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概念隐喻理论视域中《红楼梦》诗词的英译研究

作 者: 杜海玲
导 师: 吴莉
学 校: 黑龙江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红楼梦》 杨译本 霍译本
分类号: I0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在1980年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它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向认知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大大推进了隐喻研究的发展,也带动了隐喻的翻译研究。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从爱情隐喻、颜色隐喻和方位隐喻三个方面对《红楼梦》诗词及其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由于译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的不同,上述概念隐喻一些是汉语和英语共有,一些是汉语所特有,证明了汉英认知隐喻观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第一章 绪论  7-10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7-8
    一、研究目的  7
    二、研究意义  7-8
  第二节 语料选取与研究方法  8
  第三节 论文结构  8-10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0-20
  第一节 隐喻研究综述  10-12
    一、国外的隐喻研究  10-12
    二、国内的隐喻研究  12
  第二节 《红楼梦》英译本的历时性研究  12-17
    一、直译时期:1830 年—1900 年  12-14
    二、翻译方式多样化时期:1901 年—1960 年  14-16
    三、翻译方式高度学术化时期:1961 年—2000 年  16-17
  第三节 《红楼梦》英译的理论研究  17-1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9-20
第三章 理论基础——概念隐喻理论  20-27
  第一节 概念隐喻理论的哲学基础  20-21
  第二节 概念隐喻的界定  21-22
  第三节 概念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映射  22-23
  第四节 概念隐喻的分类  23-26
    一、结构隐喻  23-24
    二、方位隐喻  24-25
    三、本体隐喻  25-2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6-27
第四章 《红楼梦》诗词英译本的概念隐喻研究  27-53
  第一节 隐喻与诗歌  27
  第二节 《红楼梦》诗词英译本的爱情隐喻研究  27-37
    一、爱情是月  28-32
    二、爱情是水  32-35
    三、爱情是鸳鸯  35-37
  第三节 《红楼梦》诗词英译本的颜色隐喻研究  37-46
    一、红是富贵  38-39
    二、红是美丽  39-42
    三、红是诱惑  42-44
    四、黄是死亡  44-46
  第四节 《红楼梦》诗词英译本的方位隐喻研究  46-51
    一、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  46-48
    二、品格好是上;品格差是下  48-50
    三、过去是前;未来是后  50-5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51-53
第五章 结语  53-55
  第一节 研究成果  53
  第二节 研究不足  53-54
  第三节 研究前景  54-55
参考文献  55-58
致谢  58

相似论文

  1. 概念隐喻的认识论意义,B842.1
  2. 《红楼梦》和《玉楼梦》人物形象对比分析,I106.4
  3. 汉语重叠式副词研究,H146
  4. 概念隐喻及其翻译:奥巴马演讲个案研究,H315.9
  5. 杨宪益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315.9
  6. 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经济新闻报道中概念隐喻的研究,H315
  7. 英语经济新闻标题中概念隐喻映射模式的认知分析,H315
  8. 基于概念隐喻的文学语篇连贯研究,H030
  9. 《圣经·诗篇》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H315
  10. 显性概念隐喻教学对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H319
  11. 接受美学视阈下模糊语言在《红楼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I046
  12. 英汉语广告语篇的隐喻认知对比研究,H319
  13. 英语谚语的认知研究,H313
  14. 从认知角度对比汉英习语,H313
  15. 高职高专培养隐喻意识的英语词汇教学实验研究,H319
  16. 英汉科技新闻语篇中的语法隐喻:对比研究,H315
  17. 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的对比分析,H05
  18. 文学作品中汉语量词名词超常搭配的认知分析,H146
  19. 顺应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20. 英汉“恐惧”隐喻的比较研究,H315

中图分类: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文学创作论 > 文学翻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