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汉英语码转换的认知机制:动机与限制

作 者: 廖雪汝
导 师: 陈治安
学 校: 西南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汉英语码转换 图形/背景理论 动机 原型理论 形态句法限制
分类号: H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5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语码转换这一语言现象是语言变异和社会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自上世纪70年代进入社会语言学研究视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被拓展到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会话分析等多个领域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我国,不少学者也对其进行了分析,如王得杏、何自然、黄国文、祝蜿瑾、于国栋等等,对后续的研究都有相当大的启示。尽管学者们承认语码转换存在诸多的心理及认知因素,但系统地对语码转换进行认知研究却基本无人问津。因此,本文有两个目标:(1)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和突出观阐释汉英语码转换动机;(2)在原型理论框架内描述汉英语码转换的形态句法限制特征。在讨论这些中心问题以前,本文主要讨论了语码转换与借词,语码转换与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diglossia)概念的区别。因此本文将语码转换定义为:说话者在同一句话里使用了来自于两个或多个不同语码系统的语码单位的一种语言行为现象。接着提出了语码转换研究在中国的三个阶段:(1)引进理论及评介阶段;(2)拓展理论及深化阶段;(3)创新理论及成熟阶段。在对语码转换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时,我们发现已有的语码转换模式如Myers-Scotton的句内语码转换模式“MLF”和标记模式“MM”明显蕴涵着认知因素,为从认知机制的角度研究汉英语码转换的动机和形态句法限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背景。图形/背景论(Figure/Ground Theory)是以突显(Prominence)原则为基础的一种理论。“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汉英语码转换主要以两种模式出现:(1)主体语汉语+嵌入语英语,(2)主体语英语+嵌入语汉语。它们分别体现了由于突显对象不同而导致图形与背景的角色转换关系,与Myers-Scotton的句内语码转换模式“MLF”和标记模式“MM”提出的语码转换的动机不谋而合。而在具体的汉英语码转换语境中,则形成两种模式:(1)主体语汉语(背景)+嵌入语英语(图形),(2)主体语英语(背景)+嵌入语汉语(图形)。原型理论的核心意义表现为三点:(1)原型可以指一个范畴中的核心成员或该范畴中的一群核心成员;(2)原型可以是范畴原型的特征组合;(3)原型对应于范畴中核心概念的图示表征。因此,本文应用原型理论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汉英语码转换的限制:(1)嵌入语英语词汇及语言岛在书面语和口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分布;(2)嵌入语英语词汇及语言岛的形态句法的原型特征。结果发现,汉英语码转换在分布及形态句法上特现出原型性,既印证了Myers-Scotton关于语码转换中主体语和嵌入语的假设,也符合原型理论的特征。以下是主要发现:(1)汉英语码转换主要通过插入的方式,以句内语码转换为主;(2)汉英语码转换整体上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不是杂乱无章的随意混杂语码;(3)主体语汉语在转换中始终起主导和决定作用;(4)嵌入语英语词汇的形态句法特征由主体语汉语决定;(5)名词及名词词组在嵌入语英语词汇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动词及动词词组,形容词及形容词组;(6)几乎所有的嵌入语语言岛都是强制性语言岛,并担任重要的句法功能。最后要提及的是承认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在语料收集方面。涉及书面语码转换的语料主要来源于《围城》及6种报纸,口语语码转换的语料主要来源于作者所在的大学生群体在日常生活及网络中的会话记录,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数据统计的信度和效度上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认为:(1)要全面有效地研究汉英语码转换,建立语料库迫在眉睫;(2)我们仅应用认知理论对汉英语码转换的动机及限制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汉英语码转换的认知研究以后会越来越深入,走向成熟。(3)语码转换现象应加大跨学科研究的力度,尤其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方面值得重视。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4-5
Abstract  5-8
内容摘要  8-12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2-15
  1.1 The Background of the Present Study  12-13
  1.2 The Rationale for the Study  13
  1.3 Organization of the Study  13-15
Chapter Two Prior Researches on Codeswitching  15-32
  2.1 Definitions and Types of Codeswitching  15-18
  2.2 Codeswitching, Borrowing and Diglossia  18-19
  2.3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Codeswitching  19-24
    2.3.1 The Formal Approach  20-21
    2.3.2 The Functional Approach  21-24
  2.4 Prior Studies on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24-29
    2.4.1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Prevalence  24-25
    2.4.2 Studies on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25-29
  2.5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29-30
  2.6 Data and Methodology  30-32
Chapter Three Cognitive View on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32-35
  3.1 General Remark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33
  3.2 Cognitive Factors in Codeswitching Theories  33-34
  3.3 Feasibility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from Cognitive View  34-35
Chapter Four Motivation for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35-44
  4.1 Constructing Motivation for Codeswitching  35-37
  4.2 The Tenets of Figure/Ground Theory  37-39
  4.3 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and Figure/Ground Theory  39-42
  4.4 Prominence View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42-44
Chapter Five Prototypes of Constraints on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44-63
  5.1 Syntactic Constraints on Codeswitching  44-45
  5.2 Prototype Theory and Codeswitching  45-48
  5.3 Proto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Different Genres  48-56
    5.3.1 Proto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Written Forms  49-53
      5.3.1.1 Proto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Literature Works  49-51
      5.3.1.2 Proto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Newspapers  51-53
    5.3.2 Proto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Spoken Forms  53-56
      5.3.2.1 Proto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Daily Conversations  53-55
      5.3.2.2 Prototypes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in Net-speak  55-56
  5.4 Prototypes of Morphosyntactic Constraints on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56-62
    5.4.1 Nouns and Noun Phrases  57-59
    5.4.2 Adjectives and Adjective Phrases  59-60
    5.4.3 Verbs and Verb Phrases  60-61
    5.4.4 Embedded Language Islands  61-62
  5.5 Prototipicality of Chinese/English Codeswitching  62-63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3-66
  6.1 Findings of the study  63
  6.2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63-64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  64-66
References  66-71

相似论文

  1. 高光谱图像空—谱协同超分辨处理研究,TN911.73
  2. 高效精确字符串匹配算法的研究与实现,TP391.41
  3. 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G633.41
  4. 高校成人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支持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G724
  5. 陕西省女子足球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43
  6. 基于电子海图的海上溢油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X55
  7. 济南市高职院校男生大众健美操学习动机的研究,G831.3
  8. 中断范式下的前瞻记忆研究,B842.3
  9. 大学生加工不同类型性图片的性别差异,B849
  10. 学习动机类型对足球基础教学质量影响的实验研究,G843-4
  11. 对90后中学生学习动机的一项实证研究,G632
  12. 员工成就动机与职业承诺、工作投入关系研究,C93-05
  13. 中日两国大学生主题类虚拟社区参与动机的比较研究,G206
  14. 大学学科建设中的政府介入模式与助动机制研究,G642.0
  15. 中学化学虚拟实验操作诊断方法研究,TP311.52
  16. 上市公司现金持有动机对投资行为影响分析,F832.51;F224
  17. 职业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效相关性研究,H319
  18. 保险公估服务质量满意度问题研究,F842
  19. 论寻衅滋事罪的废止,D924.3
  20. 几种秘密共享方案的研究,TN918.1
  21. 移动AdHoc网网的入侵检检:基于时时有限状状自动机方法,TN929.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