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

作 者: 番秀英
导 师: 赵金铭
学 校: 北京语言大学
专 业: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个体量词 汉语和泰语对比 语义演变 语法化 偏误分析
分类号: H14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78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量词一般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类。名量词又分为个体量词和非个体量词(指度量衡量词、临时量词、不定量词等)。非个体量词是世界各语言共有的,而个体量词才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语言现象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兴起,以及语法化理论等研究理论的深入,个体量词特有的研究价值逐渐显现出来,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汉语和泰语都属于汉藏语系量词丰富的语言,运用语言学相关理论来研究两种语言个体量词的共性和个性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个体量词的本质特征,对量词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论文从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的基本功能对比入手,考察汉、泰语个体量词在来源、分类和句法功能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来探讨量词的语义范畴与民族思维和认知方式的关系,考察两种语言个体量词的语法化过程,最后通过《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和问卷调查,来考察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的偏误情况,并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来揭示造成偏误的原因,针对泰国学生量词教学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创新点)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开阔汉、泰语量词对比研究的新思路。本论文从共时和历时角度,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泰语个体量词进行动态研究。尽量发掘出单一语言研究观察不到的新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个体量词的本质特征。(2)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出发,根据语源资料,考察了泰语特有的“拷贝型量词”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证明了“拷贝型量词”不是泰语系统中的原始形式,而是有了通用量词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的。(3)借助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和“隐喻、转喻理论”来揭示泰语和汉语个体量词语义范畴的发展过程,以及所反映的民族思维与认知方式。(4)借助认知语言学的“有界”、“无界”理论来揭示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语法化的历程,以及最终演变为助词的路径和动因。(5)通过《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和问卷调查,考察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的偏误情况(分别为:语义、认知、语法三大类偏误),并借助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理论来揭示产生偏误的原因。同时提醒对外汉语教师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偏误,并提出了几点效的有关量词的教学对策。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11
第一章 绪论  11-34
  一、选题缘由  11-13
    (一) 泰国学生使用量词存在的问题  11-12
    (二) 以往的汉语量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12-13
    (三) 汉语和泰语量词比较研究的不足  13
  二、汉、泰语量词研究概述  13-27
    (一) 汉语量词研究概述  13-20
    (二) 泰语量词研究概述  20-26
    (三) 汉、泰语量词对比及量词教学研究  26-27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范围、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研究框架  27-34
    (一) 研究目标  27-28
    (二)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28-29
    (三) 语料来源  29-32
    (四) 研究框架  32-34
第二章 汉、泰语个体量词对比  34-74
  一、汉、泰语个体量词的来源  34-38
    (一) 汉语个体量词的来源  35-36
    (二) 泰语个体量词的来源  36-37
    (三) 汉、泰语个体量词的来源之比较  37-38
  二、汉、泰语个体量词的分类  38-43
    (一) 用于有生命物  38-41
    (二) 用于无生命物  41-42
    (三) 用于计量抽象物  42-43
  三、汉、泰语特有的个体量词  43-56
    (一) 汉语特有的个体量词——联想取象量词  43-44
    (二) 泰语特有的个体量词——拷贝型量词  44-56
  四、汉、泰语个体量词的语法特征  56-74
    (一) 由个体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的语法功能通  56-61
    (二) 由个体量词构成的指量短语的语法功能  61-63
    (三) 汉、泰语数量短语与形容词的组合  63-66
    (四) 个体量词及由个体量词构成的数量短语重叠形式的语法功能  66-73
    (五) 汉、泰民族思维方式差异在数量句法结构中的映现  73-74
第三章 汉、泰语个体量词的语义分析及比较  74-102
  一、汉、泰语个体量词语义范畴  74-76
  二、原型理论与隐喻、转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76-78
    (一) 原型理论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76-77
    (二) 隐喻和转喻在语义分析中的应用  77-78
  三、汉、泰语“长条状”范畴的语义对比  78-101
    (一) 汉语“长条状”范畴的语义分析  78-86
    (二) 泰语“长条状”范畴的语义分析  86-97
    (三) “长条状”范畴与汉、泰两族文化及认知的异同  97-101
  四、小结  101-102
第四章 汉、泰语个体量词语法化对比研究——以量词“个”和“(?)an33”为例  102-136
  一、汉语泛用量词“个”的语法化研究  102-119
    (一) “个”的研究回顾  102-104
    (二) 共时层面“个”几种用法的性质  104-114
    (三) 概念的“有界”、“无界”与“个”的语法化动因  114-119
  二、泰语泛用量词“(?)an33”的语法化过程  119-132
    (一) 从共时角度分析“(?)an33”的语法特点  119-128
    (二) “(?)an33”的语法化轨迹  128-132
  三、汉、泰语泛用量词“个”与“(?)an33”的语法化对比  132-135
    (一) 汉、泰语泛用量词“个”与“(?)an33”的语法化路径  132
    (二) 汉、泰语泛用量词“个”与“(?)an33”的语法化动因  132-134
    (三) 汉、泰语泛用量词“个”与“(?)an33”语法化程度  134-135
  四、小结  135-136
第五章 泰国学生汉语个体量词偏误分析及其教学建议  136-183
  一、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泰国学生汉语个体量词偏误分析  136-143
    (一)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中的语法偏误分析  138-141
    (二)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中的名量搭配偏误分析  141-143
    (三) 《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的局限性  143
  二、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的调查问卷设计  143-145
    (一) 调查目的  143
    (二) 调查对象  143-144
    (三) 调查的方法及基本题型  144-145
  三、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的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45-172
    (一)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的语义偏误考察与分析  146-154
    (二)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的认知偏误考察与分析  154-159
    (三)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个体量词的语法偏误考察与分析  159-172
  四、产生偏误的成因分析  172-178
    (一) 母语的负迁移  174-175
    (二) 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  175
    (三) 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175-176
    (四) 教学误导  176-178
  五、针对泰国学生汉语个体量词的教学对策和建议  178-183
    (一) 加强汉、泰语量词对比研究,运用对比方法来讲解汉语量词教学  178-179
    (二) 培养学生使用“目的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来学习  179-180
    (三) 把握难点,安排“专题介绍”  180-181
    (四) 改进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181
    (五) 适当地调整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减少语言僵化现象  181-182
    (六) 应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82-183
第六章 结语  183-185
  一、本论文的特点及创新之处  183-184
  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184-185
参考文献  185-194
附录  194-196
致谢  196

相似论文

  1. 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能愿动词偏误分析,H195
  2. 汉日两字同形词偏误分析和教学对策,H195
  3. 留学生“把”字句偏误分析及其教学对策研究,H195
  4. 初级阶段韩国学习者学习汉语常用介词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H195
  5. 对韩汉语教学中“是……的”句的研究,H195
  6. 汉语人称词缀、类词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H195
  7. 外国学生作文中语序偏误的分析,H195
  8. 对外汉语离合词教学研究,H195
  9. 俄罗斯留学生汉语正音问题研究,H195
  10. 动宾式离合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H195
  11. 初等水平泰国学生“把”字句的教学设计研究,H195
  12. 留学生汉字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H195
  13. 留学生称谓语习得的偏误分析及教学探讨,H195
  14. 马达加斯加初级汉语语音教学初探,H195
  15. 初级阶段留学生习得汉语量词偏误分析,H195
  16. 泰国大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H195
  17. 中日同形词对比及其对日汉语教学,H36
  18. 柳江壮语语法调查与研究,H218
  19. 越南汉语成语教学与学习,H195
  20. 韩国学生习得介词“给、对、跟”的偏误分析,H195
  21. 语法化理论下英汉情态动词CAN和能的对比研究,H14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