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溶磷高效菌株筛选鉴定及其溶磷作用研究

作 者: 杨慧
导 师: 范丙全
学 校: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溶磷菌 鉴定 溶磷能力 有效磷 土壤
分类号: S15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31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江苏、湖南、重庆、云南等地土壤样品筛选溶磷菌,对溶磷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鉴定,并对其溶解难溶磷能力、磷矿石施用效果、促进作物生K和磷素吸收的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溶磷微生物肥料的开发应用提供优良菌株,提高磷矿粉的利用率、减少有效磷的固定化,为改善土壤磷素营养提供有效的生物学途径。取得以下主要结果:经筛选得到7株溶磷效果较好的细菌,结合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菌株P31、P47、P21、P40、P41分别属于成团肠杆菌(Enterobacter agglomerans),成团泛菌(Pantoea agglomerans),草生欧文氏菌菠萝变种(Erwinia herbicola vanananas),费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dii),猪霍乱沙门氏菌萨拉姆亚种(Salmonella choleraesuis subsp.salamae),菌株P32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用液体摇瓶法研究7株溶磷菌对不同难溶磷源的溶解能力,菌株P31、P47对13种难溶磷源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溶解效果,而其它5株溶磷菌仅能溶解几种磷矿石。菌株P31对肥东、连云港、晋宁等地磷矿石的溶解能力最强;菌株P36能较好的溶解开阳、浏阳磷矿石。所有7株溶磷菌中,有6株溶解磷酸三钙和羟基磷灰石的效果5较好,仅一株P41对羟基磷灰石的溶解效果较差,但能强烈的溶解磷酸锌。7株溶磷菌显示较强的溶磷能力,对难溶磷源存在溶磷特异性,菌株P31、P47具有较广的“溶磷谱”,。在液体摇瓶条件下溶磷菌P21、P31的溶磷能力受碳源、氮源、培养时间的影响。以昆阳磷矿石为磷源,溶磷菌P21、P31溶磷最佳氮源分别为尿素、硫酸铵,最佳碳源为葡萄糖,而果糖不适宜作为菌株P21、P31的溶磷的碳源;菌株P21、P31从磷酸三钙中释放出有效磷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菌株P21、P31、P47在灭菌土和非灭菌土中均能够转化土壤难溶磷。非灭菌土接种处理转化土壤难溶磷的效果好于灭菌土接种处理。当土壤中施入开阳和锦屏磷矿石时,溶磷菌P21、P31和P47可以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而施用晋宁磷矿粉时,溶磷菌转化难溶磷的效果不理想,说明在土壤条件下溶磷菌对难溶磷的转化存在选择性,接种溶磷菌对玉米植株的生长和磷素的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2
  1.1 磷素营养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12
  1.2 土壤中磷的形态  12-14
    1.2.1 土壤有机磷  12-13
    1.2.2 土壤无机磷  13
    1.2.3 磷在土壤中的转化(吸附、固定)  13
    1.2.4 微生物对磷的转化  13-14
  1.3 磷矿概述及磷矿粉的肥效  14-15
  1.4 溶磷微生物  15-17
    1.4.1 细菌的溶磷作用  15-16
    1.4.2 真菌的溶磷作用  16-17
  1.5 溶磷微生物研究和应用  17-18
  1.6 溶磷微生物的溶磷机理  18-20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20
    1.7.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
    1.7.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0
  1.8 技术路线  20-22
第二章 溶磷菌的分离与筛选  22-31
  2.1 材料与方法  22-24
    2.1.1 土壤来源  22
    2.1.2 培养基  22-23
    2.1.3 供试难溶磷酸盐  23
    2.1.4 微生物结构分析与溶磷菌的分离  23
    2.1.5 菌液的制备  23
    2.1.6 溶磷菌的初筛  23
    2.1.7 溶磷菌的复筛  23
    2.1.8 溶磷菌对难溶磷酸盐溶解效果测定  23
    2.1.9 测定方法与数据处理  23-24
  2.2 结果与讨论  24-30
    2.2.1 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结构分析  24
    2.2.2 溶磷菌的初筛  24-26
    2.2.3 溶磷菌的复筛  26-29
    2.2.4 溶磷菌对难溶磷酸盐溶解效果  29-30
  2.3 小结  30-31
第三章 高效溶磷菌株鉴定  31-40
  3.1 材料与方法  31-33
    3.1.1 供试菌株的形态观察与革兰氏染色  31
    3.1.2 生理生化实验测定项目及鉴定方法  31-33
    3.1.3 16S rDNA序列分析  33
  3.2 结果与讨论  33-39
    3.2.1 菌落形态观察  33-34
    3.2.2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34-36
    3.2.3 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  36-38
    3.2.4 溶磷菌株鉴定结果  38-39
  3.3 讨论  39-40
第四章 溶磷菌对难溶磷源溶解效果研究  40-50
  4.1 材料与方法  40-41
    4.1.1 培养基  40
    4.1.2 供试磷源  40-41
    4.1.3 供试菌株及菌液制备  41
    4.1.4 溶磷菌对难溶磷酸盐溶解效果测定  41
    4.1.5 溶磷菌对磷矿石溶解效果测定  41
    4.1.6 测定项目及分析方法  41
  4.2 结果与分析  41-48
    4.2.1 溶磷菌对难溶磷酸盐溶解效果  41-43
    4.2.2 溶磷菌对磷矿石溶磷效果  43-48
  4.3 讨论  48
  4.4 小结  48-50
第五章 高效溶磷菌室内溶磷条件研究  50-56
  5.1 材料与方法  50-51
    5.1.1 培养基与供试菌株  50
    5.1.2 供试氮源、碳源、磷源  50
    5.1.3 菌液制备  50
    5.1.4 不同氮源对溶磷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50
    5.1.5 不同碳源对溶磷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50-51
    5.1.6 不同培养时间对溶磷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51
    5.1.7 测定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  51
  5.2 结果与分析  51-55
    5.2.1 不同氮源对溶磷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51
    5.2.2 不同碳源对溶磷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51-52
    5.2.3 不同培养时间对溶磷菌株溶磷能力的影响  52-55
  5.3 讨论  55
  5.4 小结  55-56
第六章 三株溶磷菌土壤溶磷效果研究  56-65
  6.1 材料与方法  56-57
    6.1.1 供试菌株与培养基  56
    6.1.2 供试土壤与磷矿石  56
    6.1.3 供试种子与实验用盆  56
    6.1.4 溶磷菌剂制备  56-57
    6.1.5 高效溶磷菌对土壤难溶磷的溶解效果  57
    6.1.6 不同磷矿粉和高效溶磷菌对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全磷的影响  57
    6.1.7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57
  6.2 结果与分析  57-64
    6.2.1 高效溶磷菌对土壤难溶磷的溶解效果  57-58
    6.2.2 施加磷矿粉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的变化  58
    6.2.3 施加磷矿粉条件下接种溶磷菌P21、P31、P47对玉米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58-60
    6.2.4 施加4种磷矿粉条件下接种溶磷菌对玉米植株与根的干重和鲜重的影响  60-64
  6.3 小结  64-65
第七章 全文结论  65-67
  7.1 结论  65-66
  7.2 研究展望  66-67
参考文献  67-76
附录  76-78
致谢  78-79
作者简历  79
已发表的文章  79

相似论文

  1.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土壤学,S157.1
  2. STOP1转录因子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S336
  3. 外来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对入侵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S451
  4. 基于RS与GIS的漓江上游土壤侵蚀研究,S157
  5. 抑制植物病原菌的植物提取物筛选,S482.2
  6. 玉米凝集素性质及其在PGPR筛选中的应用,S513
  7. 藏药三果汤散抗氧化有效成分研究,R29
  8. 根系分泌物及其组分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X53
  9. 增强自然复氧—有效容积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的研究,X703
  10.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11. 基于GIS的植烟土壤养分分区及推荐施肥研究,S158
  12.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13. 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类型和界线确定研究,S155
  14. 南京地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发生调查及其线粒体基因组研究,S433
  15.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16. rd29A驱动RdreBlBI基因转化‘红颊’草莓的研究,S668.4
  17.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18. 外源氮输入对中亚热带山地土壤可溶性氮及CH4氧化的影响,S714
  19.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20.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下南方典型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微生物学机制初探,S158
  21.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微生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