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的领域、活动区和生境利用

作 者: 杨灿朝
导 师: 史海涛;梁伟
学 校: 海南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海南山鹧鸪 鹦哥岭 领域行为 活动区 生境利用 性别鉴定 种群密度 录音回放 鸣声分析
分类号: Q9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5年10月-2006年5月,在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采用距离取样法(distance sampling)对海南山鹧鸪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山鹧鸪每群的个体数在原生林为2.43±1.36只/群、次生林为1.81±0.59只/群;原生林、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种群密度分别为15.7只/ km2,15.8只/km2和0;根据成群数为单位来计算,其密度分别为6.5群/ km2,8.7群/ km2和0。通过捕捉和录音回放,发现海南山鹧鸪雌、雄鸟繁殖期的鸣叫声明显不同。对成对的海南山鹧鸪分别进行雌鸟叫声和雄鸟叫声的录音回放,结果表明,对于雌性鸣声回放,雄鸟和雌鸟的反应具有极显著差异(Z=-4.716, P<0.001),即占区雌鸟对入侵雌鸟的反应要比占区雄鸟对入侵雌鸟的反应极显著地强烈;对于雄性鸣声回放,雄鸟和雌鸟的反应无差异(Z=-0.369, P=0.712),即两者都对入侵雄鸟有较强烈的反应。分析结果表明,雌性鸟对于雌雄两种鸣声回放反应无显著差异(Z=-1.774, P=0.076);而雄性鸟对于雌雄两种鸣声回放具有极显著差异(Z=-3.31, P=0.001),也就是说,占区雌鸟对于入侵者是雄性或者雌雄的反应无显著差异,都是强烈的,而占区雄鸟则不同,对入侵雄鸟反应强烈,但对入侵雌鸟则不然。推测与其婚配制度有关。海南山鹧鸪属于雌雄同型鸟类。但我们的研究发现,其雌雄个体在嘴裂(P=0.03)、翅长(P=0.028)、跗跖(P=0.04)和爪长(P=0.016)的量度上有显著差异,在体重上呈极显著差异(P=0.003)。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海南山鹧鸪的活动区进行了研究。其日活动区面积为3.85±2.77ha(90% HMT),核心面积为2.23±1.65 ha (50% KH),雄性的日活动区面积要大于雌性,但其差异并不显著(P=0.044)。月活动区面积7.72±4.52ha(90% HMT),核心面积为2.78±2.32ha (50% KH),雄鸟和雌鸟的月活动区面积没有差异。海南山鹧鸪旱季活动区面积为7.15±3.87ha(90% HMT),核心面积为2.81±2.87ha (50% KH);日活动位移在14:30~15:30和17:30~18:30的时间段内位移最大,在11:30~12:30和18:30~19:30的时间段内位移最小,雌雄鸟的日活动位移各时间段无显著差异(χ2=11.22, P=0.51),同时间段的雌鸟和雄鸟位移也无显著差异。通过无线电遥测跟踪,采用样方调查和组成分析的方法,调查海南山鹧鸪在研究区和活动区内的微生境两个尺度下的生境利用。结果表明,海南山鹧鸪只利用研究区中的原生林和天然次生林,对人工马占相思林没有利用。样方调查表明,原生林中影响海南山鹧鸪觅食生境利用的因素主要有距沟谷距离、距水源距离、裸地比例、倒木、落叶厚度、落叶盖度和0~0.5m郁闭度;次生林中影响海南山鹧鸪觅食生境利用的因素主要有0~0.5m郁闭度、2~4m郁闭度、密藤、距沟谷距离和落叶厚度。影响海南山鹧鸪微生境利用的因素为水平遮挡度。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3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3-35
  1 领域行为  13-19
    1.1 领域鸣唱  13-15
    1.2 不同性别个体对鸣声回放的反应  15-17
    1.3 利用鸣声回放研究领域鸟对邻居和陌生者的反应  17-19
    1.4 利用鸣声回放研究对生境破碎化的反应  19
  2 鸟类双重鸣唱和雌性鸣唱的功能  19-24
    2.1 雌性通过鸣唱进行领域防御  19-21
    2.2 雌鸟的偶尔鸣叫  21-22
    2.3 雌性鸣叫为吸引雄性  22-23
    2.4 雌性鸣叫为了繁殖活动的平等  23-24
    2.5 雌性鸣叫的神经内分泌调控  24
  3 生境利用的研究  24-27
    3.1 不同空间尺度上物种的生境利用  24-25
    3.2 不同时间尺度上物种的生境利用  25
    3.3 生境片断化对动物及其生境选择的影响研究  25-26
    3.4 不同种类对生境的选择  26
    3.5 把生境选择与动物的特定活动结合起来,侧重探讨生境的质量和功能  26-27
  参考文献  27-35
第二章 海南山鹧鸪种群密度和领域  35-57
  1 研究地区  35-41
    1.1 地质  35-36
    1.2 土壤类型  36
    1.3 气候  36-37
    1.4 水文  37
    1.5 植物资源  37-39
    1.6 植被  39-40
    1.7 动物资源  40-41
    1.8 社区状况  41
  2 研究方法  41-42
    2.1 种群密度  41-42
    2.2 录音回放实验  42
  3 研究结果  42-46
    3.1 性别鉴定和鸣声分析  42-45
    3.2 种群密度  45
    3.3 领域回放实验  45-46
  4 讨论  46-48
  参考文献  48-57
第三章 海南山鹧鸪的活动区  57-69
  1 研究方法  57-59
    1.1 野外捕捉与标记  57
    1.2 无线电遥测与定位  57-58
    1.3 数据处理  58-59
  2 研究结果  59-64
    2.1 海南山鹧鸪的量度  59-61
    2.2 日活动区  61-62
    2.3 月活动区  62-63
    2.4 旱季活动区  63
    2.5 日活动位移  63-64
  3 讨论  64-66
  参考文献  66-69
第四章 海南山鹧鸪的生境利用  69-83
  1 研究方法  69-72
    1.1 组成分析  69
    1.2 觅食生境样方的选取  69-70
    1.3 对照样方的选取  70
    1.4 大样方变量  70-71
    1.5 小样方变量  71-72
    1.6 觅食微生境的样方选取和样方变量  72
    1.7 数据处理  72
  2 研究结果  72-76
    2.1 总体水平生境利用  72-73
    2.2 5m×5m 觅食生境利用  73-75
    2.3 觅食微生境利用  75-76
  3 讨论  76-78
  参考文献  78-83
小结  83-85
致谢  85-8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7-88

相似论文

  1. 秦岭华山松大小蠹种群密度和空间分布的研究,S763.7
  2. 三峡库区消落带3种草本植物对水陆生境变化的响应,Q948
  3. 大菱鲆性腺分化组织学和早期性别快速鉴定技术的研究,S917.4
  4. 基于CHD-W基因对鹤类和鹳类分子性别鉴定的通用方法,Q953
  5. 野牛草性别差异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S543.9
  6. 野生塔里木马鹿粪便DNA提取方法和性别鉴定研究,Q953
  7. 塔里木兔种群生态学及其头骨形态特征研究,Q954
  8. 银杏雌雄株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研究,Q943
  9. 快速PCR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牛精子和胚胎性别鉴定中的应用,S823
  10. 太阳活动区观测研究,P182.2
  11. 骡鸡的性别鉴定和性别决定候选因子表达的研究,S831
  12. 纯色山鹪莺(Prinia inornata)和黄腹山鹪莺(P.flaviventris)性别的分子鉴定和鸣声差异分析,Q958
  13. 舟山群岛獐和黄麂栖息地特征研究,Q958.1
  14. 黑龙江省鹤北红松母树林保护区4种无尾两栖类虹彩病毒调查及其与种群密度关系研究,S858.9
  15. [反]-β-法尼烯(EBF)对玉米蚜(Rhopalosphum maidis Fitch)行为及翅型分化的影响,S482.3
  16. 应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短片段牙釉质蛋白基因进行性别鉴定的研究,D919.4
  17. 海拔高度和坡向对长鞭红景天生物量的影响,S567.239
  18. 牙釉质基因鉴定山羊早期胚胎性别的研究,S827
  19. 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同伴互动研究,B844.1
  20. 纳帕海黑鹳越冬生态观察,Q958
  21. 影响嵌合孤雌胚胎发育因素和嵌合囊胚离散细胞不同性别来源比率研究,S814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