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
作 者: 马薛娟
导 师: 李强
学 校: 天津理工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聋人 大学新生 学校适应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学校适应是指学生通过积极的身心调整,在与学校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聋人大学新生是兼有残疾人和大学新生双重特征的一个特殊群体。顺利渡过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期,成功适应大学生活不仅对促进聋人大学生其个性全面发展和潜能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因此,聋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研究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课题。本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和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共149名聋人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以天津理工大学154名健听大学新生为研究对照组,采用《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量表》和自编访谈提纲为研究工具,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调查分析了聋人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与健听新生的学校适应各个维度的差异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学校教育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聋人大学新生与正常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在整体上不存在显著个体差异,而在学校适应的生活环境、学习适应两个具体维度存在差异。第二,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学习适应,在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关系、不同住校时间、不同家庭所在等不同变量上,都与正常大学新生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学习适应问题是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主要方面。第三,教师可以改善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能力;绝大部分聋人大学新生没能有效地获得教师的支持和帮助。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一章 导论 9-16 1.1 文献综述 9-13 1.2 问题的提出 13-15 1.3 研究假设 15-16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6-23 2.1 理论基础 16-21 2.1.1 适应理论 16-19 2.1.2 驱力理论 19 2.1.3 计划行为理论 19-20 2.1.4 自我效能理论 20-21 2.2 研究方法 21-23 2.2.1 被试 21 2.2.2 研究工具 21-22 2.2.3 施测程序 22 2.2.4 数据分析 22-23 第三章 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结果 23-34 3.1 调查问卷研究结果 23-30 3.1.1 基本变量与大学新生学校适应问卷的相关 23 3.1.2 聋生与健听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的整体情况 23-29 3.1.3 聋生内部学校适应情况比较 29-30 3.2 访谈结果 30-33 3.3 调查问卷与访谈结果的关系 33-34 第四章 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分析 34-37 4.1 调查分析 34-36 4.1.1 聋生与健听新生学校适应的总体比较分析 34-35 4.1.2 不同情况聋生与健听新生学校适应差异分析及相互关系 35-36 4.1.3 聋生内部学校适应分析 36 4.2 访谈分析 36-37 第五章 我国聋人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研究结论与建议 37-40 5.1 结论 37 5.2 建议 37-40 参考文献 40-42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42-43 致谢 43-44 附录 44-50
|
相似论文
- 师范生的心理素质、学校适应及其关系研究,B844.2
-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26及connexin30在拟老化大鼠内耳中的表达及调控,R764.43
- 基于逆商理论的大学新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研究,B844.2
- 老年性聋选配助听器效果的评估,R764
- 胚胎干细胞大鼠内耳导入后的迁移与分化,R764
- 聋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创新初探,G762
- 免疫调节基因内耳局部应用治疗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聋的实验研究,R764
- C57BL/6J小鼠耳蜗KCNQ1和NKCC1通道蛋白的年龄相关性表达及其与听力的关系,R764
- 老年大鼠耳蜗螺旋神经节NF-κBp50,caspase-3,CalbindinD-28k的表达,R764
- 运用膳食平衡指数评价大学新生膳食营养状况,R151
- 赌博任务下聋生情感决策特点的研究,G762
- 聋人家庭手势调查报告,G762
- 语前聋患儿应用人工耳蜗或助听器康复效果研究,R764
- 突发性聋患者的耳鸣心理声学特征研究,R764
- 清肝通窍汤治疗突发性耳聋肝火上扰型临床疗效评价研究,R276.1
- 特校聋生离校出走的成因与对策研究,G762
- 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G762
- 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R764.43
- 鹤壁市106例聋儿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R764.43
- 聋校高年级水粉风景写生的教学研究,J215-4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