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陕西苹果黑星病流行规律及其病原菌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作 者: 胡小平
导 师: 杨之为;杨家荣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苹果 黑星病 生物学特性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流行规律 模拟模型
分类号: S436.6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445次
引 用: 1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苹果黑星病是世界各苹果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造成落叶、落果,受害果实开裂畸形。在我国,苹果黑星病仅在局部地区小范围内发生,是我国国内具有检疫危险性的病害,研究报道很少。在陕西省,该病于1997年首次在兴平、礼泉、杨陵、旬邑等地发生,是陕西省苹果生产中的新病害。本文开展了陕西苹果黑星病的定性和定量流行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采用单孢分离法从苹果新病叶和病果上分离到病原物228株,根据分生孢子的形状、产孢方式等特点,并结合柯赫氏证病律确定所分离到的病原物均为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 (Cooke) Wint.)。测定了陕西苹果黑星病主要发生区黑星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点,取得了标准生物学参数。筛选出适合病菌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培养基、V8培养基和PSA培养基。2.通过系统调查、田间普查、孢子捕捉等方法,揭示了陕西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流行规律。明确了在陕西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初侵来源是子囊孢子,分生孢子不能越冬,以菌丝体在枝条上越冬的可能性极小。3.依据每7天的田间病叶率系统调查资料,绘制出了陕西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季节流行曲线,并建立了季节流行动态模型。确定了在苹果幼果和果实膨大期、着色和成熟期是苹果黑星病的两个发病高峰期。4.分析了陕西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的流行因子,建立了苹果黑星病的经验预测模型。利用陕西渭北旱塬1997-2003年的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和苹果黑星病流行程度,采用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影响陕西渭北旱塬苹果黑星病流行的因子,确定了包括4月和8月份的降水量、前1年12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1月和7月份的平均温度的最优回归子集。建立苹果黑星病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以残差绝对值小于0.5为统计标准,对1997-2003年苹果黑星病的流行程度进行了回测,结果表明,预测模型的回测准确率很高。5.首次建立了苹果黑星病春季流行模拟系统,并对其合理性和灵敏度进行了检验。依据田间和室内试验数据,分别建立了苹果叶片面积模型、单个苹果枝条叶片面积模型、落叶上假囊壳数量模型、子囊成熟概率模型、子囊孢子释放数量模型、空气中子囊孢子浓度模型、子囊孢子着落量模型、叶片表面湿润时间模型、子囊孢子萌发概率模型、有效侵染概率模型、病斑面积扩展模型和病斑数目模型等共12个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程<WP=8>序设计语言Borland Delphi 5.0编写了“苹果黑星病春季流行模拟系统(SMASS)”,执行文件为标准的32位程序,实现了苹果黑星病春季流行的计算机模拟过程,并对系统的灵敏度和合理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基本能反映苹果黑星病的流行动态,其主要参数均较灵敏。SMASS是模拟苹果黑星病流行程度和优化管理方案的有力工具,但仍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系统的精确度和准确度。6.建立了苹果黑星病菌DNA快速高效的提取方法。用CTAB法、SDS法、Parker法及改进的SDS法提取苹果黑星病菌DNA,测定DNA浓度和其A260 nm / A280 nm比值,结果表明,改进的SDS法提取DNA的得率最高,且A260 nm / A280 nm比值为1.86,介于1.70~1.90之间,DNA的纯度好,质量高,可满足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需求。其它3种方法提取DNA的A260 nm/A280 nm比值均高于1.900,DNA中所含RNA的量较高。4种方法提取的DNA在230nm波长处的吸收值分别为0.658,0.257,0.926和0.208,说明DNA不同程度地被酚类物质所污染,但改进的SDS法提取的DNA受污染的程度最小。采用改进的SDS法,1人1 d 可提取100-120份样品。7.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源于英国、陕西兴平和旬邑共60个苹果黑星病菌株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英国的菌株RC2、RC14、RC8和RC9与我国陕西苹果黑星病菌株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近,RC10与我国陕西苹果黑星病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远。来源于陕西旬邑和兴平大部分的苹果黑星病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近,但个别菌株有一定程度的变异。初步推测中国陕西苹果黑星病菌可能与英国的黑星病菌起源相同。该研究对认识我国苹果黑星病的流行学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合理开展针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抗源选择、病菌传播路线和毒性变异规律等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对苹果黑星病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全文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5-42
  1.1 苹果黑星病研究现状  15-26
    1.1.1 苹果黑星病的分布  15
    1.1.2 苹果黑星病症状  15-16
    1.1.3 病原学研究  16-18
    1.1.4 寄主范围  18
    1.1.5 寄主抗病性  18-20
    1.1.6 病害循环  20-22
    1.1.7 流行因素  22-26
  1.2 微卫星标记研究进展及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26-40
    1.2.1 卫星标记的类型  28-29
    1.2.2 微卫星的丰度和真核基因组的可变性  29-31
    1.2.3 SSR多态性机理  31
    1.2.4 SSR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及其功能  31-32
    1.2.5 基于杂交的SSR指纹  32-34
    1.2.6 基于PCR的SSR指纹  34-38
    1.2.7 SSR标记在微生物基因组分析中的应用  38
    1.2.8 SSR标记与其他分子标记的特点  38-40
    1.2.9 苹果黑星病菌的分子标记研究  40
  1.3 我国苹果黑星病研究现状  40
  1.4 问题与展望  40-42
第二章 苹果黑星病菌分离方法优化及培养基比较研究  42-46
  2.1 材料与方法  42-43
    2.1.1 材料  42
    2.1.2 方法  42-43
  2.2 实验结果  43-45
    2.2.1 苹果黑星病菌分离法的优化  43
    2.2.2 苹果黑星病菌培养基的筛选  43-45
  2.3 结论与讨论  45-46
第三章 苹果黑星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46-56
  3.1 材料与方法  46-48
    3.1.1 供试病原菌  46
    3.1.2 研究方法  46-47
    3.1.3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  47-48
  3.2 结果与分析  48-54
    3.2.1 苹果黑星病菌及其培养特征  48-50
    3.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50-54
  3.3 结论与讨论  54-56
第四章 苹果黑星病菌SSR分析  56-61
  4.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56-57
  4.2 实验方法  57-60
    4.2.1 菌体培养方法  57-58
    4.2.2 DNA提取方法  58-59
    4.2.3 DNA浓度与纯度的测定  59
    4.2.4 DNA质量检测  59-60
  4.3 结果与分析  60-61
第五章 苹果黑星病初侵染源研究  61-65
  5.1 材料与方法  61
    5.1.1 苹果园的选择  61
    5.1.2 落叶上假囊壳数量、分生孢子存活率的测定  61
  5.2 结果与分析  61-64
    5.2.1 落叶上假囊壳数量及分生孢子的存活率  61-62
    5.2.2 芽鳞内外分生孢子的数量及其存活率  62-64
  5.3 结论与讨论  64-65
第六章 苹果黑星病症状类型及病害发展的时间动态  65-70
  6.1 材料和方法  65-67
    6.1.1 试验数据获取方法  65
    6.1.2 数据分析方法  65-67
  6.2 结果与分析  67-69
    6.2.1 苹果黑星病症状类型  67-68
    6.2.2 病害发展的时间动态  68-69
  6.3 讨 论  69-70
第七章 苹果黑星病流行因子分析及经验预测模型的建立  70-96
  7.1 材料与方法  71
  7.2 系统结构  71-72
  7.3 模型构建  72-89
  7.4 系统模拟模型的计算机实现  89-95
  7.5 结论与讨论  95-96
第八章 苹果黑星病春季流行模拟模型的研制  96-117
  8.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96-100
  8.2 实验方法  100-105
  8.3 结果与分析  105-116
  8.4 结论与讨论  116-117
致 谢  117-118
参考文献  118-144

相似论文

  1. 苹果多酚对UVB诱导HepG2细胞损伤的防护与修复研究,S661.1
  2. 苹果多酚对γ射线引起的免疫系统损伤防护作用研究,S661.1
  3. STOP1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S336
  4.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5. 利用AFLP标记对四个多鳞鱚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S917.4
  6. 湛江北部湾深水海域马氏珠母贝四种壳色选育系F5的生长速度、生长模型及其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S968.31
  7.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8. 21个荷花品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S682.32
  9.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10. 苏丹草叶斑病原平脐蠕孢菌的研究,S435.4
  11.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12. 运用SRAP和SSR分子标记研究粉花石斛的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S567.239
  13. 铁皮石斛叶绿体微卫星的开发应用及其种间通用性研究,S567.239
  14. 夏南牛和皮南牛微卫星标记研究及生长发育模型的建立,S823
  15. 山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冷冻保存及基因转染研究,S827
  16. 水葫芦对浮游动物群落及部分种群遗传结构的影响分析,X174
  17. 豆柄瘤蚜茧蜂田间动态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S476.3
  18. 黄淮麦区禾谷孢囊线虫ITS分子特征及遗传多样性分析,S435.121
  19.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连锁不平衡特征及主要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S565.1
  20. 我国栽培大豆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与青籽粒性状QTL的关联定位,S565.1
  21. 苹果Ca2+/H+反向转运体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特性研究,S661.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果树病虫害 > 仁果类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