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日本における七夕の発生と変容について

作 者: 李小娇
导 师: 张艺文
学 校: 西安外国语大学
专 业: 日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七夕 七夕仪式 乞巧节 贵族 五节句 商业 活动 教育
分类号: G13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3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日本众多的节日中,‘七夕’具有某种独特性。它的起源和‘女孩节’、‘盂兰盆节’等节日一样,都深受中国大陆文化的影响。不同的是,在近代以后‘女孩节’和‘盂兰盆节’依旧作为日本的传统的节日,每年在各地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而‘七夕’却成为次要节日,渐渐地衰退了。本文旨在考察‘七夕’这一节日在日本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从而探讨曾经作为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在近代以后渐渐衰退的过程,以及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七夕’于奈良时期由中国传入日本,天皇以及贵族在七夕节当天白天观看相扑比赛,晚上举办七夕歌宴,当时的宫廷已经出现了日本最初的乞巧节的仪式。平安时期,‘七夕’仍然被当做贵族的节日,每年在宫廷和贵族的府邸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到了江户时期,幕府把‘七夕’定为‘五节句’之一。‘七夕’由此进入了全盛期。开始作为一个国家制定的正式节日,举国庆祝。明治时期以后,政府采用西洋的先进制度以求急速近代化,‘五节句’也由此被废除了。之后,经历了大正时期短期复兴的‘七夕’,已经不在是由天皇和贵族主办的传统节日。如今的‘七夕’更多的同商业结合在一起或是作为一种幼儿园和中小学校里的教育活动而存在着。

全文目录


謝辞  7-8
摘要  8-9
要旨  9-12
はじめに  12-18
  1、問題提起  12-14
  2、先行研究  14-16
  3、研究目的と研究方法  16-18
第一章 七夕について  18-27
  第一節七夕の伝説  18-23
  第二節七夕の起源  23-27
第二章 古代から中世の七夕  27-42
  第一節 奈良時代の七夕  27-35
    2.1 『万葉集』の七夕歌  27-30
    2.2 七夕と相撲  30-33
    2.3 宮廷を中心とした七夕行事  33-35
  第二節平安時代の七夕  35-41
    2.4 乞巧奠の行事  35-37
    2.5 梶の葉と索餅  37-39
    2.6 文学作品からみる七夕  39-41
  第三節中世の七夕  41-42
第三章 江戸時代の七夕  42-51
  第一節五節句の一つ  42-44
  第二節公家?武家の行事から庶民の行事へ  44-49
    3.1 七夕の民間化  44-48
    3.2 子供が主役となる江戸後期の七夕  48-49
  第三節笹飾り  49-51
第四章 明治以後の七夕  51-60
  第一節七夕の廃止と再生  51-53
  第二節地方の七夕  53-56
    4.1 仙台の七夕  53-55
    4.2 冷泉家の七夕  55-56
  第三節伝統的祭りからイベント的祭りへ  56-58
  第四節七夕の「衰退」とその原因  58-60
終わりに  60-64
注  64-67
参考文献  67-69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3.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4. 瑞丽市农村中学德育问题研究,G631
  5. 中职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研究,G633.6
  6. 调整云南高等教育结构的策略研究,G649.2
  7.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8. 文山师专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究,G658
  9. 苗族传统文化与苗族教育的关系研究,G759.2
  10. 尼日利亚女子基础教育问题研究,G543.7
  11. 巴西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研究,G577.7
  12.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3. 基于“童谣体验”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G621
  14. 西安地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G807.4
  15. 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G834
  16. 动态教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G434
  17.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G617
  18. 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研究,G652.4
  19. 沈阳市初中地理生本课堂现状调查研究,G633.55
  20. 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G632.0
  21.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