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作 者: 匡崇婷
导 师: 胡锋;李忠佩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土壤学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土壤有机碳矿化 微生物生物量 δ13C 重金属
分类号: S15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生物质炭孔隙结构发达,比表面积巨大,带负电荷多,高度芳香化,具有很强的吸附特性和高度的稳定性。基于以上特性,添加生物质炭对土壤性质和功能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成为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通过采集江西鹰潭红壤水稻土的样品,布置室内培育试验,研究添加小麦秸秆源的生物质炭对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用δ12C方法研究玉米秸秆源的生物质炭对土壤中原有有机碳分解的影响;在铜锌污染的土壤中添加不同温度烧制的生物质炭,研究生物质炭对铜锌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红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第2天达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培养7天后下降缓慢并趋于平稳;添加生物质炭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培养结束时,不加生物质炭的对照处理中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分别比添加0.5%和1.0%生物质炭的处理高10.0%和10.8%。此外,生物质炭的加入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添加0.5%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11.5-250.6%和11.6-97.6%,添加1.0%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比对照高58.9-243.6%和55.9-110.4%。相同处理中,干旱条件下(40%田间持水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要高于湿润条件(70%田间持水量)。同时,添加0.5%和1.0%的生物质炭使土壤代谢熵分别降低2.4%和26.8%,微生物商减少了43.7%和31.7%。在红壤水稻土中加入生物质炭以后,提高了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δ13C值,并且加入量越多,这种变化越明显。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含量不断下降,而土壤的δ13C值却是不断升高的。生物质炭的加入对土壤中原有有机碳的分解速率有影响,这种影响在培养期间是不断变化的。添加300℃烧制的生物质炭的处理在培养前期(30d和90d)减缓了原有有机碳的分解,减缓作用的大小与施入量有关;在后期(180d)却又促进了有机碳的分解。400℃烧制的生物质炭在培养前期(30d)对土壤中原有有机碳的分解没有影响,在90 d时减缓了原有有机碳的分解,后期(180d)却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500℃烧制的生物质炭在培养前期(30d和90d)对土壤中原有有机碳的分解没有影响,后期(180d)却促进了土壤有机碳的分解。生物质炭的加入对铜锌污染的红壤水稻土有一定的改良效果。加入生物质炭后能显著降低土壤中有效态铜锌的含量,并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下降的幅度变大。不同温度烧制的生物质炭对铜污染土壤的改良效果存在差异。

全文目录


摘要  6-8ABSTRACT  8-10第一章 文献综述  10-22  1. 秸秆利用现状  10-11    1.1 秸秆利用的意义  10    1.2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10-11  2. 生物质炭的研究进展  11-17    2.1 生物质炭的概念  11-12    2.2 生物质炭的降解  12-14    2.3 生物质炭在农业生产上的作用  14-17  3. 土壤有机碳  17-20    3.1 土壤有机碳的概念  17    3.2 土壤有机质(碳)分解的影响因素  17-19    3.3 黑碳对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19-20  4 问题的提出及本文的研究重点  20-22第二章 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CO_2释放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22-30  1 材料与方法  22-24    1.1 供试土壤  22-23    1.2 生物质炭的制备  23    1.3 培育试验  23    1.4 测定项目和分析方法  23-24  2 结果与分析  24-28    2.1 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下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24    2.2 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下红壤CO_2释放的动态变化  24-25    2.3 不同生物质炭添加量下红壤水稻土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25-27    2.4 添加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代谢熵和微生物商的影响  27-28  3 讨论  28-29  4 小结  29-30第三章 用△~(13)C方法研究添加生物质炭下对红壤水稻土总有机碳分解的影响  30-42  1 材料与方法  31-32    1.1 采样区概况及样品采集  31    1.2 生物质炭的制备  31    1.3 培养方法  31-32    1.4 分析方法  32    1.5 计算方法  32  2. 结果与分析  32-39    2.1 培养30d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变化  32-35    2.2 培养90d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变化  35-37    2.3 培养180d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δ~(13)C值的变化  37-39  3. 讨论  39-41  4. 小结  41-42第四章 生物质炭对铜锌污染土壤的改良作用  42-54  1. 材料与方法  42-43    1.1 供试土壤  42-43    1.2 生物质炭的制备  43    1.3 试验方法  43    1.4 分析方法  43  2. 结果与分析  43-52    2.1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中水溶态、有效态铜含量的影响  43-48    2.2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水溶态、有效态锌含量的影响  48-52  3. 讨论  52-53  4. 结论  53-54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54-56  1. 全文结论  54  2. 创新点  54-55  3. 不足之处  55  4. 研究展望  55-56参考文献  56-66作者简介  66-68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江蓠残渣高活性膳食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S254.9
  2. 复合污染下大薸和凤眼莲对重金属的吸收和富集特征,X173
  3. 壳聚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TS254.9
  4. 污染源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试验,X820.4
  5. 房县烤烟产地环境和烟叶综合质量评价,S572
  6. 肉牛养殖过程中重金属类危害性因素分析,S823
  7. 纺织品中重金属监控及预警研究,TS107
  8. 改良剂对铜镉复合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研究,X53
  9. 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吸附与释放规律研究,X524
  10. 滩涂土壤养分与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变异及评价研究,S158
  11.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12. 大兴安岭新林地区樟子松树轮δ13C的气候意义,S791.253
  13. 聚乙烯基强碱性阴离子交换纤维的制备及应用,TQ342.84
  14. 抗重金属汞、铜、锌单抗可变区序列的克隆鉴定、真核表达及三维模拟,X171.5
  15. GNS/MnO2吸附剂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实验研究,X703
  16. 不同类型农药园区周边农田土壤—作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X833
  17. 铜在黑土—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及其钝化机理研究,X53
  18. 金属硫蛋白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对重金属响应的研究,Q78
  19. 盐城地区土壤及大米重金属污染情况调查研究,X53
  20. 改性活性炭吸附染料及稻壳基活性炭吸附重金属研究,X70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 土壤成分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