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比较研究

作 者: 巴晶
导 师: 蓝江
学 校: 武汉理工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消费社会 异化 意识形态 列斐伏尔 鲍德里亚
分类号: F014.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消费社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到人们的世界观和人们之间,人与自然的关系,导致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其特有的批判角度对这一涉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重点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列斐伏尔鲍德里亚有关“消费社会”的论述,从中理顺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逻辑,得出他们眼中消费社会的特征与运行方式。通过借鉴他们的理论深化对于消费社会的了解,对这种从消费为视角和切入点来研究和批判当代社会的批判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总的来说,列斐伏尔与鲍德里亚(早期)的思想,基本上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框架之内,他们思想的局限性,也并未跳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窠臼。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理论上推陈出新,提出许多经典马克思主义没有涉及到的许多新主题,却既没有论证其理论的可行性,也没有提出具体的操作方式。列斐伏尔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异化理论为基础,对被引导性消费的官僚社会所主宰日常生活进行阐述,称之为“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他认为,在这个消费体制牢固掌控的社会中,流行文化与消费体系全面操控了日常生活。由此,列斐伏尔得出,要摆脱消费社会的控制,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消除人类的异化,克服人的片面性,克服人与自然的对立,才能实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革命的成功。鲍德里亚则从消费本身的内涵出发,分析了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在他看来,消费并非单纯存在于经济范围内,而是与社会和文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结构的运作,不断变化的人们的社会关系紧密相关,在更广泛的视野中对消费社会的结构、法则及运作方式等进行了创造性的分析和研究。他强调消费是一种确保调控符号和整合群体的系统,而消费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秩序。在消费社会中,被消费地不再是物品,而是人与物品之间的结构本身,这种关系已延伸到历史、文化各个层面。鲍德里亚以此为基础,对消费社会进行了批判,但却悲观的认为消费社会的悲剧性结局无法避免,消费社会所带来的问题也无法解决。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第1章 绪论  9-15
  1.1 问题的提出  9-11
    1.1.1 理论意义  9-10
    1.1.2 应用价值  10
    1.1.3 选题缘由  10-1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4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1-12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14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5
第2章 现代消费社会理论产生的社会与理论背景  15-22
  2.1 社会历史背景  15
  2.2 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消费社会批判理论  15-22
    2.2.1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批判理论  15-18
    2.2.2 罗兰·巴特的"大众神话"批判理论  18-19
    2.2.3 得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  19-22
第3章 列斐伏尔: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  22-34
  3.1 现代社会的异化表现  22-24
    3.1.1 人的需求的异化  22-23
    3.1.2 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的异化  23
    3.1.3 人的思想意识的异化  23
    3.1.4 消费的异化  23-24
  3.2 "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的内涵  24-27
  3.3 消费受控制的科层社会的主要特征  27-32
    3.3.1 碎片化的日常生活  27
    3.3.2 控制日常生活的符号流行体系  27-29
    3.3.3 被制造的欲望  29-31
    3.3.4 人的主体性的消失  31-32
  3.4 全面扬弃异化的探讨  32-34
第4章 鲍德里亚:符号视野下对消费社会理论的全面批判  34-51
  4.1 消费的内涵  35-38
  4.2 消费社会的基本特征  38-43
    4.2.1 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消费品  39
    4.2.2 消费品的象征意义  39-41
    4.2.3 消费的先行  41-43
  4.3 消费社会理论的逻辑内容  43-48
    4.3.1 消费社会理论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43-44
    4.3.2 符号学理论在消费社会理论中的深化  44-48
  4.4 鲍德里亚对列斐伏尔消费社会理论的深化  48-51
第5章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下消费社会的评价  51-54
  5.1 消费社会理论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51
  5.2 对消费社会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51-54
致谢  54-55
参考文献  55-59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59

相似论文

  1. 中国电视媒体话语范式演变的多视角分析,G220
  2. 政党意识形态研究,D05
  3.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4. 知识分子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663.5
  5.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6.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7. 体育新闻的异化现象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研究,G80-05
  8.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9. 弗洛姆幸福观研究,B84-09
  10. 西方消费文化的社会学审视,C913.3
  11. 网络化形势下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对策研究,D64
  12. 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B089.1
  13. 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化的心理学视角研究,G201
  14. 公允价值应用与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异化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51;F224
  15. 并购异化中的会计寻租研究,F271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D64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思想逻辑,B089.1
  18. 中学教学中对网络文化异化的应对,G434
  19. 从文学到革命—丁玲《北斗》、《解放日报》文艺栏时期心态研究,I206.6
  20. 从新闻叙事话语角度看翻译中的意识形态操纵,H059
  21. 口述历史纪录片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建构,J95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学 > 经济学基本问题 > 经济范畴 > 消费与积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