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活血化瘀法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作 者: 邓凯文
导 师: 汪悦
学 校: 南京中医药大学
专 业: 内科学
关键词: 转移 新血管生成 促凝血因子 组织因子 血凝平衡 血瘀证
分类号: R27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瘀血的研究在传统中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血瘀”的概念亦因此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血瘀(瘀血)是指积血、留血、恶血、蓄血、干血、死血、败血、血液运行不畅而停滞的病理产物。广义的血瘀包括了狭义的瘀血,更泛指由痰浊、食滞、瘟疫、暑热、寒湿、情志刺激等因素导致血液流动不畅,或积于脉内,或溢于脉外,或形成血栓,以及机体性质、成分发生改变者。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基本病变和共同病态,对于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有诸病多瘀、病久血瘀、瘀生湿浊、瘀阻气血、瘀久入络等特点。传统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而不是局部性疾病,肿块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肿瘤是一种病类而非一个病,其致病因素很复杂。病因主要为外邪侵袭、饮食所伤、正气亏虚和精神情志失调,病机为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热毒蕴结、脏腑虚损等。祖国医学认为气血瘀滞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因。气血失调,气机郁滞,血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常表现为血瘀证。瘀结日久,又将进一步阻碍气机的运行,必成癥瘕积聚。从现代肿瘤学角度,瘀血体质的人有癌变的倾向,癌变后恶性转移率明显较高,复发率亦较高,预后欠佳,持续性血液高凝状态与癌症前期的关联早已被建立。此外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还与凝血系统异常、新血管生成等有密切关系,因此提出在抗癌的治疗策略,活血化瘀大法的选用应考虑为各治疗法则中之必然。现代研究表明,活血化瘀在改善微循环通畅之际,亦调整与强化机体免疫功能,有助于对肿瘤的抑制,有些活血化瘀方药更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本课题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讨血瘀对癌症病变尤其是恶性肿瘤转移所扮演的角色。在研究过程中会重访传统中医对血瘀的概念,并从现代医学视野深入探讨活血化瘀治疗癌肿及癌前病变效应,以及其双重性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从收集和分析各名中医的抗癌效方中的药物和药对,期望提供另一个以控制恶性肿瘤转移和癌症病变的治疗选择。研究方法:学生从古代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探讨了血瘀与恶性肿瘤的关系,两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提出活血化瘀可贯穿于治疗恶性肿瘤始终,并从约256个近期中医药方剂的分析,证实活血化瘀大法已融入各种癌症的治法中,并与其他治疗大法并用。被分析的方剂或多或少都有活血化瘀中草药成分配伍;有古方加减活血化瘀药物,有活血化瘀古方、经方化裁再加针对病情的药物,亦有单味药为方,更有当代中医所新编的活血化瘀方。分析提示了几个趋势或模式,药物大剂量的使用、血中气药的广泛运用、近期方剂搜风药的普遍运用,尤在晚期癌症。通过分析这些方剂,可有助于了解活血化瘀中药的特性,从而有助于临床的运用。研究结果:传统医学认为气血瘀滞是肿瘤发病的基本病因,凡是癌瘤,必正气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功能障碍,导致气滞血瘀、湿聚痰凝、火毒内盛等相互胶结的病理变化。而血瘀证形成的基本病理机制可概括为:气滞血瘀,不通则痛,血瘀而形成瘀血积聚,发为肿块而成癌瘤。现代医学发现恶性肿瘤、血液凝固、新血管生成三者关系密切。癌症微环境是创造于三种不同细胞,则癌细胞、血管细胞和宿主间质细胞的相互信息传导。持续性的“血液高凝状态”已证实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癌细胞为了在宿主体内增殖和转移,必须与血凝系统、抗凝系统和溶纤维蛋白系统相互配合,得其援助,促进新血管生成,从而建立癌前血凝恶性循环。新血管生成是血液凝固和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心环节,凝血系统的关键因子如组织因子、凝血酶和非水融性蛋白可通过凝血途径和非凝血途径而诱导新血管生成,从而滋养癌细胞的生长。在不同肿瘤的各个阶段均可见瘀血的征象,因而常施展“活血化瘀、异病同治”之手段贯穿了肿瘤治疗的始末。活血化瘀不仅可以使瘀阻的络脉再通,疼痛缓解,亦可以通过化瘀消除癌瘤产生的病理因素,达到抑癌缩瘤、控制肿瘤发展的目的,从而解除癌痛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现代研究证实,活血中药大多具有促流和抗凝作用,而化瘀中药大多具有抗栓溶栓作用。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肿瘤的形成与转移分别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肿瘤转移基因与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研究证明活血化瘀药可以影响肿瘤细胞癌基因的表达及DNA合成的,并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瘤细胞滞留、降低纤维蛋白含量,增加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粘附两个途径达到抗凝目的。此外,在免疫调方面,循还系统为人体免疫功能的基础,是免疫组件的载体,气血欠佳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素质,活血化瘀可提升人体免疫功能,防治癌变。从各种迹象,在运用活血化瘀大法治疗恶性肿瘤时应考虑到癌前血瘀的重要和优先性。抗新血管生成方面,现代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有以下几个作用,从而达到抗肿瘤新血管生成的目的:①干扰血管生成因子的释放或阻断血管生成因子的作用;②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③诱生肿瘤坏死因子(TNF)、提高TNF活性;④其他非特异性机制。但有报导在临床上施活血化瘀大法治疗癌及癌前病变有双重性的效应,因而至今运用此大法防治癌症及恶性肿瘤转移的适应性仍被争议。学生认为主要与以下几点有关:①对无症状缺乏认识;②延误治机;③药性质量不明;④选药处方配伍疏忽;⑤忌药与方剂用药差劣。综合以上,只要有血瘀症状,原则上就可选用活血化瘀药,同时能与扶正之法并用为佳;则应在祛邪之时不伤正,扶正之余不助邪,与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中药结合使用,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含有活血化瘀成份之中医抗癌方剂,来源繁多,学生从无数书籍、周刊、杂志取得近20年来256首有活血化瘀中药方剂,以脏腑分类,详细分析方中组成,在归纳法过程,观察选药的性质、剂量和在每一方剂分类中出现频率,再参考某些中药配对著作以触定配对框架,取得结论。①新编验方多以古方或经方为基础,加减组成演变而成;②验方中之活血化瘀中药,多为传统草药,少数为近代发现;③从256近代选方,活血化瘀草药组成有一定的配伍,药物归经却较不明显;④活血化瘀虫类药,多属昆虫类,是“血肉有情”、“虫蚁飞走”之品,具有独特的“走窜”生命活性,故破瘀散结之力内服外敷都比草类药强,亦有搜风功能,多用于临床晚期癌症血瘀严重的状况;⑤三棱、莪术是中医抗癌之活血化瘀方剂中最普遍的组合;⑥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晚期症状,情况一为脉络闭阻、瘀塞不通的“不通则痛",常因气滞、血瘀、痰湿、热毒引起;⑦从选方中可观察到中医采用白花蛇舌草在癌症治疗的普遍性;⑧中医在治疗癌症也极少用金属矿物质。结论:血瘀是许多疾病极为常见的基本病变和共同病态,对疾病的发展转归有重要影响。肿瘤,从传统中医学理论,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是一种病类而非一个病证,其致病因素却非常复杂,两者之间有着复杂、密切的关系。血瘀可以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对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肿瘤也可引起机体凝血功能的异常,产生血瘀。因此,在抗癌的治疗策略,活血化瘀大法的选用应考虑为各治疗法则中之必然。虽然现在对于活血化瘀是否会导致肿瘤转移还存有争议,但学生认为只要辨证准确,把握好时机,选药恰当,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是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的。

全文目录


摘要  7-10
ABSTRACT  10-15
前言  15-16
第一章 血瘀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16-39
  1."血瘀"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16-21
  2.肿瘤的中医病因病机  21-28
    2.1 病因方面  21-24
    2.2 病机方面  24-28
  3.血瘀与恶性肿瘤的关系  28-30
  4.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与凝血系统的关系  30-39
    4.1 恶性肿瘤与血液凝固和聚沉  30-34
    4.2 恶性肿瘤与新血管生成  34-36
    4.3 恶性肿瘤与血液凝固、新血管生成的三角关系  36-39
第二章 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  39-53
  1.活血化瘀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39-41
  2.活血化瘀与抗肿瘤机制的探讨  41-49
    2.1 对肿瘤细胞癌基因的表达及DNA合成的影响  41-42
    2.2 抗凝方面  42-43
    2.3 免疫调节方面  43-47
    2.4 抗新血管生成方面  47-49
  3.活血化瘀治疗恶性肿瘤效应的双重性  49-53
第三章 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抗肿瘤药物分析  53-78
第四章 结语  78-80
参考文献  80-89
附录  89-92
致谢  92-95
作者简历  95

相似论文

  1.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机器人路径规划研究,TP242
  2. 南极冰藻GPx、GST和SAHH基因的克隆、定量分析及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Q943.2
  3. 脑梗塞血瘀证的肽组学和代谢组学初步研究,R277.7
  4. Slug对P53-MDM2系统的调控作用,R730.2
  5. 磷酸化介导的UGT1A3代谢活性差异的初步研究,R346
  6. 产业技术转移与承接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X2
  7. 高性能聚丙烯腈的合成与表征,O631.3
  8. GMA的ATRP聚合及立构规整性的研究,O631.3
  9. 小菜蛾APN和Pxbre基因的克隆与mRNA表达,S433.4
  10. 棉铃虫与烟夜蛾寄主选择机制的比较研究,S435.622.3
  11. 小麦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Ta-UGT3的表达载体构建和转化小麦研究,S512.1
  12. 木质素与多头切花菊弯颈及蚜虫抗性的相关性研究,S682.11
  13. 应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体系在sf9细胞中重组表达保守性多巴胺能神经营养因子,R346
  14. 人下肢动脉硬化狭窄时血管内膜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及中膜CPT-Ⅰ、GLUT-4的变化,R543.5
  15. 肝脏部分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R614
  16.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路径研究,D630
  17. 农民工生存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412.6
  18. 我国残奥乒乓球运动员注意特征研究,G846
  19.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Sphingopyxis sp.DLP-2的生物学特性及Tnmpd的克隆和功能鉴定,X172
  20. 镉胁迫及缺硫对水稻非蛋白巯基物质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活性的影响,S511
  21. 虚惊条件下注意追随注视线索转移的机制,B84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肿瘤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