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条件与基础

作 者: 刘沁潇
导 师: 史正宪
学 校: 兰州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是一个重大的也是常提常新的研究课题。要深入理解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意义必须从这一命题提出的条件和基础为起始点和切入点。具体地说,从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用它指导中国的革命以来,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党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向全党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正是对这一历史问题的解答。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形成和提出经历了一个长期的酝酿过程,本篇论文从这一命题提出的初期萌芽、理论准备、实践基础、思想文化氛围和组织保障等方面来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内涵,进一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决定中国共产党命运的关键时刻被提出的重大战略意义。导论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课题在学术界的论证和笔者支持的观点。第一部分主要考察了早期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认识。虽然早期共产党已经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火花,但是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还不可能真正地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停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接下来的时间里做了一系列理论上的准备。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理论准备。这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理论先导、共产国际决议的指导作用,以及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论述。第三部分把重点放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实践基础上。主要是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实践、中国共产党“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历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实践活动来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力。第四部分涉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文化氛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化”思潮以及同时期发展的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和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国内兴起较大范围的“中国化”思潮和新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准备了浓厚的思想文化氛围,也为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并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了重要的历史语境。第五部分简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组织保障。回顾了遵义会议前后党中央正确领导集体的形成以及1938年共产国际执委会确立毛泽东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为首”地位的决定,说明中国共产党作出正确决策的前提之一即是有了正确的集体领导。最后一部分,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阐明了只有牢牢把握国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能与时俱进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0
导论  10-16
  (一) 必须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0-11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研究综述  11-16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11-12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及论争  12-16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16-22
  (一) 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火花  16-19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6-18
    2、早期共产党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认识  18-19
  (二) 大革命失败后的反思  19-22
    1、探索革命的新道路  19-20
    2、党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思  20-22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理论准备  22-36
  (一) 中国式红色理论政权的创立  22-26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22-24
    2、革命中心问题的党内讨论  24-26
  (二) 中国工人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创新  26-28
    1、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  26-27
    2、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  27-28
  (三) 中国革命政治策略路线的转变  28-30
    1、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策略  28-29
    2、建立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策略  29-30
  (四) 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正确认识  30-32
    1、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理论  30-31
    2、武装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31-32
  (五)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中国化诠释  32-36
    1、反对本本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哲学基础  32-34
    2、"两论"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34-35
    3、毛泽东军事、政治、经济、文化著作中的哲学精义  35-36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实践基础  36-46
  (一)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36-41
    1、苏维埃革命的开始  36-39
    2、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红军的初创  39-41
  (二) 总结"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经验教训  41-43
    1、从北伐战争中途夭折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41-42
    2、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  42-43
  (三) 适应抗日战争新阶段的新要求  43-46
    1、日本侵华策略的变化  43-44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44-46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文化氛围  46-54
  (一) "中国化"思潮的启示  46-48
    1、从"世界化"到"中国化"的思潮转向  46-48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思潮发展的路向之一  48
  (二) 新启蒙运动的影响  48-54
    1、新启蒙运动的历史背景  49-50
    2、新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  50-52
    3、从新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52-54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组织保障  54-59
  (一) 遵义会议前后党中央正确领导集体的形成  54-56
  (二) 毛泽东在中央领导集体中"为首"地位的确立  56-59
结语  59-60
参考文献  60-61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61-62
致谢  62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4.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6.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9.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10.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12.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5.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6.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G641
  17.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1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竞争地位研究,A811
  19. 论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G641
  20. “灌输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G641
  21. 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选择,G64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