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慢性肌筋膜触发点大鼠模型的电生理和病理组织学研究

作 者: 吕娇娇
导 师: 黄强民
学 校: 上海体育学院
专 业: 运动人体科学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肌肉损伤 动物模型 肌肉疼痛 肌电图 病理组织切片 超微结构
分类号: R8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研究目的:日常生命活动或体育运动损伤后常常出现一些慢性疼痛后遗症状,这些疼痛往往会引起关节和脊柱周围疼痛,导致关节障碍。这些慢性疼痛大部分为骨骼肌疼痛,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导致骨骼肌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临床上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症是以疼痛为主一组症候群,这种症候群表现为疼痛、牵涉痛、自主神经的和骨骼肌功能的障碍等症状。肌筋膜疼痛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并成为消耗卫生资源的重要原因。目前认为受累肌内存在有骨骼肌或肌筋膜内的疼痛触发点。为了研究其发病机制,目前有关触发点的模型多为模拟模型或隐性触发点模型,无法代表活化触发点的全貌;因此无法说明触发点的自发肌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真实变化,而且也无法说明到真实活化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的真实改变。本研究通过经济实惠的大鼠作为实验动物,采用股内侧肌打击结合离心运动的方法建立创伤性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动物模型,在经历不同恢复时间后,检测触发点肌电图表现和观察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的改变,了解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本质和发病特点,以推论触发点的可能发病机制。研究方法:32只七周龄雄性SD大鼠,平均体重220g-260g,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对照组,BCD三组为实验干预组。A组正常对照组在造模期与恢复期均正常喂养,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干预组造模期每周第一天打击左下肢股内侧肌,打击后第二天配合离心运动,造模期为8周。实验干预组恢复期同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实验干预,正常喂养,其中B组恢复4周,C组恢复8周,D.组恢复12周。分别在不同时期分批对大鼠进行造模效果检查和取材,手术暴露大鼠股内侧肌,触摸打击处及周围肌肉的紧张带和收缩结节、针刺紧张带引起局部抽搐反应、记录紧张带处的自发性电位和记录结节数目。最后,对紧张带或结节处的局部组织进行组织活检取材:1.组织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切片的结节数目、形态及大小等变化;2.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制作电镜标本,电镜观察触发点组织的肌丝排列、肌小节、线粒体等超微结构特点。将实验干预组和对照组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所用数据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A组对照组股内侧肌附近发现紧张带或触发点个数平均0.13个(1/8);B、C、D组平均发现触发点个数分别为3.00个(24/8)、2.63个(21/8)、2.25个(18/8),紧张带或触发点在针刺时均出现局部抽搐反应。静息状态下,大鼠股内侧肌附测量肌肉的自发电位,A、B、C、D各组一分钟内出现自发电位的频数分别为2.75±2.87,172.57±102.88,151.63±65.37,168.14±64.53。对照组与实验组两两比较,P<0.01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之间两两比较P>0.05没有统计意义。A、B、C、D各组自发电位的波幅分别为26.06±16.67μV,33.08±18.40μV,93.26±163.18μV,78.27±161.68μV,其中A、B两组与C、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A、B组之间与C、D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病理切片横切面显示,对照组肌细胞形态规则、大小均匀,未发现有大小不一、圆形、增大、深染的肌细胞,实验组横切面均发现增大、圆形深染的挛缩结节,实验组各组均出现炎细胞浸润和核内移(>10%)现象。纵切面,对照组表现为排列紧密而规律的纵向肌纤维。实验组B、C、D组均出现排列紊乱、中央膨大两端变细或相间出现粗细不等的梭形肌纤维。ABCD各组肌细胞直径分别为22.84±0.48μm,44.73±9.50μm,45.77±8.70μm,47.81±5.84μm,实验组与A组对照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差异性,P<0.01,而实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性。电子显微镜观察:对照组横切显示,粗细肌丝排列规则,大量线粒体存在,线粒体形态呈卵圆形并存在折叠嵴结构;纵切显示,肌原纤维排列整齐,明暗带交替出现。实验组横切均显示,线粒体数量明显减少,呈圆形且嵴结构减少或消失;纵切显示,肌原纤维排列紊乱、模糊不清,Z线呈水纹样改变。ABCD各组肌小节长度分别为1.95±0.02μm,1.92±0.08μm,1.53±0.06μm,1.48±0.07μm,实验组C、D组与A组对照组和B组实验组比较具有高度显著差异性,P<0.01,另外,C、D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组与A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结论:1.紧张带或触发点,局部抽搐反应、自发电位等电生理特征和病理组织学改变证明打击结合离心运动方式建立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大鼠模型成功。延长恢复期,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仍然存在,说明大鼠模型复制的MTrPs可长期存在,符合临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特征。2.恢复4周组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为早期触发点,存在明显炎症变化和肌肉损伤现象,恢复8周和恢复12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表现相似,为慢性触发点,说明触发点在恢复8周时已稳定存在,建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模型时无需恢复12周即可复制稳定肌筋膜疼痛触发点。3.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的自发性电位是一种高频率的异常终板电位,说明肌筋膜触发点位于运动终板附近。4.病理组织学光镜观察受累骨骼肌触发点处聚集的圆形结节及膨大并相间出现的变细肌纤维结构,说明骨骼肌触发点存在异常收缩的收缩结节和因收缩而导致结节两端的变细,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一种异常肌纤维改变。炎性浸润提示肌筋膜触发点存在慢性的炎症过程,核内移则提示可能存在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现象。5.电镜观察肌小节排列紊乱,Z线水纹样改变,线粒体数量减少,结构异常,提示为受累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存在能量危机现象,并且超微结构显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维存在损伤现象;肌小节显著性缩短进一步验证肌纤维存在异常收缩现象。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10
1 前言  10-11
2 文献综述  11-22
  2.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概述  11
  2.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致病因素  11-14
    2.2.1 低强度肌肉收缩  11-12
    2.2.2 不均匀肌内压力分布  12
    2.2.3 直接损伤  12
    2.2.4 离心收缩和最大/次最大向心收缩  12-13
    2.2.5 疼痛持续因素  13-14
  2.3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  14-17
    2.3.1 能量危机学说  14
    2.3.2 功能异常的运动终板  14-15
      2.3.2.1 突触前膜功能异常  14-15
      2.3.2.2 突触间隙功能异常  15
      2.3.2.3 突触后膜功能失调  15
    2.3.3 MTrPs的感觉成分  15-16
    2.3.4 MTrPs的运动成分  16
    2.3.5 MTrPs的自主神经系统成分  16-17
  2.4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附近理化环境的改变及其在肌肉疼痛中的作用  17-20
    2.4.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内的理化环境  17
    2.4.2 外周神经致敏和中枢神经致敏  17-18
    2.4.3 与疼痛和炎症有关的各种生化物质的作用  18-20
      2.4.3.1 H~(?)  19
      2.4.3.2 神经肽  19
      2.4.3.3 儿茶酚胺  19
      2.4.3.4 细胞因子  19-20
  2.5 肌痛治疗与预防手段  20-21
    2.5.1 无创治疗技术  20
      2.5.1.1 喷雾和牵张  20
      2.5.1.2 理疗  20
      2.5.1.3 高浓度氧疗法  20
    2.5.2 创伤性技术  20-21
      2.5.2.1 干针治疗  20-21
      2.5.2.2 湿针治疗  21
    2.5.3 患者教育  21
  2.6 肌筋膜疼痛触发有关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21-22
3. 研究对象和实验方法  22-26
  3.1 研究对象  22
  3.2 实验方法  22-26
    3.2.1 实验仪器  22-23
      3.2.1.1 自制打击器  22
      3.2.1.2 电动跑台  22
      3.2.1.3 肌电图仪  22
      3.2.1.4 包埋机、切片机、烘片机等  22
      3.2.1.5 光学显微镜  22-23
      3.2.1.6 电子显微镜  23
    3.2.2 实验步骤与流程  23-26
      3.2.2.1 实验前准备  23
      3.2.2.2 实验分组  23
      3.2.2.3 实验操作  23-24
      3.2.2.4 实验取材与检测  24
      3.2.2.5 组织切片标本制作程序  24-25
      3.2.2.6 电子显微镜标本制作程序  25-26
      3.2.2.7 石蜡切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及摄片  26
      3.2.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26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34
  4.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检查  26-27
  4.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处静息状态肌电图表现  27-30
    4.2.1 自发性肌电图  27
    4.2.2 肌电图波形表现  27-29
    4.2.3 肌电图结果分析  29-30
      4.2.3.1 各组静息状态肌电图分析结果  29
      4.2.3.2 静息电位波形分析结果  29-30
  4.3 组织学观察  30-34
    4.3.1 光镜观察结果  30-32
    4.3.2 电镜观察结果  32-34
5. 分析与讨论  34-38
  5.1 紧张带、收缩结节和局部抽搐反应  34-36
  5.2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自发电位  36-37
  5.3 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37-38
6. 结论  38-39
7. 参考文献  39-47
8. 致谢  47

相似论文

  1. 西施舌精子冷冻保存及其冷冻损伤机理研究,S968.3
  2. 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R687.3
  3. 中国玉米南方锈菌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超微结构研究,S435.131.4
  4.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5. 树鼩和猕猴精子冷冻保存工艺的创建和优化的研究,S865.1
  6. 斑马鱼肠道微细结构及肠粘膜屏障的研究,Q95-33
  7. 四川会理烤烟叶片生长发育及物质代谢特性研究,S572
  8. 尺神经松解前后肌电生理变化的意义,R688
  9. 高频电磁场治疗兔内置入物感染的实验研究,R687.3
  10. 拘束冷应激对大鼠组织超微结构及HSP70表达的动态影响,S858.91
  11. 维甲酸诱导腭裂小鼠出生前后Wnt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R782.21
  12. 420nm强脉冲光对痤疮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R758.733
  13. 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胰腺组织氧化应激及超微结构的影响,R587.1
  14. 大鼠脑积水侧脑室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R742.7
  15. 粪肠球菌对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MMP-8表达的影响研究,R781.34
  16. 不同电压击昏对宰后鸡肉品质的影响,S831
  17. 烤烟密集烘烤过程中烟叶生理和物理特性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S572
  18. 可重复使用的骨生长检测盒的动物体内实验,R329
  19.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20. 钙调蛋白在大鼠脑挫裂伤中表达机制的研究,R651.1
  21. Balb/c小鼠皮肤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JS-K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R739.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特种医学 > 运动医学 > 运动损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