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

作 者: 朱茜
导 师: 束定芳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情态动词 多义现象 构式语法 隐喻 引申 主观性
分类号: H1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956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多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文通过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现代作家王朔作品约294万字中1892个“S+能+VP”的用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语言生成的角度,通过证明汉语情态动词“能”所处的“S+能+VP”结构作为构式存在,探讨其拥有的构式语义和句法特征,理论上阐明该构式和它所具有的语义之间的关系,找寻该构式多义现象和一系列句法特征的真正动因,赋予其构式中句法构成机制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地位。首先,本文证明了“S+能+VP”结构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其意义不能从这个结构中的其它部分推导出来,是一个句法语义匹配体。研究发现,语料中VP的类型为强调“结果性”成分的使成式,而S则具有原型施事的使因性特征。由此我们找出了其意义和句法特征的相容性,说明“S能VP”是追究行为结果使因的构式,其构式义是“S具备条件实现VP”。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如何通过一系列隐喻和转喻机制进行引申得出各义项。“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S具备条件实现VP”通过认知框架的作用分为“能力”和“环境”两个义项,分别表示施事对外部环境的掌控和为外部环境所控的辩证关系。“能力”义项通过隐喻和转喻引申为“生理功能”、“经过学习锻炼的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心理意志能力”,“环境”义项通过隐喻引申为“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和表逻辑前提的“心理环境”。清晰地阐明了各义项的判断和分类标准,揭示了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性,同时能够体现句法和语义的相容性。而儿童语言习得的证据说明了它的合理性。最后,本文以“S能VP”构式反映的因果关系认知图式为基础,考察了该构式中心语义及其通过隐喻、转喻引申扩展而来的各义项,总结出了该构式的情态语义类型,说明语言中情态的使用反映人类的认知方式。本文还运用认知语法中背景设置理论探讨了“S能VP”构式的情态用法及其情态语义的主观性,解释了“S能VP”构式动力情态与实义动词反映客观陈述的不同。因此“S能VP”构式具有主观性,反驳了“能”存在“情态用法”和“非情态用法”之分。同时“S能VP”的构式语义“S具备条件完成VP”,体现了说话人根据自身主观认识进行的判断,反映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情态语义。

全文目录


致谢  4-5
内容摘要  5-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绪 论  13-19
  1.1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3-15
  1.2 研究方法  15-17
  1.3 语料来源和论文结构  17-19
第二章 情态动词“能”的语义研究现状  19-38
  2.1 引言  19
  2.2 情态动词“能”的研究  19-36
    2.2.1 情态概念  19-20
    2.2.2 汉语情态范畴的确立  20-22
    2.2.3 “能”的语义分类  22-35
    2.2.4 问题的提出  35-36
  2.3 情态动词“能”语义研究的构式观  36-37
  2.4 小结  37-38
第三章 构式语法理论  38-52
  3.1 引言  38
  3.2 构式语法理论的缘起  38-39
  3.3 构式所涉及的四组关系  39-49
    3.3.1 构式与词库的关系  39-42
    3.3.2 构式和动词的关系  42-44
    3.3.3 构式之间的关系  44-47
    3.3.4 构式中句法语义联系规则  47-49
  3.4 构式语法理论和汉语研究  49-51
  3.5 小结  51-52
第四章 “S 能VP”构式的存在  52-78
  4.1 引言  52
  4.2 情态动词的句法特征  52-55
  4.3 “能”的句法特征  55-57
  4.4 “S 能VP”结构VP 的使成性  57-69
    4.4.1 “S 能VP”结构中VP 的构成类型  57-66
    4.4.2 “S 能VP”结构中VP“使成性”的引申途径  66-69
  4.5 “S 能VP”构式主语的使因性  69-76
    4.5.1 “S 能VP”结构主语的使因性特征  70
    4.5.2 “S 能VP”结构中主语的构成类型  70-72
    4.5.3 认知框架理论的解释  72-73
    4.5.4 框架语义  73-76
  4.6 “S 能VP”结构中“能”的语义功能  76-77
  4.7 小结  77-78
第五章 “S 能VP”构式的语义  78-94
  5.1 引言  78
  5.2 “S 能VP”构式的语义及其引申  78-84
    5.2.1 “能力”义项及其引申  79-81
    5.2.2 “环境”语义的引申  81-82
    5.2.3 “能力”义与“环境”义的模糊性  82-83
    5.2.4 构式基本语义的引申  83-84
  5.3 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证据  84-87
  5.4 构式与动词的互动  87-89
    5.4.1 构式义与词汇义相容  88
    5.4.2 构式义赋予词汇义  88-89
    5.4.3 构式义排斥词汇义  89
  5.5 构式对多义性的解释  89-93
    5.5.1 有关义项判断标准的解释  89
    5.5.2 有关义项分类标准的解释  89-90
    5.5.3 有关各义项关联性的解释  90
    5.5.4 有关语义和句法相容性的解释  90-93
      5.5.4.1 “可能”和“可能性”关系的解释  90-92
      5.5.4.2 有关负向义动词不能进入“S 能VP”肯定陈述句的解释  92-93
  5.6 小结  93-94
第六章 “S 能VP”构式的情态意义  94-114
  6.1 引言  94
  6.2 情态词的基本分类  94-99
    6.2.1 动力情态  94-96
    6.2.2 道义情态  96-97
    6.2.3 认识情态  97
    6.2.4 其他的情态分类  97-99
  6.3 情态的语义演变  99-101
    6.3.1 单向情态语义变化  100-101
    6.3.2 双向/多向情态语义演变  101
  6.4 “S 能VP”构式表达情态语义  101-107
    6.4.1 “能力”义的情态类型  102-104
    6.4.2 “环境”义的情态类型  104-107
  6.5 “S 能VP”构式的主观性  107-113
    6.5.1 “S 能VP”构式动力情态的主观性  110
    6.5.2 主观化和认知语法的解释  110-113
  6.6 小结  113-114
第七章 结论  114-120
  7.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114-116
  7.2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116-118
    7.2.1 本体论上的理据性  116-118
    7.2.2 方法论上的综合性  118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  118-119
  7.4 未来的研究  119
  7.5 结语  119-120
参考文献  120-129
附录一 “能”语料(部分)  129-131

相似论文

  1. 海西科学解释网络模型中的隐喻,N02
  2.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3. 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认知隐喻研究,I712.072
  4. 概念隐喻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证性研究,G633.41
  5. 概念隐喻理论视域中《红楼梦》诗词的英译研究,I046
  6. 高中生英语“给予”双及物动词使用的构式语法研究,G633.41
  7. 张一白城市电影的创作研究,J905
  8. 从社会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性别隐喻,H05
  9. 汉、英语情感隐喻对比研究综述,H315
  10. 现代汉语触觉感官词的认知语义研究,H136
  11. 概念隐喻及其翻译:奥巴马演讲个案研究,H315.9
  12. 聲符示源舆词族構建研究,H13
  13. 汉英饮食动词对比研究,H314
  14. 界面隐喻理解的探索性研究,H05
  15. IN/OUT和里、外的对比研究,H030
  16.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经济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研究,H315
  17. 对招贴设计中隐喻手法的分析及其应用,J524
  18. 鼓室注射地塞米松治疗主观性耳鸣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R764
  19. 基于中英概念隐喻不对等性的广告翻译策略,H315.9
  20. 基于语料库的财经文本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H315
  21. 从词义表达和词义引申的角度谈英汉翻译,H315.9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