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宋初理学教育家的道德追求和价值关怀

作 者: 尚科
导 师: 赵国权
学 校: 河南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理学教育家 周敦颐 张载 道德追求 价值关怀
分类号: B2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19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的代表,自古就很重视对道德的探求。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无不重视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评价,致力于造就高尚的道德人格。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就已经提出“敬德保民”的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准则,他提出“仁者爱人”的人本思想。孟子提倡行“仁政”,主张大丈夫要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浩然正气。《大学》开题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中庸》提倡“尊德性”。传统儒家学者的道德思想对后世学者特别是宋代理学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宋代是儒学的哲学化以及道德性命之学重新抬头并且愈演愈烈的时期。周敦颐张载都是当之无愧的理学奠基者,二人共同被后世理学家尊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不是溢美之词,理学发展至此二人真正确立了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周敦颐率先提出“孔颜之乐,所乐何事?”的命题。他自己认为孔颜之乐是一种超越了人生利害而达到的高度精神享受,是一种超乎富贵名利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周敦颐对颜回的一再称赞,表明了他自己对这种不慕荣华富贵、淡泊名利、安贫乐道德精神的向往。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立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深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哺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中华民族进步的脊梁。周敦颐和张载的道德思想,本文总结为:学为圣人,“诚”而无欲的圣人境界;不慕富贵,寻孔颜乐处,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出淤泥而不染,洒脱磊落的人格品质;惩忿窒欲、改过迁善的自修自省之道;热爱学生,无私无隐的师德品质。在价值关怀方面,他们追求天人合一,吾民同胞、物吾与也;具有深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溢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进退皆忧,先忧后乐;救世济民,关心民生,以民为本。本文把二人并列进行综合研究,是因为周敦颐和张载同为理学的奠基者和代表人物,他们的道德思想对后世学者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剖析他们道德思想体系中所蕴涵的理想道德品格和价值关怀,对探求中华民族整个群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怀揣强烈的救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的精神渊源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9
序言  9-20
  (一) 选题缘由  9-11
  (二) 选题意义  11-12
    1. 理论层面  11-12
    2. 实践层面  12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4
    1. 研究思路  12-13
    2. 研究方法  13-14
  (四)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15
  (五) 文献综述  15-20
    1. 目前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  15-17
    2. 核心概念厘定  17-20
一、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20-26
  (一)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2
    1. 理学形成的经济背景  20
    2. 理学产生的政治环境  20-21
    3. 理学形成的文化氛围  21-22
  (二) 理学形成的理论渊源  22-26
    1. 唐代韩愈、李翱首开道学端倪  22-23
    2. 宋初理学三先生的道学思想  23-26
二、周敦颐张载道德追求  26-42
  (一) 周敦颐、张载道德学说的基石:宇宙本体论和人性论  26-30
    1. 宇宙本体论  26-28
    2. 人性善恶的探讨  28-30
  (二) 周敦颐、张载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追求  30-42
    1. 学为圣人——“诚”而无欲、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  30-32
    2. 不慕富贵,寻孔颜乐处——洒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32-34
    3. 出淤泥而不染——洒脱磊落的人格品质  34-36
    4. 惩忿窒欲——改过迁善的自修自省之道  36-39
    5. 热爱学生——无私无隐的师德品质  39-42
三、周敦颐和张载的价值关怀  42-51
  (一) 天人合一:吾民同胞,物吾与也  42-44
  (二) 横渠四句:深沉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4-46
  (三) 忧患意识:进退皆忧, 先忧后乐  46-48
  (四) 救世济民:关心民生,以民为本  48-51
四、薪火相继——周敦颐、张载道德价值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51-57
  (一) 周敦颐、张载学术地位的升格  51-52
  (二) 周敦颐、张载对二程的影响  52-54
  (三) 周敦颐、张载对王夫之的影响  54-57
五、周敦颐、张载道德追求对中华民族精神和当今社会的影响  57-63
  (一) 周敦颐、张载道德追求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57-58
  (二) 周敦颐、张载道德追求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58-63
    1. 有利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民本观  58-59
    2. 有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59-60
    3. 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0-63
六、参考文献  63-67
  中文类  63-67
后记  67

相似论文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伦理研究,B82-05
  2. 张载道德修养思想新探,B82-09
  3. 广告与中国传统伦理研究,F713.8
  4. 周敦颐“太极”哲学思想探析,B244.2
  5. 张载《中庸》学研究,B244.4
  6. 张载《论语》学研究,B244.4
  7. 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B244.4
  8. 周敦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B82-09
  9. 周敦颐“诚”论发微,B82
  10. 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现代诠释,B261
  11. 张载《孟子》学研究,B244.4
  12. 周敦颐哲学思想研究,B244.2
  13. 以德为福——周敦颐的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B244.2
  14. 论观照学生幸福的教育,G41
  15. 张载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B82-057
  16. 唐君毅对张载思想的现代诠释,B261
  17. 张载与王夫之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B244.4
  18. 易学视野中的“横渠四句教”,B244.4
  19. “为天地立心”正义,B244.4
  20. 张载“太虚”涵义探析,B244.4
  21. 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B244.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宋、元哲学(960~1368年) > 周敦颐(濂溪,1017~1073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