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张载《论语》学研究

作 者: 邱忠堂
导 师: 林乐昌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哲学
关键词: 张载 《论语》学 性与天道 学至圣人
分类号: B24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54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北宋儒学复兴是在经学义理化的大趋势中完成的,在这一趋势中,儒家学者在经典转型的背景下对先秦儒家经典作出了创造性的“旧瓶装新酒”式的诠释。《论语》作为儒学标志性典籍,受到许多哲学家的普遍关注,生活于宋仁宗、宋神宗时期的张载也不例外,他创造性地对《论语》作了适时的诠释。“天”、“性”、“学”是张载哲学思想与《论语》关系密切的三个重要范畴。我们以这三个重要范畴为纲,通过与《论语》及其他《论语》注疏著作的比对,可以揭示张载《论语》学的哲学内涵及特点,并进而表明张载哲学思想与《论语》之间的关系。张载强调的儒家之天,是张载眼中儒家哲学的本体。天在先秦儒家著作如《论语》中已经具有本体论层面的涵义,只是没有北宋儒学那么明确。张载本体化地诠释先秦儒家之天,创造性地赋予太虚以天的地位和特征,与《论语》之天在儒学精神上相遥契。张载的本体之天,是在儒学立场上对《论语》之天的继承和发展,正是在此基础上张载从多个层面展开了对《论语》的解读。《论语》是张载人性论的思想资源之一。相较于张载之前的《论语》注疏,张载对《论语》“性相近也”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两章的解读,是张载《论语》学人性论的主要内涵,并具有鲜明特点。张载的解读涉及性、气、学、天道、圣人等多个概念,集中表现在“气者在性学之间”和“圣人语动皆示人以道”两个方面,凸显了张载《论语》学的“性与天道”旨趣与张载哲学的“天人合一”理论品质的一贯性。《论语》中诸弟子开了尊孔子为圣人的先河。张载对《论语》中的“圣人”做了多方面的诠释,张载直接将孔子视为圣人,在致学修养意义上开示学者要以儒家圣人为终极旨趣。张载认为圣人是可以学而至的,而达至圣人的理论根据和具体途径多与《论语》中的思想有关,尤其是知、礼和仁。知及礼守和成仁至圣集中表现了张载《论语》学的修养论意涵。统观张载对《论语》之天所作的本体化继承和发展,以及对《论语》“性相近也”、“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绝四”等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张载《论语》学所具有的“心解”诠释特点。张载《论语》学对天、性、圣人等的诠释具有儒家本色,这种本色正是张载之学的本质特色,即“以孔孟为法”。张载《论语》学对《论语》诸多篇章的解读及其特点,真正开启了两宋《论语》学,对以后许多《论语》研究者都产生了影响。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绪论  8-16
  第一节 研究缘起  8-12
    一、北宋儒学经典诠释的义理化  8-10
    二、《论语》的特点及义理化解读  10-11
    三、张载之学与《论语》的关系  11-12
  第二节 文献基础与研究方法  12-16
    一、文献基础辑录  12-13
    二、研究成果回顾  13-14
    三、研究方法略说  14-16
第二章 "由太虚,有天之名":张载《论语》学的本体论基础  16-29
  第一节 《论语》之"天"  16-21
    一、"天何言哉"之天  17-18
    二、"天人合一"视野下《论语》之天的内涵  18-21
  第二节 张载之"天"和"太虚"  21-29
    一、"太虚"和本体之天  21-25
    二、本体之天的多层涵义  25-29
第三章 "性与天道合一":张载《论语》学的人性论解读  29-49
  第一节 《论语》之"性"  29-37
    一、《论语》之性的两个特点  30-31
    二、孟子对《论语》之性的发展  31-32
    三、汉唐《论语》注疏对《论语》之性的解读  32-37
  第二节 张载对《论语》之"性"的解读  37-49
    一、"气者在性学之间"  38-42
      (一) 生成论意义上的气  39-40
      (二) 本体论意义上的性  40-41
      (三) "气者在性学之间"  41-42
    二、"圣人语动皆示人以道"  42-49
      (一) "不以苟知为得"  43-44
      (二) "圣人语动皆示人以道"  44-45
      (三) "必以了悟为闻"  45-47
      (四) "性与天道"和"天人合一  47-49
第四章 "圣人可以学而至":张载《论语》学的修养论意涵  49-65
  第一节 圣人:修养的终极目标  49-58
    一、《论语》中的圣人观念  49-51
    二、张载的圣人观  51-58
      (一) 圣人人格  51-53
      (二) 圣人德性  53-58
  第二节 致学:修养的具体途径  58-65
    一、致学可以成圣  58-60
    二、如何致学成圣  60-65
      (一) 知及礼守  60-62
      (二) 成仁至圣  62-65
第五章 余论  65-68
  一、"心解"  65-66
  二、"以孔孟为法"  66-68
参考文献  68-71
附录  71-88
致谢  88-89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9-90

相似论文

  1. 张载道德修养思想新探,B82-09
  2. 新时期国人经典观念的转变与释读方法的多元化,K09
  3. 张载《中庸》学研究,B244.4
  4. 张载道德境界观研究,B244.4
  5. 张载哲学本体论的现代诠释,B261
  6. 张载《孟子》学研究,B244.4
  7. 张载的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B82-057
  8. 唐君毅对张载思想的现代诠释,B261
  9. 张载与王夫之人性论思想比较研究,B244.4
  10. 易学视野中的“横渠四句教”,B244.4
  11. “为天地立心”正义,B244.4
  12. 张载“太虚”涵义探析,B244.4
  13. 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B244.4
  14. 张载哲学工夫论探赜,B244.4
  15. 张载“道”论研究,B244.4
  16. 张载、张协、张亢集校注,G256.3
  17. 张载“以礼为教”思想探析,B244.4
  18. 自我的转化与审美主体的生成,B83
  19. 天道性命相贯通,B244.4
  20. 张载人性论思想研究,B244.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中国哲学 > 宋、元哲学(960~1368年) > 张载(横渠,1020~1077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