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氏荆南史稿

作 者: 曾育荣
导 师: 张其凡
学 校: 暨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高氏荆南 疆域 政治 军事 外交 经济 文人群体
分类号: K24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60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高氏荆南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九国之一,存在于后梁开平元年(907)至北宋乾德元年(963),前后57年,共历四世五主。其疆域始有荆州一地,前后迭有变化,入宋时辖荆、归、峡三州,是南方诸国中地域最为狭小的割据政权。服从于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目的,高氏荆南始终未称帝建国,并一直以藩镇体制作为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政权内部略已显现的王国体制则处于从属地位,从而形成一种不太对称的双轨制政治架构.与政治上藩镇体制的主导地位相呼应,高氏荆南的军事体制以唐末五代的藩镇兵制为特色,以亲军和牙军为军队骨干,诸兵种中尤以水军力量至为突出。为免遭强邻吞并,高氏荆南外交的重点在于奉行事大政策,称臣于中朝,同时亦注重实施睦邻政策,交好邻邦,由此构建出彼此牵制、相互制约的外部环境。而在辖境以内,高氏荆南能重用人才,注重军事防御工程的修建,壮大军事实力,并切实采取措施以休养生息,又力行通商、征商政策。正是得益于内政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高氏荆南人口增长迅速,其速度并不逊色于盛唐时期,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亦能反映出其时经济发展所达到的高度。活跃于该政权中的文臣武将,则是高氏五主至为倚重的幕僚,亦是高氏荆南多次摆脱危机、走出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延及五季宋初,伴随着统一浪潮的日益高涨,分裂割据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逐渐丧失,高氏荆南无可避免地成为赵宋王朝实施统一战略的首选打击对象。乾德元年(963)二月,宋军以假道之计袭据江陵,高继冲纳降于宋,高氏荆南就此灭亡。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0
绪言  10-20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10-13
  二、学术史回顾  13-16
  三、史料之搜集与处理  16-20
第一章 高氏荆南建立之前的荆南镇  20-34
  第一节 荆南镇政区沿革  20-26
    一、中唐之前荆州政区沿革  20-21
    二、中唐时期荆南镇的设置  21-24
    三、晚唐荆南镇的动荡  24-26
  第二节 唐末的荆南镇  26-34
    一、唐末政治地理格局的变动  26-30
    二、雷氏父子分割澧、朗二州  30-31
    三、西川王建夺取夔、忠、万、归、峡五州  31-34
第二章 高氏荆南的建立及其传承  34-59
  第一节 高季兴入主荆南及高氏荆南政权的创立  34-46
    一、高季兴早年履历  34-37
    二、高季兴据有荆南及高氏荆南政权的创立  37-42
    三、高季兴的为治之术  42-46
  第二节 高从诲时期的高氏荆南  46-52
    一、高从诲生平与为人  46-48
    二、高从诲的治理之道  48-50
    三、高从诲与"高赖子"之名  50-52
  第三节 高氏后三主时期  52-59
    一、高氏后三主时期中原形势的变化  52-55
    二、高保融、高保勗与高继冲生平  55-57
    三、高氏后三主的守成与无为  57-59
第三章 高氏荆南的灭亡  59-77
  第一节 宋初"假道荆南"之策  59-64
    一、宋太祖与高氏荆南  59-61
    二、宋廷"假道荆南"的方案  61-63
    三、宋军突袭江陵  63-64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纳土  64-68
    一、高继冲归降于宋  64-66
    二、宋廷之安抚  66-67
    三、赵宋王朝对高氏后人的恩遇  67-68
  第三节 高氏荆南存续的历史条件分析  68-77
    一、外部环境分析  69-71
    二、内部根源研究  71-74
    三、灭亡原因  74-77
第四章 高氏荆南的疆域  77-108
  第一节 归州、峡州的归属  77-86
    一、问题的提出  77-78
    二、后梁时期归、峡二州的归属  78-80
    三、后唐时期归、峡二州的归属  80-85
    四、归、峡二州的战略地理意义  85-86
  第二节 夔州、忠州、万州、复州、郢州的相关问题  86-97
    一、夔、忠、万三州的得而复失  86-89
    二、复州的得失与监利县的掌控  89-96
    三、郢州的求割未果  96-97
  第三节 疆域沿革大势及行政地理  97-108
    一、疆域的伸缩与确立  97-100
    二、州、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  100-104
    三、荆门军的设置及演变  104-108
第五章 高氏荆南的政治与军事体制  108-143
  第一节 藩镇体制与王国体制的并行  108-127
    一、藩镇体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108-120
    二、王国体制的显现  120-123
    三、二元政治体制的优劣  123-127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军事体制  127-136
    一、藩镇兵制的渊源及藩镇兵体系  127-129
    二、高氏荆南兵制  129-131
    三、军队构成及军事实力  131-136
  第三节 高氏荆南的武将群体  136-143
    一、武将群体与高氏荆南的内外战争  136-137
    二、武将群体与高氏荆南国运  137-138
    三、武将群体的个案考察  138-143
第六章 高氏荆南的外交  143-180
  第一节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国的外交主张  143-154
    一、吴、南唐的外交战略  143-146
    二、前蜀、后蜀的外交原则  146-148
    三、楚、吴越的外交政策  148-152
    四、闽、南汉的外交线路  152-154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事大政策  154-168
    一、事大政策的奉行与确立  154-159
    二、臣属关系的内容与实质  159-161
    三、事大政策的后果与作用  161-168
  第三节 高氏荆南的睦邻策略  168-172
    一、睦邻策略的内容  168-170
    二、睦邻策略的特点  170-171
    三、睦邻策略的作用  171-172
  第四节 高氏荆南与邻国的军事纷争  172-180
    一、与邻国军事纷争的经过与结果  172-176
    二、与邻国军事纷争的原因分析  176-177
    三、与邻国军事纷争的意义  177-180
第七章 高氏荆南的经济  180-215
  第一节 高氏荆南经济发展的基础  180-192
    一、唐代经济发展概况  180-184
    二、物产资源与产业资源  184-188
    三、交通条件  188-192
  第二节 高氏荆南的经济举措  192-202
    一、经济制度  192-196
    二、发展经济的举措  196-200
    三、"民苦于暴敛"之说的辨析  200-202
  第三节 高氏荆南经济发展的实绩  202-215
    一、草市镇的增加  202-205
    二、商业的繁荣  205-206
    三、人口的增长  206-215
第八章 高氏荆南的文人群体  215-247
  第一节 文人群体与高氏荆南国势  215-221
    一、文人群体的来源及构成  215-216
    二、文人群体的得势  216-220
    三、文人群体与高氏荆南国运  220-221
  第二节 梁震  221-229
    一、梁震早年履历  221-223
    二、梁震入荆南及其不仕  223-225
    三、梁震辅佐高季兴  225-227
    四、梁震的退隐  227-229
  第三节 孙光宪  229-240
    一、孙光宪早年履历  230-232
    二、孙光宪入幕荆南及其所任官职  232-235
    三、孙光宪与高氏五主  235-240
  第四节 李载仁等文人  240-247
    一、李载仁与司空薰  240-242
    二、王贞范与王惠范  242-243
    三、严光楚、高若拙与康张  243-244
    四、僧齐己  244-247
结语  247-248
参考文献  248-257
  一、古籍书目  248-251
  二、今人著作目录  251-253
  三、今人论文目录  253-257
附录一:荆南高氏世系表  257-258
附录二:高氏荆南大事年表  258-267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267-268
后记  268

相似论文

  1.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3.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4. 文山州特色经济的空间布局研究,F127
  5. 云南旅游小镇循环经济建设研究,F592.7
  6.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7.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旅游环境伦理研究,F590
  8.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9.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10. 新中国对非洲的文化外交研究,D822
  11.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12. 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研究,X196
  13.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14.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5. 试论地方政府的伦理决策,D625
  16. 视觉文化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432.62
  17. “网络红人”现象及其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G41
  1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研究,G641
  19.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20. 磷肥副产氟硅酸钠含氯废水的回收利用研究,X786
  21. 基于用户体验的灯具设计策略研究,TS95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五代、十国(907~979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