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登革病毒非编码3’亚基因组RNA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作 者: 刘然
导 师: 秦鄂德;秦成峰
学 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登革病毒 3’非编码区 亚基因组RNA 复制 翻译
分类号: Q939.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8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DV)是重要的虫媒黄病毒(Flavivirus),能引起人类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目前尚无有效的登革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登革病毒基因组为一条单股正链RNA分子,可作为信使RNA直接起始翻译,并通过其中仅有的一条长读码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编码病毒所有的十种特异蛋白。病毒基因组RNA(genomic RNA, gRNA)亦可作为模板指导子代gRNA的合成,该过程遵循"gRNA——gRNA互补负链——子代gRNA"的模式。由此可见,登革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和复制都围绕着一条gRNA分子进行。因而通常认为登革病毒并不产生亚基因组RNA分子(sub-genomic RNA, sgRNA)。登革病毒基因组的表达和复制受一系列基因组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和反式激活因子(trans-activator)的调控。登革病毒的顺式调控元件主要位于gRNA 5’和3’端上的非编码区(non-coding region),其中包含了多个高度保守的RNA二级结构。这些RNA结构元件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病毒复制的反式激活因子,从而对病毒gRNA的翻译和复制过程进行调控。根据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通常认为,5’NCR的功能与gRNA的翻译有关。而3’NCR负责调控gRNA的复制。通过前期的研究,我们发现3’NCR中还存在翻译增强元件(Translation enhancement element, TE)。囿于现有的登革病毒复制模型,还不能完满地解释上述矛盾,推测在病毒基因组的复制过程中还存在其它调控机制。从进化上看,单正链RNA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其采取的基因组复制调控策略存在密切的关系。值得注意是,一些单正链的RNA病毒虽然在基因组结构上与登革病毒近似,但在复制上还需要产生源于病毒基因组3’末端的亚基因组RNA分子(3’sub-genomic RNA,3’sgRNA)。利用这类3’sgRNA分子,病毒既可增强基因组3’末端基因的表达,或进一步对自身复制进行调控。但对登革病毒,目前尚无相关的研究。因此,倘若登革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确实存在类似的3’sgRNA分子,这无疑对阐明登革病毒复制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为研究登革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为此,本研究通过Northern杂交方法对登革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组织总RNA进行了鉴定。首先根据登革四个血清型病毒基因组3’NCR序列比对结果,选定基因组3’最末端的高度保守序列作为杂交探针的靶点,利用体外转录方法制备获得地高辛标记的探针RNA分子。初步的杂交结果证实登革病毒在复制过程中确能产生一类源于基因组3’末端的亚基因组RNA分子(3’sgRNA)。进一步的杂交结果表明,从登革四个血清型病毒所感染的BHK-21细胞与乳鼠脑组织中均可检出该类3’sgRNA分子,表明它的产生是登革病毒复制中的普遍现象。同时还观察到登革2型中的一株病毒(DV2-43)能同时产生三条3’sgRNA分子的株特异性现象。在病毒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上,随着病毒gRNA复制增多,3’sgRNA在宿主细胞中也不断累积。这一现象提示3’sgRNA的产生很可能与病毒复制有关。此外,在不同组织来源的宿主细胞中,病毒3’sgRNA的生成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提示了3’sgRNA的产生还与宿主因素存在某种关联。上述结果为阐明登革病毒3’sgRNA的产生机制和潜在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在此基础上,为明确登革病毒3’sgRNA产生的缘由,本研究利用5’RACE法获得了登革病毒3’sgRNA的序列信息。比对结果显示登革病毒3’sgRNA的5’端起始于病毒基因组3’NCR的内部,这表明3’sgRNA实质上是游离形式的3’NCR分子。3’sgRNA的5’起始序列高度保守,且能形成一个稳定的RNA茎环结构SL,提示该段序列可能具有启动子样功能。RNA结构预测还表明,保守序列与SL结构的茎部序列恰好吻合,说明3’sgRNA的产生与SL结构的形成有关。在细胞5’核酸外切酶XRN-1的作用下,SL结构的存在可使病毒gRNA及其模拟物VIRG分子经部分降解产生与3’sgRNA类似的RNA片段。另一方面,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XRN-1可被BHK-21等真核细胞表达。上述结果初步表明XRN-1参与了登革病毒3’sgRNA在细胞内的生成。我们认为3’sgRNA的产生是RNA结构与宿主核酸酶类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为从分子机制上干扰3’sgRNA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靶点,并为揭示该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探明3’sgRNA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将3’sgRNA转染细胞的方法,对3’sgRNA在病毒基因组翻译和复制中的作用进行的鉴定。我们首先利用病毒小基因组VIRG对登革病毒gRNA的翻译起始过程进行了模拟,从中观察到3’sgRNA的转染能下调VIRG报告基因的表达量。而对病毒基因组RNA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预先转染3μg的3’sgRNA转录体,可使105个细胞中的病毒基因组RNA拷贝数上升一个数量级,并且3’sgRNA转染量与其对复制的增强作用间存在依赖性关系。登革病毒在3’sgRNA转染的细胞上能形成更多的病毒蚀斑,说明3’sgRNA不仅对gRNA翻译和复制起调节作用,它的存在也有利于病毒的增殖。为明确3’sgRNA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对3’sgRNA包含的基因组环化序列进行了突变,以求破坏3’sgRNA与病毒基因组5’端的互补结合。结果表明,突变可削弱3’sgRNA对病毒复制的增强作用,这说明3’sgRNA的调节作用依赖环化序列介导的RNA-RNA相互作用。由此我们认为登革病毒3’sgRNA是一种通过反式作用对病毒复制进行调节的非编码RNA分子。本研究首次发现登革病毒在复制中能产生一类非编码的3’sgRNA分子,并表明3’sgRNA的产生与其5’端的保守的茎环结构有密切关系,同时初步揭示3’sgRNA的产生还需要一种宿主的核酸酶类参与。在此基础上,证明了3’sgRNA分子具有调节病毒gRNA翻译和复制的功能,即说明登革病毒基因组3’NCR还可通过反式作用调控病毒的复制。上述发现为深入阐明登革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全文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6-7
中文摘要  7-10
Abstract  10-13
前言  13-15
第一部分 登革病毒非编码3’亚基因组RNA的鉴定  15-27
  1. 材料和方法  15-18
  2. 结果  18-25
  3. 讨论  25-27
第二部分 登革病毒非编码3’亚基因组RNA产生机制的分析  27-40
  1. 材料和方法  27-31
  2. 结果  31-37
  3. 讨论  37-40
第三部分 登革病毒非编码3’亚基因组RNA的功能研究  40-56
  1. 材料和方法  40-45
  2. 结果  45-53
  3. 讨论  53-56
总结  56-57
参考文献  57-62
附录一 登革1型病毒广州06株基因组全长感染性克隆的构建与鉴定  62-72
  参考文献  70-72
附录二 登革病毒单轮感染颗粒的制备与鉴定(摘要)  72-76
综述 虫媒黄病毒基因组RNA元件在病毒复制中的调控功能  76-83
  参考文献  80-83
论文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mall sub-genomic RNAs indengue 1-4 virus-infected cell cultures and tissues  83-88
个人简历  88-89
致谢  89

相似论文

  1. 统计机器翻译中结构转换技术的研究,TP391.2
  2. 面向统计机器翻译的解码算法的研究,TP391.2
  3. 从《道德经》英译看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典籍英译的解释力,H315.9
  4. 鸡Δ~6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启动子区域多态性及基因时空表达的研究,S831
  5. 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对高职应用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H319
  6. 猪细小病毒河南流行株的分离、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7. 我国11株H5N2亚型AIV的基因特征及对禽的致病性研究,S852.65
  8. 英汉翻译中逻辑问题的研究,B812
  9. 华蘅芳的科技观研究,N09
  10. 基于互文性视角的广告翻译研究,H059
  11. 藏汉思维方式与翻译研究,H214
  12. 西北民族大学蒙汉翻译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综述(1997-2009),H212
  13. 核糖体大亚基蛋白L11的环状区loop62在调控蛋白质翻译中的作用,Q75
  14. 蛋白质泛素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Q51
  15. 商务应用文的汉藏翻译研究,H214
  16.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商务合同翻译研究,H059
  17. 汉英成语不能直译现象对比研究,H315.9
  18. 汉英同义名词比较与翻译技巧,H315.9
  19. 交际教学法在高职院校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H319
  20. 接受美学视角下苏州古典园林介绍英译之研究,H315.9
  21. 目的论视角下河南自然景观景介的英译,H315.9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分类学(系统微生物学) > 病毒(滤过性病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