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心力衰竭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防作用

作 者: 刘星
导 师: 徐延敏
学 校: 天津医科大学
专 业: 内科学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心房颤动 心力衰竭 独立保护因素 独立危险因素
分类号: R541.7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房颤在心衰患者中常见,而且已成为这部分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一些实验和小型临床研究已证实RAAS阻断剂有预防房颤发生的作用。近年来,动物实验研究证实:心衰动物中随着纤维化的增加伴有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ACEI有逆转心房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的作用,从而预防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对近四年来心衰(NYHAⅡ-Ⅳ级)患者的回顾及随访研究,旨在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对心衰患者新发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2006.1-2009.4住院的心衰(NYHAⅡ-Ⅳ级)患者病例,要求临床资料完整,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治疗史及部分临床生化指标。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临床随访,共完成随访1016例,将其分为两组:ACEI组(512例)和对照组(504例),对比两组患者新发房颤的发生率。采用SPSS17.0软件分别进行影响房颤发生的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ACEI与房颤发生率的关系。结果:1.按患者是否服用ACEI分组:分为ACEI组和对照组1.1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的比较:ACEI组男性患者较多(53.9vs42.9,p=0.000),心梗患者的比例较高(38.9vs25.4,p=0.000),较多应用洋地黄(12.9vs8.5,p=0.025)、血管扩张剂(87.5vs80.6,p=0.003)和阿司匹林(94.3vs88.7,p=0.001);ACEI组患者左房直径大(38.0±6.0vs36.9±5.9,p=0.004),醛固酮水平低于对照组(87.88±38.00vs93.36±41.07,p=0.027);其他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两组患者新发房颤的比较:经过2.4±0.9年随访,共有250例患者发生房颤,ACEI组83例(16.2%),对照组167例(33.1%),ACEI组房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0)。1.3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的比较生存曲线显示:ACEI组维持窦律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随访时间越长,ACEI对心衰患者的保护作用越明显(p=0.000)。2.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房颤分组:分为AF组和非AF组2.1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的比较:(1)AF组中左室肥厚(36.0vs23.9)、因心衰入院(20.8vs3.8)、心梗(53.6vs25.2)、糖尿病(39.2vs27.7)所占比例及安体舒通(28.8vs7.8)、洋地黄(28.0vs5.1)、钙离子拮抗剂(50.0vs42.7)使用率均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F组患者年龄(67.81±8.37vs65.54±9.26)、左房内径(43.47±5.62vs35.48±4.63)、BUN水平(6.98±6.25vs5.79±2.12)、Cr水平(86.30±27.23vs79.12±22.70)、UA水平(352.47±113.79vs316.03±90.92)均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F组ACEI使用率(33.2vs56.0)及行PCI血运重建率(24.4vs31.5)低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AF组患者血钠水平(140.72±5.09vs142.11±6.98)、血氯水平(103.77±5.25vs104.83±4.07)、EF值(36.88±12.06vs47.48±7.67)均低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AF组心衰Ⅱ级患者比例(51.6vs83.3)低于非AF组,而心衰Ⅱ级(34.4vs15.0)、Ⅳ(14.0vs1.7)患者比例高于非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影响房颤发生的单因素分析:(1)年龄(OR1.022,P=0.003)、左室肥厚(OR2.314,P=0.000)、左房直径(OR1.213,P=0.000)、因心衰入院(OR1.342,P=0.000)、心梗(OR2.148,P=0.000)、糖尿病(OR1.369,P=0.001)、安体舒通(OR1.182,P=0.000)、BUN水平(OR1.047,P=0.000)、Cr水平(OR1.009,P=0.000)、UA水平(OR1.003,P=0.000)、醛固酮水平(OR1.003,P=0.045)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2)ACEI(OR0.109,P=0.000)、射血分数(OR0.937,P=0.000)、洋地黄(OR0.471,P=0.000)、血钠水平(OR0.952,P=0.000)、血氯水平(OR0.949,P=0.000)是降低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3)把心衰Ⅱ级患者定义为轻度心衰,把心衰Ⅱ级、Ⅳ级患者定义为重度心衰,AF组中轻度心衰51.6%,重度心衰48.4%;非AF组中轻度心衰83.3%,重度心衰16.7%。AF组重度心衰患者比例大于非AF组(48.4vs1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0)。重度心衰(OR1.972,P=0.000)是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4)与基线水平相比,随时间延长,PCI血运重建及CCB的作用逐渐消失,而醛固酮水平有增加房颤发生的趋势(OR1.003,p=0.045)。2.3影响房颤发生的多因素分析:通过COX单因素分析将所有P<0.05的可疑影响因子带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CEI是降低房颤发生的最强影响因子(OR0.044,P=0.000),射血分数对房颤的发生也具有保护作用(OR0.925,P=0.000)。重度心衰(OR1.896,P=0.000)、左室肥厚(OR2.362,P=0.001)、左房直径(OR1.446,P=0.000)和心梗(OR2.053,P=0.006)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EI有预防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的作用。2.随访时间越长,ACEI对心衰患者的保护作用(预防房颤发生)越明显。3.ACEI、射血分数为房颤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ACEI是降低房颤发生的最强影响因子。4.心衰、左室肥厚、左房直径、心梗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房颤发生与心衰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7
Abstract  7-11
缩略语/符号说明  11-12
前言  12-15
  研究现状、成果  12-14
  研究目的、方法  14-15
1.1 对象和方法  15-17
  1.1.1 研究对象  15-16
  1.1.2 临床资料收集  16
  1.1.3 临床随访  16-17
  1.1.4 统计学方法  17
1.2 结果  17-29
  1.2.1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和随访结果  17-22
  1.2.2 房颤影响因素分析  22-29
1.3 讨论  29-38
  1.3.1 房颤的危险因素  29-31
  1.3.2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保护作用  31-33
  1.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预防心衰患者房颤发生的可能机制  33-36
  1.3.4 局限性  36-38
结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6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46-47
综述  47-57
  综述参考文献  54-57
致谢  57

相似论文

  1. 慢性心力衰竭常见中医证型与尿酸及左室重量指数的相关性研究,R259
  2.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3. 中医药干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研究,R259
  4. 蛋白磷酸酶2A Cα亚基敲除所致心脏能量代谢重塑的研究,Q78
  5. 连续性超滤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对C反应蛋白及N端脑钠肽的影响,R541.61
  6. 半乳凝集素-3(Galectin-3)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R541.6
  7. 别嘌呤醇对舒张性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R541.6
  8. 单纯左室与双室起搏治疗心衰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疗效对比,R541.6
  9. 生长分化因子-15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初步研究,R541.6
  10. 年龄对房颤患者电解剖特征和射频消融结果的影响,R541.75
  11. 老年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硫化氢水平的变化及意义,R541.6
  12. 高血压对心房颤动患者电解剖特征影响,R541.75
  13. 盐酸奥普力农注射液与米力农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比较,R541.61
  14. 肺静脉前庭容积及左心房容积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中短期复发的影响,R541.75
  15. 应用肾小球滤过率评价血肌酐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肾功能情况,R541.61
  16. 微量白蛋白尿在评估慢性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R541.61
  17. 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及其相关临床研究,R743.3
  18. 导管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胃排空时间影响的临床研究,R541.7
  19. 厄贝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左心结构的影响,R541.75
  20. 基于LMCD和JSD的心电信号统计复杂度分析,TN911.6
  21. 房颤患者心房肌细胞CX40表达及心房纤维化的研究,R541.7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 心脏疾病 > 心律失常 > 心房纤颤与心房扑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