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500MPa级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组织控制与强化机理研究

作 者: 赵英利
导 师: 谢刚;时捷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冶金物理化学
关键词: 再结晶 组织控制 强化机制 直接淬火 晶粒细化 纳米级析出相
分类号: TG156.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直接淬火工艺具有缩短生产流程、降低成本、节约能源等优点。目前国内外采用直接淬火技术生产钢板的抗拉强度一般在490-980MPa,对1500MPa级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研究还较少。随着钢铁材料朝高强度方向发展,有必要对超高强度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生产工艺及其强化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中碳微合金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低温回火工艺,系统研究了钢坯再加热制度、热变形工艺、冷却工艺对直接淬火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晶体学形态,讨论了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强化机理。基于直接淬火-回火-重新奥氏体化工艺,研究了α→γ逆相变再结晶晶粒细化机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利用纳米级析出相控制得到细晶奥氏体的工艺。为了确保合金元素能够较充分的固溶,同时组织中又不出现明显的粗大晶粒,实验钢的加热温度不宜高于1150℃,保温时间不宜超过1h。建立了实验钢在加热过程中的奥氏体晶粒长大动力学模型。通过研究实验钢的热变形行为,为实际生产提供控轧工艺参数及理论依据。计算得到了动态再结晶热变形激活能为477.7 kJ/mol,静态再结晶激活能为299.3KJ/mol,建立了动态再结晶本构方程及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方程;根据绘制的动态再结晶加工状态图,发现在变形量较小及应变速率较大的情况下,完全动态再结晶很难发生;奥氏体未再结晶温度为900℃;碳化物在奥氏体区的等温析出动力学曲线(PTT)呈典型的C型,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产生的位错储能逐渐增大,使析出曲线向左平移,析出孕育期缩短,但不改变鼻尖温度。采用电子背散射技术(EBSD),对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晶体学形态进行了分析。直接淬火马氏体的微观结构依次由原奥氏体晶粒、板条束(Packet)、板条块(Block)和板条(Lath)组成。板条束为原奥氏体晶粒内具有相同惯习面的马氏体板条晶区,板条块为板条束内大角度晶界所包围的区域,由具有相似晶体学取向的板条组成。随着未再结晶区变形量的增大,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原奥氏体晶粒由等轴晶粒变成扁平化的晶粒,板条束(Packet)尺寸与原奥氏体晶粒的扁平宽度相等,板条块(Block)宽度逐渐减小:当未再结晶区变形量占总变形量的比例由10.5%增大到100%,原奥氏体晶粒尺寸由12.4μm减小到4.4μm,板条块宽度从2.5μm减小到1.3μm。研究发现直接淬火马氏体与母相奥氏体符合K-S关系,与传统再加热淬火马氏体相比,热变形后直接淬火得到的马氏体并未改变其取向分布。实验室轧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再加热淬火-回火钢(RQT)相比,再结晶区轧制直接淬火-回火钢(RCR-DQT)、再结晶区-未再结晶区两阶段轧制直接淬火-回火钢(RCR-CR-DQT)的冲击韧性与之相当,横向抗拉强度分别提高了9.4%、14.6%,达到1570MPa、1645MPa。研究表明直接淬火钢较再加热淬火钢强度提高的主要机制是位错强化,是由于直接淬火马氏体继承了热变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晶体缺陷,导致位错密度增大的缘故。对RCR-DQT、RCR-CR-DQT两种直接淬火-回火钢,随未再结晶区变形量的增大,原奥氏体晶粒逐渐细化,板条块(Block)宽度逐渐减小,强度逐渐提高,屈服强度与原奥氏体晶粒尺寸、板条块宽度的-1/2次方都存在线性关系,说明细晶强化是强度提高的主要机制,板条块宽度为控制强度的“有效晶粒尺寸”。传统再加热淬火-回火钢的横纵向性能差异不明显,而直接淬火-回火钢由于继承了热轧时的织构,导致横纵向性能差异较大。在工业生产线上,热轧后分别采用间断式直接淬火工艺(IDQ)与直接淬火工艺(DQ),结果发现直接淬火工艺(DQ)较间断式直接淬火(IDQ)工艺具有更好的强韧性配比。通过精确控制钢坯加热制度、轧制工艺及冷却工艺参数,得到的直接淬火钢板板形良好。基于直接淬火-回火-重新奥氏体化工艺,通过降低热变形温度、增大变形量、增大轧后冷却速率、缩短回火时间可以增大逆转变奥氏体的形核率,从而细化奥氏体晶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纳米级析出相细化奥氏体晶粒的新思路,总结了Ti在生产流程中的演变规律。经实验室轧制及后续热处理,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尺寸约为5μm,晶粒细化效果明显,证明设计思路是科学可行的,具有较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2
第一章 绪论  12-36
  1.1 研究背景  12-13
  1.2 直接淬火工艺的发展历程  13-19
    1.2.1 控制轧制  14-16
    1.2.2 控制冷却  16-17
    1.2.3 直接淬火工艺的研究现状  17-19
  1.3 直接淬火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19-24
    1.3.1 合金元素对相变的影响  20
    1.3.2 微合金元素Nb、V、Ti的作用  20-23
    1.3.3 B在直接淬火钢中的作用  23-24
  1.4 直接淬火钢的生产工艺参数  24-35
    1.4.1 钢坯的再加热温度  25-27
    1.4.2 轧制工艺  27-32
    1.4.3 冷却工艺  32-35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及内容  35-36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36-42
  2.1 实验材料  36
  2.2 研究方法  36-42
    2.2.1 微观组织观察  36-39
    2.2.2 力学性能测试  39-40
    2.2.3 位错密度测量  40
    2.2.4 相分析  40-41
    2.2.5 织构测试  41-42
第三章 加热制度对直接淬火钢微观组织的影响  42-60
  3.1 前言  42
  3.2 实验材料与工艺  42-43
  3.3 奥氏体晶粒随加热温度的长大行为  43-50
    3.3.1 析出相观察  46-47
    3.3.2 晶粒长大激活能  47-50
  3.4 奥氏体晶粒的等温长大行为  50-52
  3.5 奥氏体晶粒长大预测模型  52-59
    3.5.1 晶粒尺寸与第二相粒子的关系  52-53
    3.5.2 NbC的固溶行为  53-54
    3.5.3 第二相粒子的体积分数  54-55
    3.5.4 第二相粒子的粗化行为  55-58
    3.5.5 晶粒尺寸的预测  58-59
  3.6 本章小结  59-60
第四章 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热变形行为  60-83
  4.1 前言  60
  4.2 实验工艺  60-62
    4.2.1 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工艺  60-61
    4.2.2 奥氏体的静态再结晶工艺  61-62
    4.2.3 应力松弛实验工艺  62
  4.3 奥氏体的动态再结晶行为  62-73
    4.3.1 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63-64
    4.3.2 不同变形温度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64-65
    4.3.3 峰值应力与变形条件的关系  65-66
    4.3.4 热变形过程中的本构方程  66-69
    4.3.5 Z参数  69
    4.3.6 峰值应力与Z参数的关系  69-70
    4.3.7 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与Z参数的关系  70-72
    4.3.8 动态再结晶加工图  72-73
  4.4 奥氏体的静态再结晶行为  73-78
    4.4.1 静态再结晶百分数  74-75
    4.4.2 静态再结晶变形激活能  75-77
    4.4.3 静态再结晶动力学模型  77-78
  4.5 微合金碳氮化物的应变诱导析出行为  78-82
    4.5.1 应力松弛曲线  78-80
    4.5.2 析出动力学模型  80-82
  4.6 本章小结  82-83
第五章 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组织控制强化机制  83-125
  5.1 前言  83-84
  5.2 实验材料与工艺  84-87
    5.2.1 轧制工艺  84-86
    5.2.2 冷却工艺  86-87
  5.3 轧制工艺对直接淬火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87-118
    5.3.1 微观组织  87-90
    5.3.2 马氏体板条及微观亚结构  90-92
    5.3.3 析出相分析  92-97
    5.3.4 晶体学形态  97-108
    5.3.5 力学性能  108-111
    5.3.6 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强化机制  111-118
  5.4 冷却工艺对直接淬火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18-123
    5.4.1 微观组织  118-121
    5.4.2 析出相分析  121-122
    5.4.3 力学性能  122-123
  5.5 本章小结  123-125
第六章 基于直接淬火技术的奥氏体晶粒超细化控制  125-166
  6.1 前言  125
  6.2 实验材料与工艺  125-129
    6.2.1 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125-126
    6.2.2 变形量的影响  126
    6.2.3 轧后冷却速率的影响  126-127
    6.2.4 回火时间的影响  127-128
    6.2.5 细化奥氏体晶粒工艺  128-129
  6.3 热变形参数对晶粒细化的影响  129-135
    6.3.1 热变形温度的影响  129-133
    6.3.2 变形量的影响  133-135
  6.4 热处理工艺对晶粒细化的影响  135-138
    6.4.1 轧后冷却速率的影响  135-136
    6.4.2 回火时间的影响  136-138
  6.5 利用纳米级析出相细化奥氏体晶粒  138-164
    6.5.1 奥氏体再结晶晶粒大小的控制  138-139
    6.5.2 合金成分设计  139-140
    6.5.3 板坯加热时的热力学平衡  140-145
    6.5.4 奥氏体区的析出动力学  145-154
    6.5.5 铁素体区的析出动力学  154-159
    6.5.6 重新奥氏体体化过程中碳化钛的回溶与粗化  159-163
    6.5.7 生产流程中析出相及组织演化规律  163-164
  6.6 本章小结  164-166
第七章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166-168
  7.1 主要结论  166-167
  7.2 本文的创新点  167-168
致谢  168-169
参考文献  169-185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及发表的论文  185

相似论文

  1. 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PCT)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323.4
  2. ODPA/异构ODA共聚酰亚胺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TQ323.7
  3. 阿维菌素高产菌株的诱变筛选及生产工艺的优化,TQ450.6
  4. 耐热级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的研究,TQ320.7
  5.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O633.14
  6. 微波强化水合碱式碳酸镁反应结晶过程研究,TQ132.2
  7. 低温快烧结晶釉的制备与性能,TQ174.65
  8. 富马酸对PBT结晶性能和熔融行为影响的研究,TQ323.4
  9. 普碳钢中添加ZrO2纳米粒子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TB383.1
  10. 双辊薄带连铸硅钢热轧常化组织与织构研究,TG335.11
  11. 麦芽糖色谱法分离提纯及结晶的研究,TS245.5
  12. 伊曲康唑纳米结晶干混悬剂的研制,TQ463.53
  13. 半芳香聚酰胺的可纺性能研究,TQ340.1
  14. 两种不同构型聚乳酸共混物的结晶性能研究,O631.3
  15. 轧制Mg-Zn-Ce-Zr(Mn)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TG339
  16. 重结晶碳化硅浆料的流变性研究,TQ174.1
  17. PVDF/PMMA/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耐候性研究,TB33
  18. 乳酸基共聚物/蛭石微晶复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TB332
  19. 磁场作用下双丝埋弧焊热源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TG445
  20. 多场耦合作用下静电纺丝机理的研究,TQ340.6
  21. 聚乙烯醇/碳纳米管纳米纤维毡的制备及其自组装研究,TB383.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 金属学与热处理 > 热处理 > 热处理工艺 > 淬火、表面淬火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