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再探《红楼梦》开篇的隐含情旨

作 者: 何跞
导 师: 于景祥
学 校: 辽宁大学
专 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
关键词: 《红楼梦》 首回 情旨 诗语 题名凡例 人物 哲学
分类号: I207.4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红楼梦》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已有很多研究成果,然而它依然具有深度阐释的空间,这是因为对它的文本细节尚有二次解读的余地和必要。深度阐释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读,也就是对文字进行细微的咬读,所以它所依据的还是文本细节本身。小说首尾是入戏出戏的界点门槛,必然涉及作者本人的创作之事,因而更能蕴含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创作意旨。而中间的部分则主要是对虚构人物故事的讲述,在繁忙的叙事中,则较少直接涉及作者思想情感。而研究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创作意旨,最直接、最重要的依据莫过于作者在文本中的自我交代,这就落到了小说叙事之初和结尾的文本内容上。但是《红楼梦》为断臂之作,虽然结尾对作者本意的探讨也很重要,但已无从考寻原稿。所幸的是,小说开篇已经通过石头寓言故事交代了小说故事的结尾,首回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咬合住了小说的结尾,因而可将探究对象锁定于《红楼梦》的开篇首回。此篇论文以《红楼梦》开篇首回,包括甲戌本凡例为研究对象,总称《红楼梦》的“开篇”。以其文本中隐含的作者思想感情,包括创作意旨为探究的纲领和总标,总称“情旨”。所探究的是隐于《红楼梦》开篇的作者情旨。通过对开篇文本的详细解读,寻绎出了关于作者情旨的蛛丝马迹,力图接近小说的艺术真实,给人们提供新的艺术视角,也有助于拓展深度阐释《红楼梦》的空间。以开篇首回为依托来研究作者情旨,最重要的是对首回文本的解读,它是对文本艺术性进行探讨的过程,包括篇章、分段、文法、笔法、风格、语气等多方面。论文以其艺术性为研究的基本依据和方法,以其思想性为贯穿研究的纲领、线索和总标,通过外在的艺术性阐述逐层剥析其内在的思想性。论文总体分四大章,分别从诗语、题名凡例、人物思想、叙事境地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在第四章,又附加了对“都云作者痴”一诗中“作者痴”的解析,以作为考察作者核心情感的依托。这四大章从文本的四个方面,将作者的情与旨进行了逐步深入的考察。从作者在诗语世界中对自己情感的流露,其褒贬态度,以至于寓说后文的创作态度,到题名凡例中对自己真事的慨叹自悯,欲显而又存忌讳的隐饰,到人物代表的儒道佛等多种思想,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态度和思考等等,最后深入到作者思想的哲学终极和情感极致,也即他的情旨核心,这就是关于智慧觉醒的悲剧孤独。这是关于情旨研究的整体步骤。具体而言,第一章分两节,第一节基于文本的故事性来考察作者在叙事中以诗为界兼传情的手法,第二节基于诗语的独立性来深度考察其中的隐微情旨。第二章也分两节,分别考察《红楼梦》多种题名中隐曲旨意,以及凡例中“旨意”和“作者本意”背后的真实内涵。第三章分三节,第一节从虚境中人物身上,包括女娲、渺渺真人、茫茫大士、空空道人、警幻仙子,探讨儒、佛、道,以及作者在这种关系中所含的主情思想。第二节从实境中甄贾人物出发,包括甄士隐、贾雨村、封氏、甄英莲、封肃,来探索作者对俗世中儒家思想异化的俗奸风气的极度排斥,与他对与之抗衡的佛道出世的认同。第三节则专门考察全书核心主人公,实境中的宝黛,虚境中的石头、神瑛、绛珠,以及其影射照应的甄宝玉和作者本人。通过对这些形象的考察,发现作者寓于“痴”字表述的强烈主情思想。第四章则从思想和情感两方面提炼作者情旨的核心,分两节。第一节从开篇分层叙事中呈现的分层境地,以及作者所设置关于石头的寓言故事,来探索作者对人生境地的思想,以及他对于智慧觉醒的悲感态度。第二节则从“作者痴”一语的表达,解析作者暗示的精神执着与孤独。通过上述这些解读与分析,可得出结论。作者在开篇即欲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透露了他的创作意图,但出于各种原因,他不能直接陈露,而只能含蓄地表达,这需要十分巧妙的艺术手段。所以他运用真假反语、烟云模糊、寓言谐音、诗语传情、人物表情、层次叙事等多种手法,来小心地隐寓他的内心真实。这个真实包括他对自己真事的隐饰和对读者从文本中寻绎真实的门径提示,他的自悯自叹;他对于人和人世,对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看法;他自己关于人生的哲学思想,他主情的思想,和他情感的极度坚决。而这一切,其核心和根源在于作者作为智慧之人的觉悟思考的痛苦,以及他对自己精神实现的执着孤独。而他的孤独与痛苦,从道德意义上看是由于对人的热情关怀,也即是智慧觉醒的善。这就把《红楼梦》的情旨内涵,及以之而生的艺术魅力推向了悲剧崇高的极高程度。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4
绪论  14-21
  0.1 问题的提出  14-15
  0.2 已有的研究成果  15-19
  0.3 细解文本的研究思路  19-21
1 开篇诗语世界的隐微情旨  21-50
  1.1 首回以诗为界兼传情的叙事——基于文本故事性的立体考察  21-33
    1.1.1 关于其书由来  22-26
    1.1.2 石上最初的“甄”“贾”故事  26-32
    小结:层次叙事中隐微的创作意旨  32-33
  1.2 首回诗语世界的隐微情旨——基于诗语独立性的深度考察  33-49
    1.2.1 “赋比兴”传统与首回“红楼”式“赋”诗笔法  34-36
    1.2.2 入戏之先开门见山的引导  36-43
    1.2.3 已入戏后提纲挈领的概述  43-48
    小结:独立诗语世界隐涵作者情旨  48-49
  结论:诗为作者心声且预构后文  49-50
2 题名凡例的隐微情旨  50-80
  2.1 《红楼梦》题名中的隐微旨意  50-68
    2.1.1 题名解释的次序问题  51-53
    2.1.2 题名中的两种笔墨  53-55
    2.1.3 题名中的史笔真实  55-59
    2.1.4 题名圈套中的真实作者及真意  59-66
    2.1.5 题名和作者诗语及僧道大言中所呈之的“旨”“纲”  66-67
    小结:题名花样掩饰真事真旨  67-68
  2.2 甲戌本凡例的隐曲“旨义”  68-78
    2.2.1 体例特殊的凡例  68-71
    2.2.2 凡例前四条的“旨意”  71-74
    2.2.3 凡例末条中的“作者本意”  74-78
    小结:凡例故意隐藏“作者本意”“旨意”  78
  结论:题名凡例隐而欲显作者真事  78-80
3 首回人物涵括六种思想  80-127
  3.1 佛道儒解决悲情——“渺”“茫”“空”“幻”和女娲  80-88
    3.1.1 女娲形象暗示女儿主题  81-82
    3.1.2 渺茫空幻解说悲情  82
    3.1.3 “渺”“茫”合传暗含佛主道辅  82-85
    3.1.4 空空道人易名情僧关联道佛情三种  85-87
    小结:仙境中的儒道佛情纷争  87-88
  3.2 佛道对抗儒俗——实境中甄家与贾雨村  88-104
    3.2.1 甄贾二人的对比性及思想因素  88-90
    3.2.2 影响深巨的儒道两家  90-92
    3.2.3 甄家寓意儒道之发生  92-97
    3.2.4 甄封暗寓儒道之变异  97-101
    3.2.5 道主儒从与“应怜”结局  101-103
    小结:俗世中的入世俗奸与佛道的出世抗争  103-104
  3.3 情极而“痴”——出虚入实的宝玉黛玉  104-124
    3.3.1 石头、三生石、神瑛  104-106
    3.3.2 宝玉的“侍者”本性之痴  106-110
    3.3.3 甄贾宝玉辨兼考作者本人  110-118
    3.3.4 宝黛二人的“痴”性人格核心  118-124
    小结:二玉殊体及作者以“情”归总儒道佛且对抗俗奸  124
  结论:人物涵括奸俗儒道佛情六种且表作者情思  124-127
4 首回文本隐含的哲学终极和情感极致  127-159
  4.1 《红楼梦》的分层境地和哲学寻根——作为情旨载体的文本设置  127-144
    4.1.1 过渡于多层叙事间的倒叙笔法及境地的推进  127-131
    4.1.2 红楼创作的四层境地  131-133
    4.1.3 关于存在的生命哲学  133-135
    4.1.4 石头境地与太虚幻境中对智慧“灵”性的哲学寻“根”  135-144
    小结:首回文本隐含境地哲学与智慧“通灵”之悲  144
  4.2 情感哲思道德的融合——作为情旨关键的“作者痴”  144-158
    4.2.1 “痴”字与“都云作者痴”其诗  145-150
    4.2.2 “痴”性人格的哲学原始  150-154
    4.2.3 作为精神实现的“痴”性人格  154-158
    小结:“作者痴”表示作者的精神执着与孤独  158
  结论:境地与“痴”征示作者的觉悟痛苦与孤独  158-159
结束语:回溯于苍凉的生命本真  159-162
参考文献  162-166
致谢  166-16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67-168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问题的矛盾透视,D61
  3. 当代中学生挫折教育的生命哲学审视,G631
  4. 论康德的科学观,B516.31
  5.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6.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7. 哲学视域下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D25
  8.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哲学思考,G641
  9.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10.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11. 关于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哲学思考,D261
  12.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G633.6
  13. 技术哲学文化转向研究,N02
  14. 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的哲学思考,F272
  15. 劳思光文化哲学思想控赜,G02
  16.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7. 人本哲学视域中的终身教育价值探析,G720
  18. 新中国建立60年媒体“英模人物”报道的变迁,G212
  19. 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TP18
  20.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21. 加文·科琴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反思,B561.7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古代小说 > 《红楼梦》研究与评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