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斯诺的两种文化观

作 者: 单麒蓉
导 师: 张今杰
学 校: 湘潭大学
专 业: 哲学
关键词: 科学 人文 分裂 融合 人文价值
分类号: B561.5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9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剑桥大学作了一场著名的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由于科学家与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以及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文化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并且还相互鄙视、甚至不屑于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斯诺命题”。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与发展。本文先从斯诺的“两种文化”观展开,第一章分析了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背景,分别从哲学背景和现实背景着手;而后第二章对斯诺的“两种文化”的观点进行说明分析,斯诺在剑桥发表的演讲主要说明了3个问题:一是西方社会的智力生活已经日益分裂为两个极端这个现象;二是分析和思考了两种文化分裂现象的原因;三是这种分裂会给社会和个人造成损失,也压抑了人类的创造性。大多数知识分子只了解一种文化,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对现实做出不正确的解释,对过去进行不适当的描述,对未来又做出错误的估计。斯诺指出导致“两种文化”分裂日益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我们对专门化教育的盲目信任,二是我们的社会形态定型化倾向。”①当然“两种文化”分裂的长期存在,是有一些深层的原因的,在这一章中会有简单介绍与说明;这里对“两种文化”的论战也做了介绍和分析。第三章探讨“两种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先分析和说明了斯诺“两种文化”整合论,而后分别从科学史与心理学以及后现代主义列举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对“两种文化”融合的观点。最后在第四章中,分析了斯诺“两种文化”观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借鉴,分别从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法制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如今,两种文化的分裂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科学主义”的盛行。要促成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融合,首先应给科学技术一个准确的人文定位,破除对科学技术的盲目崇拜。如今,科学与人文走向融合的呼声已成为整个中西方学术界的主流,并且从学术界逐渐深入到了社会大众的生活层面。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提升综合国力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一个不容我们忽视的现状正制约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狭隘的思想使其沉迷于现有的物质利益与享受而不顾未来的子孙后代。所以,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人文在教化人类向善、为科技发展提供正确导向的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引言  9-11
  0.1 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9
  0.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9-10
  0.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其篇章结构  10-11
第1章 斯诺提出“两种文化”的背景  11-17
  1.1 斯诺“两种文化”观提出的哲学背景  11-14
    1.1.1 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兴起与发展  11-12
    1.1.2 19 世纪以来的唯科学主义思潮  12-14
  1.2 斯诺“两种文化”观提出的现实背景  14-17
    1.2.1 两个文化群体不能交流或不交流  14
    1.2.2 科技革命的胜利和工业革命的成就带来了科学万能论  14-15
    1.2.3 两次世界大战,使人们对“科学进步论”有了深刻反省  15-17
第2章 斯诺对“两种文化”的分析  17-25
  2.1 斯诺“两种文化”的提出  17-18
  2.2 斯诺对“两种文化”分裂的原因分析  18-21
    2.2.1 “我们对专门化教育的盲目信任”  18-19
    2.2.2 “我们的社会形态定型化倾向”  19-21
  2.3 “两种文化”论战的案例分析  21-25
    2.3.1 科玄论战  21-23
    2.3.2 索卡尔事件和科学大战  23-25
第3章 两种文化融合的不同进路  25-34
  3.1 斯诺“两种文化”的整合论  25-26
  3.2 科学史与心理学的融合方式  26-28
    3.2.1 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  26-27
    3.2.2 马斯洛的“存在认知论”  27-28
  3.3 后现代主义关于“两种文化”融合的观点  28-34
    3.3.1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28-30
    3.3.2 费耶阿本德“科学与人文融合问题的消解”  30-31
    3.3.3 戴维·格里芬“整体有机论的科学观”  31-34
第4章 斯诺“两种文化”观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34-38
  4.1 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要求全社会参与科技伦理  35-36
    4.1.1 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伦理  35
    4.1.2 社会公众参与科技伦理建设  35-36
  4.2 法制建设:协调民生与法制之间的关系  36
  4.3 教育体制改革方面: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模式  36-38
结语  38-39
参考文献  39-41
致谢  41-42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2

相似论文

  1. 基于微型无人平台导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研究,V249.32
  2. 基于TS101的DFT输出子集算法研究及软件实现,TN911.72
  3. 多传感器组网及反隐身、抗干扰接力跟踪技术研究,TN953
  4. 海量数据压缩、操作和处理方法的研究,TP311.13
  5. 图像拼接技术研究,TP391.41
  6. 舌体特征的提取及融合分类方法研究,TP391.41
  7. 双传感器图像联合目标检测及系统实现研究,TP391.41
  8. 红外超光谱图像的虚拟探测器研究,TP391.41
  9. 唇读中的特征提取、选择与融合,TP391.41
  10.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TP202
  11. 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融合算法研究,TP751
  12. 融入科学阅读和科学写作的科学教学,G633.3
  13. 人文视角下福州市普通高校公体武术选项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G807.4
  14.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5. 初高中化学概念教学衔接的分析及策略研究,G633.8
  16. 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G633.41
  17. 论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与创新,D61
  1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19. S-O-R模型的批判和预期效应的研究,B841
  20.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21. 初中物理教学人文基础的研究,G633.7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欧洲各国哲学 > 英国哲学 > 二十世纪哲学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