效率比较――解决纠纷高效快捷  28-29
    三、程序比较――解纷程序简易便利  29-31
    四、方法比较――解纷兼用“情理法”  31-33
    五、功能比较――及时处理群体纠纷  33-35
  第三节 存在问题  35-42
    一、职能定位未明确  35-36
      (一) 案件受理范围界定不分明  35
      (二) 内外分工协作机制不完善  35-36
    二、法律效力尚欠缺  36-37
      (一) 消协调解有待加固  36-37
      (二) 行政调解力度欠缺  37
    三、执法力度未体现  37-39
      (一) 法律规定不明  37-38
      (二) 惩戒力度不够  38-39
      (三) 社会监督不力  39
    四、证据制度未建立  39-40
      (一) 法律依据欠缺  39
      (二) 举证责任不清  39
      (三) 检测鉴定困难  39-40
    五、过度维权未防控  40-42
      (一) 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40-41
      (二) 消费者教育机构缺乏  41
      (三) 消费者素质良莠不齐  41-42
第三章 域外经验  42-53
  第一节 行政机制  42-47
    一、美国模式  42-44
      (一) 联邦政府机构  43
      (二) 地方政府机构  43-44
    二、日本模式  44-47
      (一) 国民生活中心  45-46
      (二) 生活消费产品 P L 中心  46-47
  第二节 准行政机制  47-49
    一、德国消费者组织  48-49
      (一) 消费者协会  48
      (二) 消费者保护协会  48
      (三) 消费者研究所  48
      (四) 全德汽车俱乐部  48-49
    二、德国商品测试机构  49
  第三节 民间自治性机制  49-51
    一、美国消费者组织  50
      (一) 消费者联盟  50
      (二) 私营保护消费者机构  50
    二、日本民间自治性的纠纷解决机构  50-51
  第四节 比较借鉴  51-53
第四章 完善对策  53-65
  第一节 理清职能定位  54-56
    一、明确案件受理范围  54
    二、完善解纷内外协作机制  54-56
      (一) 制定工商部门与消协分工协作制度  54-55
      (二) 完善工商部门处理申诉的协调机制  55
      (三) 建立工商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制度  55-56
  第二节 加强效力衔接  56-60
    一、行政调解  56-59
      (一) 增强行政调解效力  56
      (二) 加强专业领域协作  56-57
      (三) 引入行政裁决制度  57-59
    二、消协调解  59-60
      (一) 与公证机构合作,公证纠纷调解协议  59
      (二) 与仲裁委合作,成立消费仲裁办事处  59-60
  第三节 加大惩处力度  60-61
    一、明确制订处罚实施细则  60
    二、完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60-61
    三、建立违法行为曝光制度  61
  第四节 健全证据制度  61-64
    一、谁主张谁举证  61-62
    二、举证责任倒置  62
    三、公平原则举证  62-63
    四、优者负担举证  63
    五、建立测试机构  63-64
  第五节 防控过度维权  64-65
    一、健全消费者保护体系  64
    二、开展消费者教育工作  64-65
    三、提高消费者法律意识  65
结语  65-67
参考文献  67-70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0-71
后记  71-73

相似论文

  1. 消费者团体诉讼主体资格研究,D925.1
  2. 论我国法院民事调解制度之完善,D925.14
  3. 少数民族习惯法与行政法治关系研究,D922.1
  4. 广州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行政调解问题研究,F203
  5. 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ADR)探究,D922.6
  6. 民事纠纷的“大调解”机制研究,D926
  7. 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925.3
  8. 环境民事纠纷行政性ADR机制研究,D925.3
  9. 环境纠纷行政解决机制研究,D922.6
  10. 我国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922.1
  11. 行政诉讼调解机制构建研究,D925.3
  12. 法治视野下行政调解制度的定位与价值分析,D925.3
  13. 行政调解研究,D922.1
  14. 论行政调解,D925.3
  15. 知识产权海关保护的行政调解应用研究,F204
  16. 公安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922.1
  17. 我国行政性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922.1
  18. 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925.3
  19. 民事纠纷的行政调解研究,D925.1
  20. 医疗纠纷行政调解制度研究,D926
  21. 商标侵权纠纷行政处理机制的完善,D925.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民法 > 民事其他法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