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叶草根际溶磷菌特性及其促生效果研究

作 者: 朱颖
导 师: 姚拓
学 校: 甘肃农业大学
专 业: 草地生物多样性
关键词: 根瘤菌 溶磷菌 分泌IAA细菌 溶磷能力 互作 红三叶 生长特性
分类号: S54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利用PKO、蒙金娜培养基从兰州地区三叶草(红三叶、白三叶)根际共分离、筛选出45株菌株,采用溶磷圈法和钼蓝比色法等方法测定其溶磷特性;用比色法(Spot比色剂和S2比色剂)测定各菌株分泌植物生长素(IAA)能力;利用盆栽试验测定单菌株及其组合处理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L.)生长特性及N、P营养影响,结果表明:1)三叶草根际存在溶磷细菌,其根际数量分布特点为:RS>RP>NRS>HP,70%以上分布在根表(RP)和根系土壤(RS)中。在分离到的45株菌株中,23株具有溶磷能力,红三叶根际8株,白三叶根际15株,其中10株既能溶解有机磷又能溶解无机磷。各菌株以磷酸三钙为唯一磷源时,有效磷增量为5.0~666.0 mg/L。以卵磷脂作为有机磷磷源,有效磷增量0.39~58.42 mg/L。分离到的45株菌株中21株具有分泌IAA能力,其中10株是溶磷菌株。经S2比色剂测定各菌株分泌IAA量在0.003~23.873 mg/L之间。2)pH值对各菌株溶磷能力影响差异较大。在无机磷培养液中,菌株lhs4培养液的pH(4.46)较对照降低2.54,有效磷增量较对照增加556.3 mg/L。也有菌株呈现相反结果(如菌株lhs3)。总有机酸量与菌株培养液有效磷增量之间也存在类似现象。进一步分析pH值、总有机酸量与有效磷增量相关性发现:各菌株有效磷增量与pH值和总有机酸量无明显相关性。有机磷培养液中菌株有效磷增量与pH具有显著相关性(r=-0.649,P<0.01),但仍有部分菌株pH值相近,有效磷增量相差一倍(如菌株ls3-5和ls1-1)。3)能产生有机酸的各菌株处理,有机酸种类差异较大。活体菌株处理培养液中均含有乙酸,大部分菌株培养液中测定出草酸、酒石酸、乳酸。不同活体菌株产生有机酸数量存在差异,如乙酸范围为41.597~237.909 mg/L。同一活体菌株不同有机酸数量也存在差异。lhs11和lhs8两活体菌株处理培养液中草酸和柠檬酸消失。灭活处理后,lhs11’、ls3-5’、lhs8’和Hsg’培养液中出现了柠檬酸,并且部分菌株培养液中有机酸含量较对照增加,如ls2-13’培养液中苹果酸含量,说明菌株细胞内含有多种有机酸。菌株活体处理ls2-13、lhs11、ls3-5和lhs8总有机酸量较活体菌株处理增加。活体菌株处理培养液有效磷增量均大于100 mg/L。菌株灭活处理培养液有效磷增量在53.8~124.2 mg/L之间。说明培养液中的有机酸能促进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合分析各有机酸作用强弱:柠檬酸、草酸>酒石酸、苹果酸>乙酸;活体菌株lhs6处理有机酸作用强弱不呈现上述趋势。4)各处理培养液有效磷增量各异。无机磷培养液:单菌株处理有效磷增量在14.6~307.6 mg/L之间。根瘤菌(A处理)具有一定溶磷能力,但有效磷增量小于溶磷菌株有效磷增量。两两菌株组合处理AD、AB和BD有效磷增量表现1+1>2的溶磷效果。多菌株组合处理ACD有效磷增量较各单菌株处理显著升高(P<0.01),但未表现1+1+1>3的溶磷效果。有机磷培养液:单菌株处理,有效磷增量最大为D处理(11.11 mg/L)。根瘤菌(A处理)具有一定溶磷能力,但较溶解有机磷菌株弱。菌株组合仅AC处理有效磷增量较单菌株接种有效磷增量升高,未表现出加成效应。5)各处理培养液pH值和总有机酸含量不同。无机磷培养液中,C和ABD两菌株处理有效磷增量较高,pH较大。菌株B处理pH值较大(5.84),有效磷增量较小(14.6 mg/L)。有效磷增量与pH值和总有机酸量无明显相关性。有机磷溶液中有效磷增量与pH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6)各处理均能分泌IAA,但分泌IAA量差异较大。菌株两两组合中AD组合处理表现出1+1>2的效果,较A和D两单菌株分泌IAA量之和增加79.54%。各菌株与B菌株组合后,分泌IAA能力均较B菌株单独培养分泌IAA能力降低,其降低范围在14.06%~47.43%之间。ABCD菌株组合处理IAA分泌量较A单独接种IAA分泌量增加59.06%。7)各处理均可影响红三叶生长和品质,与对照相比促生效应差异较大。单菌株接种,红三叶株高增加明显,两两菌株组合次之。对于根长、地上植物量和地下植物量,两两菌株组合效果最佳,其次是单菌株接种处理。与对照相比,A、AC、AD、BC和BCD五种处理可促进磷素吸收。其他各菌株处理红三叶磷含量均小于对照,但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各处理对红三叶生长指标影响,单一菌株A处理效果最佳,两两菌株组合AD促生效果明显,各生长指标分别较对照增加19.23%、86.07%、3.94%和151.33%。多菌株组合ACD对各生长指标的影响明显(株高增加5.28%;地上植物量增加83.14%;根长减少9.82%;地下植物量增加118.43%),对红三叶氮、磷吸收作用,菌株ABCD和BCD处理红三叶粗蛋白较对照(19.63%)增加明显(14.63%和1.38%)。菌株处理ABCD红三叶磷含量较对照增加5.22%。综合地上植物量和植株粗蛋白含量结果,CD菌株处理红三叶粗蛋白含量21.21%,地上植物量较对照增加85.15%,表现出良好的促生效果,可作为复合菌肥材料作进一步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7-9
Summary  9-15
前言  15-17
1 文献回顾  17-26
  1.1 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含义  17
  1.2 PGPR 菌主要种类  17-19
    1.2.1 根瘤菌类  17-18
    1.2.2 溶磷菌类  18-19
    1.2.3 分泌植物激素菌类  19
  1.3 PGPR 研究进展  19-22
    1.3.1 研究方法  19-21
    1.3.2 作用机理  21-22
  1.4 PGPR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6
    1.4.1 固氮菌类  22-23
    1.4.2 溶磷菌类  23-24
    1.4.3 分泌生长素类菌  24
    1.4.4 菌间互作研究  24-26
2 材料和方法  26-33
  2.1 样品采集  26-28
    2.1.1 采样地概况  26
    2.1.2 根瘤菌、溶磷菌分离筛选  26-28
  2.2 溶磷特性测定  28-29
    2.2.1 定性测定  28
    2.2.2 定量测定  28
    2.2.3 有机酸种类及含量测定  28-29
  2.3 分泌植物生长素(IAA)能力测定  29
    2.3.1 培养基  29
    2.3.2 定性测定  29
    2.3.3 定量测定  29
  2.4 菌株间互作  29-30
    2.4.1 菌种选择  29-30
    2.4.2 拮抗反应测试  30
    2.4.3 溶解无机磷特性测定  30
    2.4.4 溶解有机磷特性测定  30
    2.4.5 分泌IAA 能力测定  30
  2.5 促生特性测定  30-33
    2.5.1 供试植物  30-31
    2.5.2 土壤样品  31
    2.5.3 菌种  31
    2.5.4 实验设计  31
    2.5.5 播种  31
    2.5.6 测定指标及其方法  31-33
3 结果与讨论  33-56
  3.1 溶磷菌根际分布  33-34
  3.2 溶磷能力  34-43
    3.2.1 溶解磷酸三钙能力  34-37
    3.2.2 溶解卵磷脂能力  37-39
    3.2.3 有效磷增量与pH 值的关系  39-41
    3.2.4 溶磷能力与总有机酸含量的关系  41
    3.2.5 有效磷增量与有机酸种类及含量关系  41-43
  3.3 分泌植物激素菌类  43-44
  3.4 菌株间互作研究  44-50
    3.4.1 菌株间拮抗反应研究  44
    3.4.2 溶解无机磷能力  44-46
    3.4.3 溶解有机磷能力  46-47
    3.4.4 有效磷增量与pH 关系  47-48
    3.4.5 有效磷增量与总有机酸含量关系  48-49
    3.4.6 分泌IAA 能力  49-50
  3.5 促生特性研究  50-56
    3.5.1 生长特性  50-52
    3.5.2 磷元素吸收  52-54
    3.5.3 氮元素吸收及粗蛋白含量  54-56
4 问题与展望  56-57
5 结论  57-58
参考文献  58-63
导师简介  63-64
个人简介  64-65
致谢  65

相似论文

  1. 多转录因子组合调控研究,Q78
  2. 基于蛋白质互作网络的疾病相关miRNA挖掘方法的研究,R341
  3.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4.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与猪血管内皮细胞互作蛋白筛选,S852.611
  5. 水稻白叶枯病菌受寄主诱导表达基因的鉴定及致病功能研究,S435.111.4
  6. 溶磷菌的筛选、溶磷条件优化及对玉米的促生作用研究,S513
  7. 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及其脱氮除磷特性研究,X703
  8. 大豆栽培品种群体粒形性状及百粒重的关联分析,S565.1
  9.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atp9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10.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和百粒重等七个农艺性状的QTL定位,S565.1
  11. 大豆半胱氨酸蛋白酶基因GmCASc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S565.1
  12. 产多糖根瘤菌Q32对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Q93
  13.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效应,X53
  14. 水稻Rho家族OsRacD及其5种潜在互作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S511
  15. 根瘤促生剂对大豆结瘤和固氮影响的研究,S144.3
  16. 新植蔗不同水钾配比互作效应研究,S566.1
  17. 整形对油茶幼树的生长特性和光合生理的影响,S794.4
  18. 紫云英根瘤菌的筛选及应用研究,S551.9
  19. 高温胁迫下水稻热激蛋白的作用机理研究,S511
  20. 轮枝镰孢的荧光标记及其在寄主—病原菌互作中的应用,S435.131.4
  21. 丛枝菌根真菌对紫穗槐固氮能力的影响,S567.19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饲料作物、牧草 > 多年生豆科牧草 > 三叶草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