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网络问政及其发展态势研究

作 者: 朱国朋
导 师: 时明德
学 校: 信阳师范学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 网络问政 网民 领导干部 民主政治
分类号: D63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15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回望近年来中国发生的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事件,无论是西藏事件、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还是“70码”、“躲猫猫”、“俯卧撑”、“张海超开胸验肺”、“我爸是李刚”等,总有一个群体与这些事件相关,那就是“网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在京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4.57亿。数量庞大的网民已经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它可以瞬息间聚集起强大的民意,可以快速发酵某一事件,从而引导媒体迅速跟进,进而引发政府危机公关,最终促使事情圆满解决。为了更加便捷深入地了解社情民意,各级领导干部也纷纷“触网”,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与网民网上对话交流,到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邀请网民“灌水”、“拍砖”,再到江西60多名县领导实名开博客,各级领导干部已把网络问政当成了职责所在。一时间,网络发言人、网络督查室、网络问政办公室、网络警监大队相继建立,各级领导干部也纷纷开通博客,公开电子信箱,设置留言板和建立QQ群,与网民在线交流,解惑答疑。这种一问一答的新型官民互动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促使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为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加快执政方式转变,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本文立足于中国国情,对当代我国网络问政的兴起、定义和特征做了客观分析,详细阐述了网络问政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推进网络问政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我国当前推行网络问政的科学发展原则和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策略。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1章 引言  9-12
  1.1 选题的背景  9
  1.2 相关研究成果梳理  9-10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方法  10-11
    1.3.1 研究思路  10-11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1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1-12
第2章 网络问政的定义和特征  12-17
  2.1 网络问政的定义  12
  2.2 网络问政的优缺点  12-15
    2.2.1 网络问政所具有的优势  13-14
    2.2.2 网络问政的局限性  14-15
  2.3 我国网络问政与其他问政方式的区别  15-17
    2.3.1 网络问政与人大代表质询  15-16
    2.3.2 网络问政与政协委员民主协商以及民主监督  16
    2.3.3 网络问政与信访  16-17
第3章 网络问政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17-24
  3.1 网络问政的理论意义  17-19
    3.1.1 网络问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17-18
    3.1.2 网络问政适应了我国民主政治理论建设的新需要  18-19
  3.2 网络问政的应用价值  19-24
    3.2.1 网络问政是促进我党民主执政的有效渠道  20
    3.2.2 网络问政是提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客观要求  20-21
    3.2.3 网络问政是推动政府科学决策的必要途径  21-22
    3.2.4 网络问政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力量  22-24
第4章 当前我国推进网络问政发展的条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4-28
  4.1 当前我国推进网络问政发展具备的条件  24-26
    4.1.1 互联网本身的发展为网络问政的兴起提供了技术保证  24
    4.1.2 公民社会意识的快速成长为网络问政的兴起提供了主观条件  24-25
    4.1.3 电子政务的实施推动着网络问政的实现  25
    4.1.4 国外发达国家网络问政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样本参考  25
    4.1.5 高层领导的热情参与与推动  25-26
  4.2 当前我国推行网络问政发展存在的问题  26-28
第5章 当前我国推行网络问政的科学发展规划  28-38
  5.1 网络问政的科学发展原则  28-30
    5.1.1 坚持民本性原则  28-29
    5.1.2 注重实效性原则  29
    5.1.3 把握方向性原则  29-30
  5.2 推动网络问政常态化建设  30-32
    5.2.1 要高度关注网络民意表达  30-31
    5.2.2 要科学引导网民参政行为  31
    5.2.3 网络问政还需要与现实问政相结合  31-32
  5.3 推动网络问政的规范化建设  32-34
    5.3.1 加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主体性作用  32
    5.3.2 营造健康的网络沟通环境  32-33
    5.3.3 准确把握舆情动向,凸显主流价值观  33-34
  5.4 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  34-38
    5.4.1 完善信息收集、审核、处理、反馈制度  34-35
    5.4.2 完善公共信息公开制度  35
    5.4.3 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35-36
    5.4.4 建立网络问政长效机制  36
    5.4.5 建立网络问政考核及奖惩制度  36
    5.4.6 积极推进网络问政法制化建设  36-38
第6章 结束语  38-39
致谢  39-40
参考文献  40-42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42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4.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5.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6. 网络政治参与分析,D621.5
  7. “人肉搜索”的社会学研究,C912.6
  8. 试论发展党内民主中的党员权利保障问题,D262.1
  9. 重庆乡镇领导干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D630
  10. 山西谘议局研究(1909-1911),K257
  11. S电力公司领导干部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与应用,F426.61
  12. 村委会民主选举中的问题与治理对策研究,D422.6
  13. 网络舆情热点事件中的网民行为研究,G206
  14. 公共领域内网络问政的互动反馈模式构建,D630
  15. 我国网络实名制发展状况研究,F49
  16. 村干部胜任力模型研究,D630.3
  17. 论领导干部的行宪能力,C933.2
  18. 网络问政初探,D630
  19. 我国村民委员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422.6
  20. 网络执政兴起原因探析,D630
  21. 我国网络执政实践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突破,D63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国家行政管理 > 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