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实践课程论研究

作 者: 谭辉旭
导 师: 靳玉乐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 实践课程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审美论
分类号: G42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462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是教育的产物,课程是教育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也就是课程的产物。在学校环境里,学生与教师都在课程中成长、成熟和发展,课程事关学生和老师的命运、前途与幸福。要培养合格的人才,就要有理想的课程,要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要革除课程的各种弊端。要为学生创造幸福的人生,就要为他们提供优质的课程。要真正关心教师,就要让他们成为课程的主人而不是课程的奴隶。以人为本,应该是课程论的宗旨,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课程论就是实践课程论。因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成长、发展的。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发展的理想境界,它既是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活动的产物。以人为本的课程论要以实践为基础,以真善美为基本价值取向。这样的课程新哲学就是实践课程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课程哲学,是课程的哲学基础问题。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本,真善美的统一是实践课程论的基本精神,也是本课题用以反思中国课程问题,构建课程新哲学的立论依据。在本课题中,课程的哲学基础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有实践哲学的新形态。以实践哲学作为课程的哲学基础,是课程哲学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实践哲学与课程论相结合的产物就是实践课程论。实践课程在课程论的范畴体系中早已有之。人们常常把它与理论课程相对应,看作是一种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在这种意义上,实践课程在性质上就属于形而下,是课程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理论基础问题。我们把实践课程论作为课程的哲学基础,从表面上看,似乎仅仅是多了一个“论”字,但实质上这一字之差,却表明了实践课程论的课程哲学性质,规定了它是课程领域中关于形而上问题的理论,在内容上它是由“四论”组成的,即实践课程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审美论。这“四论”统一的哲学支撑则是真善美的价值取向,把这“四论”展开,实践课程论的丰富内容就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从研究思路上讲,本课题首先从时代发展的特征入手去反思课程论的哲学基础问题,找到立论的根据,提出以实践课程论作为课程哲学基础,然后分别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的角度,揭示课程与哲学的丰富内容,按照真善美逐步提升,相互统一的逻辑,论证实践课程论是课程的哲学基础。最后,通过作者的校本实践课程实验来验证实践课程论的构想,揭示实践课程论的应用价值。把这个研究思路变为研究成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内容: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回答什么是实践课程论,这种课程哲学的理论基础,实践观的本质等问题。这个部分的难点在于把人们耳熟能详的实践,实践课程等概念加以新的规定,赋予时代精神和个性特色。第二部分,实践课程本体论。立足于本质论和基础论两个角度回答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力图从课程本质的方法论分析和课程的哲学基础等方面去说明要从真善美相统一的维度去揭示课程的本质,为课程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实践课程认识论。从结构上分为实践课程认识本质论、知识论、过程论、发展动力论和认识河流论等五个方面。力图揭示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课程论中的特殊表现,说明课程是如何在实践与认识的矛盾中发展前进的,我们应该如何把课程中的问题放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以认识和把握,集中起来就是回答如何认识课程问题,解决求真的问题。第四部分,实践课程价值论。从实践价值论角度去研究课程世界的意义,解决向善的问题,回答课程价值的本质、特点、取向和评价等问题。第五部分,实践课程审美论。以审美的方式去把握课程世界,解决求美的问题,力图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寻找课程审美的坚实基础,通过研究学习美、教学美和校园美揭示实践课程审美的价值和意义。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以本人所在学校为实验单位,力图将课题研究与工作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研究中总结和提炼实践经验,验证研究假说和课程构想,在附录中记录了近五年来实验过程及效果,这个实验涉及全校,其效益明显,并且在同类院校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可以说,这篇论文一方面是用心、用脑在写,另一方面也是用行动、用实验在书写。本人力图使这点成为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1.力图丰富课程的哲学基础。力求突破目前将课程哲学局限于认识论的状况,把课程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审美论共同作为课程的哲学基础。同时,力求突破传统教科书哲学形态,用实践哲学作为课程的哲学基础,把课程哲学放在真善美统一的基础上。2.力求探索一种新的课程方法论即用实践思维方式去研究课程历史、探讨课程本质、反思课程问题。实践思维方式力图表明,首先,实践课程论是关于培养人才的理论,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是为了学生成才、教师发展,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课程观。其次,它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课程论,在价值取向上是求真、向善、尚美,要努力实现课程和谐。尽管本课题以课程哲学为研究对象,属于课程领域的形上问题,不具有对策性和实用性。但是,它仍然具有实践意义。首先,实践课程论所揭示的以真善美相统一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与哲学的关系,对于课程论来说可以起着固本强基的作用,这对于课程论的生长、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其次,它有助于提高或改变人们对课程论的认识。比如课程本体论力图表明虽然几百年来课程论都有明确的对象,但是,由于时代的差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使得课程本质观的演唱成了交响乐,这对于人们在实践中把握课程形态的多样性,以及各种流派的斗争具有积极的意义。课程认识论、价值论、审美论都具有方法论的实践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5-8
ABSTRACT  8-12
引言  12-20
  一、问题的提出  12-14
  二、研究的进展  14-16
  三、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6-19
    (一) 研究对象  16-17
    (二) 研究方法  17-19
  四、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19-20
第一章 导论  20-42
  一、新课程观崛起的时代背景  20-35
    (一) 新课程需要新哲学  20-22
    (二) 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哲学  22-35
  二、实践课程论的建构  35-42
    (一) 实践课程论的基本涵义  35-36
    (二) 实践课程论的基本内容  36-38
    (三) 实践课程论的基本价值取向  38-42
第二章 实践课程本体论  42-56
  一、课程是一个回荡着多种声音的领域  42-45
    (一) 课程究竟是什么  42-43
    (二) 课程定义的方法论的评析  43-45
  二、实践课程本体论的两个基本思想  45-56
    (一) 课程本质论  45-48
    (二) 课程的哲学基础  48-56
第三章 实践课程认识论  56-76
  一、实践课程认识本质论  56-57
  二、实践课程知识论  57-60
  三、实践课程认识过程论  60-68
    (一) 课程史观  60-61
    (二) 真、善、美的课程史观  61-68
  四、实践课程认识发展动力论  68-73
    (一) 课程改革是一种配置课程资源的实践活动  69-70
    (二) 课程改革实践中的基本矛盾  70-73
  五、实践课程河流论  73-76
第四章 实践课程价值论  76-90
  一、实践价值存在论  76-79
    (一) 从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价值  76-78
    (二) 从实践功能出发去把握价值  78
    (三) 从发展出发去认识价值  78-79
  二、实践价值过程论  79-82
    (一) 绝对价值和相对价值  79-80
    (二) 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80-82
  三、实践课程价值取向论  82-85
    (一) 实践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  82-83
    (二) 树立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  83-85
  四、实践课程价值评价论  85-90
    (一) 以实践为基础的价值评价观  85-86
    (二) 以实践为取向的课程评价观  86-90
第五章 实践课程审美论  90-112
  一、实践课程审美基础论  90-97
    (一) 美育及课程审美  90-94
    (二) 课程审美的实践基础  94-97
  二、实践课程审美功能论  97-112
    (一) 让学习成为审美活动,使学生美  97-105
    (二) 让教学成为审美活动,使教师美  105-108
    (三) 让校园成为师生审美的乐园,使学校美.  108-112
结束语  112-114
主要参考文献  114-120
附件  120-146
后记  146-149

相似论文

  1. 布克金生态政治学思想研究,D09
  2.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G633.6
  3.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4. 语境认识论初探,N02
  5. 普适计算下智能空间的哲学探究,N02
  6. 论塑造理想人格的认识论途径和手段,B82-063
  7. 感性与知性的研究,B02
  8.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D61
  9. 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F124
  1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F091.91
  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法经济学思想研究,F014.2
  12. 科学哲学自然化探析,N02
  13. 蔡仪前期美学思想探究,B83
  14. 皮亚杰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及意义,B84-06
  15. 康德与马克思自我意识理论比较研究,B516.31
  16. 冯契广义认识论的提出及意义研究,B26
  17. 李大钊历史认识论研究,K01
  18. Death or Survival: An Interpretation of Ahab and Ishmael in Moby-Dic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antian Philosophy,I712
  19. 论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思想中的Moral Agent理论,B82-058
  20. 小学教师的学生认识论信念研究,G625.1
  21. 当前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F124.7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学理论 >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