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涌现性的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研究

作 者: 赵建英
导 师: 梁嘉骅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关键词: 产业集群 知识竞争力 创新 涌现 评价
分类号: F279.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7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受到理论界的极大关注,同时,作为一种发展战略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如广东的“块状经济”,浙江的“一镇一品”、“一村一品”,山东等地以大企业带动的产业集群等)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载体和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国以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产业集群,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取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和脆弱的,既不会形成持久的竞争力,更难以实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从2004年开始,已经有一些曾经辉煌的低成本型产业集群出现衰退迹象。2008年,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开始显现,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和出口导向为主的集群企业大批倒闭更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不足的集中暴露。从知识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来看,知识要素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长期持续竞争优势都依赖于知识的聚集。知识是知识竞争力的源泉,然而知识本身并不是竞争力,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即基于知识基础上的持续创新能力才会形成知识竞争力。持续创新的技术与产品不断创造新的市场,使整个集群保持持续的技术与市场领先,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本论文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涌现的视角,分析探讨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并通过构建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园的知识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集群在金融危机中暴露的知识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提出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对策措施。力图对弥补我国产业集群竞争力不强的缺陷,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依赖传统要素的低成本向知识驱动、依赖持续创新的转变发挥一定的实践指导和借鉴作用;同时论文明确地将知识竞争力和产业集群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既是对产业集群研究的一个延伸与补充,也是对知识竞争力理论都是一种拓展与创新,同时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路。论文分七章进行分析论述:第一章,导论。提出问题,综述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并提出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这是论文研究的基础。第二章,对现代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基础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现代产业集群的根本是知识的聚集,其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即知识竞争力。第三章对产业集群的性质进行分析,说明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是集群主体创造性运用知识的一种涌现。第四章,分析论述影响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四个因素:构材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其中尤以构材效应和结构效应为重点研究内容。第五章,构建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园的知识竞争力进行评价、排序和述评,给出了提升知识竞争力的努力方向。第六章,对我国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弱的突出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培育与提高的思路与对策措施。第七章,对论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研究方法上,本论文主要运用了理论演绎、比较分析、博弈分析、层次分析等方法进行了规范分析,同时还采用了一些相关的案例,如我国第一个羊毛衫产业集群——洪合羊毛衫产业集群由盛而衰、我国首批国家级软件工业园的实证研究等,对规范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实证的论证。案例资料的收集则通过实地考察、网络论坛的讨论、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等方法进行。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比较RHA知识竞争力的概念与对创新的含义,建立了知识、创新与知识竞争力之间的联系:知识是知识竞争力的基础,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的竞争力,知识只有经过流动和创造性运用才能转化为竞争力,知识流动和运用的过程即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以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竞争力的桥梁与途径。(2)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知识要素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可以说现代产业集群的根本就在于知识的聚集。与其他经济体一样,集群竞争优势等于成本领先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之和,然而无论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都存在“有效期”,成本领先和差异化都与持续创新密切相关,产业集群由于是相关产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区域的集中,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有效期都在缩短。持续创新的技术与产品不断创造新的市场,使集群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只有持续创新能力才能带来集群长期竞争优势。基于知识和创新的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从而是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3)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集群知识竞争力是集群层次的竞争力,而集群创新的主体依然是企业,集群企业创新并非必然导致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提高,知识竞争力是集群微观主体创新在集群宏观层次的涌现。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影响因素包括:构材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构材效应反映构成集群的组分的知识存量、知识在集群中的配置与流动、知识运用即集群主体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与群外单个企业相比,产业集群为知识流动、共享与创新创造了更优越的条件:集群内部知识更加密集、非正式交流渠道更加畅通、更优越的知识流动与共享“吧”,并促进了集群企业基于知识能力的分工合作。(4)作为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还受到集群结构的影响。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涌现的结构效应包括:①集群创新主导者选择机制,即集群中好的创新主体是否能被“选中”作为集群创新主导者;②集群主体间的匹配与协同机制是否为集群创新提供了支持;③集群创新的正反馈机制是否形成,促进集群各主体创新的活跃度,促使集群处于混沌的边缘,为知识竞争力的涌现创造条件。(5)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总是带有环境的深刻烙印,一个有效的产业集群必然是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对于知识竞争力的涌现而言,集群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两者呈现倒U型关系。(6)通过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首批国家级软件产业园的知识竞争力进行了测度与述评。结果如下:北京、上海软件园是第一层次,综合得分超过80分;第Ⅱ层次的软件园有杭州、南京、广州和济南,与第Ⅰ层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同时在第Ⅱ层次内部之间,综合得分差距不大,竞争激烈;第Ⅲ层次的软件园有大连、成都和西安,不仅在综合得分上较低,在各分项指标上与其他层次有很大差距。(7)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产业集群的突出问题是知识聚集不够,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差。其原因主要是: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②价值链不完整且基本集中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低;③规模普遍较小,龙头企业缺乏,核的吸附作用不强;④主体间沟通联系、配套协作水平较低,合作协同机制尚不健全。针对我国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弱的原因,从构材效应、结构效应、环境效应和规模效应四个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对策:①优化和提升集群的知识共享和创新能力;②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的培育机制;③培育和提升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绩效;④培育和优化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同机制;⑤培育和优化产业集群两类不同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⑥推动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强集群与环境的联系。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①本论文通过对哈金斯协会提出的知识竞争力的概念与创新含义的比较分析,建立了知识、创新与知识竞争力之间的联系:知识是知识竞争力的基础,但知识本身不是直接的竞争力,知识只有经过流动和创造性运用才能转化为竞争力,知识流动和运用的过程即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以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创新是知识转化为竞争力的桥梁与途径。②分析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是来源,得出一个重要结论:集群竞争优势等于成本领先优势和差异化优势之和,然而无论是成本领先还是差异化都存在“有效期”,意欲获得成本领先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必须持续创新。产业集群由于是相关产业在相对狭小的地理区域的集中,成本领先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的“有效期”都大大地缩短了。只有持续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才能不断地创造新的市场,使集群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只有持续创新能力才能带来集群长期竞争优势。基于知识和创新的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是集群持续创新能力从而是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③基于涌现论的视角来研究分析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形成,产业集群的知识竞争力的研究对象是集群整体,因此其知识竞争力必须集中于集群整体层次,然而集群创新的主体依然是企业,从集群企业创新到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必然性,并非集群企业的所有创新都能带来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提升,知识竞争力是集群微观主体创新在集群宏观层次上的涌现。作为一种涌现现象,其影响因素包括:构材效应、结构效应、环境效应和规模效应。④构造了一个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首批软件工业园的知识竞争力进行了分析述评,根据测度结果,把首批软件产业园分成了三个层次:北京、上海软件园为第一层次,综合评价得分遥遥领先,并且在其他分项上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发展比较均衡;第Ⅱ层次的软件园有杭州、南京、广州和济南,与第Ⅰ层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距,同时在第Ⅱ层次内部,各软件园综合得分差距不大,竞争激烈;第Ⅲ层次的软件园有大连、成都和西安,不仅在综合得分上较低,在各分项指标上与其他层次有很大差距,并且发展也最不均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12
ABSTRACT  12-18
第一章 导论  18-48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8-22
    1.1.1 知识成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8
    1.1.2 产业集群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18-19
    1.1.3 几乎所有经济繁荣的地区都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存在  19
    1.1.4 改革开放后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19-20
    1.1.5 我国产业集群面临的挑战  20-21
    1.1.6 研究意义  21-22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2-42
    1.2.1 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22-35
    1.2.2 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35-38
    1.2.3 对知识竞争力的研究  38-41
    1.2.4 对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研究  41-42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42-45
    1.3.1 研究方法  42-43
    1.3.2 研究思路  43-45
  1.4 论文的创新点  45-48
第二章 知识竞争力:现代产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  48-60
  2.1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相关概念分析  48-51
  2.2 现代产业集群的根本在于知识的聚集  51-54
  2.3 知识竞争力:现代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54-59
    2.3.1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54-57
    2.3.2 知识竞争力:现代产业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来源  57-59
  2.4 本章小结  59-60
第三章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涌现性  60-70
  3.1 产业集群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  60-62
    3.1.1 复杂自适应系统的判别标准  60-61
    3.1.2 产业集群的复杂适应性分析  61-62
  3.2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涌现性  62-64
    3.2.1 涌现的概念  62-63
    3.2.2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涌现性  63-64
  3.3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的涌现:一个案例  64-69
  3.4 本章小结  69-70
第四章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影响因素分析  70-98
  4.1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影响因素  70-72
  4.2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构材效应  72-80
    4.2.1 产业集群知识存量优势  72-73
    4.2.2 产业集群知识配置的优越性  73-78
    4.2.3 产业集群创新的优越性  78-80
  4.3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结构效应  80-92
    4.3.1 产业集群创新主导者"选择"  80-86
    4.3.2 产业集群主体间的匹配协同  86-92
  4.4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环境效应  92-94
  4.5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涌现的规模效应  94-95
  4.6 本章小结  95-98
第五章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评价及实证研究  98-120
  5.1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评价的基本模型  98-99
  5.2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99-103
    5.2.1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99-100
    5.2.2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确定  100-103
  5.3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综合评价  103-106
    5.3.1 综合评价模型  103-105
    5.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105
    5.3.3 指标评价值的计算  105-106
  5.4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评价:一个实证研究  106-118
    5.4.1 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整  106
    5.4.2 各指标权重的计算  106-112
    5.4.3 国家级软件工业园知识竞争力指数值计算  112-113
    5.4.4 国家级软件工业园知识竞争力述评  113-118
  5.5 本章小结  118-120
第六章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培育与提高对策  120-138
  6.1 产业集群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20-122
  6.2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产业集群暴露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22-128
    6.2.1 主要问题:知识竞争力弱  122-123
    6.2.2 我国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弱的原因  123-128
  6.3 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培育与提高  128-135
    6.3.1 优化和提升集群的知识共享与创新能力  128-130
    6.3.2 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关键企业的培育机制  130
    6.3.3 培育和提升集群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  130-133
    6.3.4 培育和优化产业集群成员间的合作与协同机制  133-134
    6.3.5 培育和优化产业集群两类不同企业的利益协调机制  134-135
    6.3.6 推动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加强集群与环境的联系  135
  6.4 本章小结  135-138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不足  138-141
  7.1 主要结论  138-139
  7.2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139-141
附录  141-152
  附录一:软件产业集群知识竞争力调查问卷  141-148
  附录二:国家首批软件产业园相关原始数据  148-150
  附录三:国家首批软件园相关数据的无量纲化  150-152
参考文献  152-163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163-164
致谢  164-166
个人简况  166-167

相似论文

  1.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2.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3.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4.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5.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6.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7.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8.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9.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10. 中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分析与命题研究,G633.6
  11. 高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命题研究,G633.6
  12.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3.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4.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5.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6.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17.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18. 黄磷储罐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TQ126.317
  19. 创新型化工企业的持续创新重大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研究,F426.7
  20. 论当代服装古典风格复兴与设计应用研究,TS941.2
  21. 手工钩针编织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TS941.2

中图分类: > 经济 > 经济计划与管理 > 企业经济 > 世界各国企业经济 > 中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