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榆林市生态足迹与生态脆弱性分析与评价

作 者: 庞莎
导 师: 刘康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自然地理学
关键词: 省公顷 生态足迹 可持续发展 生态脆弱性 榆林市
分类号: X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陕北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生态足迹分析和生态脆弱性评价。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省公顷法”计算了适合于研究区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并结合省平均生产力计算出榆林市的生态足迹。针对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从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状况构建了榆林市生态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计算出生态脆弱度。结果表明:(1)榆林市1998-2008年人均生态生态足迹表现出逐年增长趋势,从1998年的0.60904hm2增加到2008年的1.42476hm2,增幅近1.5倍。人均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从1998年的0.79205hm2下降至2008年的0.74776 hm2,下降了5.6%。1998-2008年榆林市既有生态盈余,又存在生态赤字,表现出由盈余逐步转变为赤字的现象。2000-2002年之间为两者过渡期,2002-2008年生态赤字逐渐加大。(2)2008年榆林市生态足迹空间差异特征明显,北部6县生态压力大于南部6县,榆阳、神木、府谷、横山、米脂五县均表现出生态赤字,其中前三县赤字大于榆林市2008年整体赤字水平。(3)影响榆林市生态环境脆弱性的驱动力主要有:自然生态背景、环境压力、人口承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1998-2008年榆林市生态脆弱性波动较大,整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这与近些年榆林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的努力有着直接联系。(4)榆林市2008年生态环境脆弱程度比较高,强度、极强度脆弱区面积总和为26782.083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33%,超过市域面积的一半,且主要分布于长城沿线以北的风沙滩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本文对于榆林市生态足迹和生态脆弱性的评价分析,为榆林市今后实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依据,从而更好的协调区域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6
  1.1 研究背景  8-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3
    1.2.1 生态足迹研究  9-11
    1.2.2 生态脆弱性研究  11-13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6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16-22
  2.1 自然环境概况  16-19
  2.2 社会经济概况  19
  2.3 生态环境概况  19-22
第三章 榆林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22-45
  3.1 生态足迹基本理论  22-25
    3.1.1 生态足迹基本概念  22-24
    3.1.2 生态足迹法的基本假设  24
    3.1.3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与步骤  24-25
  3.2 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的基本方法  25-26
    3.2.1 基于省公顷的本地生态足迹  25-26
    3.2.2 省公顷模型中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确定  26
  3.3 榆林市1998-2008年生态足迹计算  26-34
    3.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6-30
    3.3.2 历年生态足迹的计算  30-33
    3.3.3 历年生态承载力的计算  33-34
  3.4 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分析  34-42
    3.4.1 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34-36
    3.4.2 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分析  36-37
    3.4.3 生态赤字/盈余分析  37-39
    3.4.4 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39-40
    3.4.5 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  40-41
    3.4.6 生态足迹多样性和发展能力  41-42
  3.5 2008 年榆林市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42-45
    3.5.1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42-43
    3.5.2 生态赤字/盈余与生态压力分析  43-45
第四章 榆林市生态脆弱性分析与评价  45-60
  4.1 生态脆弱性评价基本理论  45-47
    4.1.1 生态脆弱性的概念及内涵  45
    4.1.2 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成因及特征  45-47
    4.1.3 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  47
  4.2 榆林市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47-51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7-50
    4.2.2 数据处理  50-51
    4.2.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1
    4.2.4 生态脆弱性评价方法的选取  51
  4.3 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分析  51-60
    4.3.1 1998-2008年榆林市生态脆弱性时间分异特征  51-54
    4.3.2 榆林市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异特征  54-60
第五章 榆林市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措施建议  60-64
  5.1 生态足迹与生态脆弱性综合分析  60
  5.2 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60-64
    5.2.1 缓解生态赤字,提高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61-62
    5.2.2 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恢复  62-64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4-66
  6.1 结论  64-65
  6.2 讨论与展望  65-66
参考文献  66-7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73-74
  1.发表论文  73
  2.参与的科研项目  73-74
致谢  74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生态足迹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可持续发展研究,F592.7
  4.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5.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6.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7.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综合应用研究,X826
  8.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9.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0.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1.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2.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3.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4.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5.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6.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17.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18.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19. 基于能源效率视角的重庆经济发展转型研究,F206
  20.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TV213.4
  21.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生态安全问题研究,X2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社会与环境 > 环境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