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态文明教育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研究

作 者: 赵晓丹
导 师: 刘经纬
学 校: 东北林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生态文明 教育 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
分类号: X3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4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导致生态危机的出现,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经济发展与资源供求的矛盾、公众环保意识与国家保护环境举措相违背的事实都阻碍着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随着现代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全新的生态文明教育概念,并对其进行合理诠释,可以进一步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进而提升全民整体素质,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全球环境公害事件频演、生态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加强对全体国民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唯一长久之计,是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极为重要的任务,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中国新世纪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全民素质、树立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根本途径。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一五规划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探索生态文明教育在教育体系中还不够完善的方面,并提供有效模式进行生态文明的终身教育。从物质与意识的唯物主义辩证关系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教育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作用与反作用十分巨大,从更深一层的角度来说,二者是统一的。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1 绪论  8-14
  1.1 本课题提出的背景  8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8-9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9-14
2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基本理论  14-21
  2.1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提出  14-15
  2.2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15-17
  2.3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特点  17-18
  2.4 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18-20
  2.5 本章小结  20-21
3 人的素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21-26
  3.1 人的素质问题是制约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问题  21-22
    3.1.1 人的素质现状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1
    3.1.2 人的素质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  21-22
    3.1.3 公众环保意识淡薄、环保参与能力不强  22
  3.2 环境友好型社会中人应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  22-23
    3.2.1 善待自然  22-23
    3.2.2 尊重生命  23
    3.2.3 自我约束  23
  3.3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全民环境友好素质的根本途径  23-25
    3.3.1 用科学的理性约束自身行为  24
    3.3.2 普及生态文明教育  24-25
    3.3.3 加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宣传  25
  3.4 本章小结  25-26
4 生态文明教育基本理论与国内外环境教育实践  26-36
  4.1 生态文明教育的涵义及内容  26-29
    4.1.1 生态文明教育的涵义  26-27
    4.1.2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27-29
  4.2 生态文明教育基本理论  29-31
    4.2.1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29-30
    4.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进程  30-31
  4.3 国内外环境教育实践  31-35
    4.3.1 我国环境教育的实践基础  31-32
    4.3.2 国外环境教育的借鉴  32-35
  4.4 本章小结  35-36
5 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6-61
  5.1 影响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因素分析  36-38
    5.1.1 对象和方法  36-37
    5.1.2 统计结果  37
    5.1.3 分析结论  37-38
  5.2 影响生态文明教育的诸因素分析  38-41
    5.2.1 制约生态文明教育的家庭因素  38-39
    5.2.2 制约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校因素  39-40
    5.2.3 制约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因素  40-41
  5.3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层次  41-44
    5.3.1 基础生态文明教育  42
    5.3.2 专业生态文明教育  42-43
    5.3.3 在职生态文明教育  43
    5.3.4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43-44
  5.4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其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44-60
    5.4.1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  44-45
    5.4.2 生态文明教育的原则  45
    5.4.3 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45-50
    5.4.4 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  50-54
    5.4.5 高等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54-60
    5.4.6 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完善对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意义  60
  5.5 本章小结  60-61
结论  61-62
参考文献  62-65
附录  65-6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8-69
致谢  69-70

相似论文

  1.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4.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5.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6.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7.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8. 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G641
  9.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10.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11. 巴西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G577.7
  12.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3.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14.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15.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16. 湛江市对虾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F326.4
  17.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18.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9. 沈阳市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现状调查研究,G633.55
  20.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21.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保护管理 > 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 > 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