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海南山鹧鸪的活动区和夜栖地利用

作 者: 韦锋
导 师: 梁伟;史海涛
学 校: 海南师范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海南山鹧鸪 霸王岭保护区 活动区 夜栖地利用
分类号: Q9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5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6年11月至2007年7月,在海南霸王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海南山鹧鸪的雨季活动区及夜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海南山鹧鸪在雨季的月活动区面积为22.72±11.99 ha (95% KH)、10.53±7.08 ha (90% HMT)、核心区面积为8.72±9.49 ha(50% KH);日活动区面积为0.74±0.32 ha(90% HMT)、3.43±1.72 ha(95% KN)、核心面积为0.63±0.36 ha(50% KN)。海南山鹧鸪在在原生林的活动区大于在次生林的活动区;在雨季的月活动区面积及日活动范围都大于旱季。推测造成其雨季活动区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包括:食物的缺乏、繁殖期对生境面积的要求。其中No.760和302个体3—7月活动区面积及位置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减小—迁移、增大—再减小,通过参考他人对雉类繁殖期雌鸟活动区变化所做的研究,猜测样本760和302可能都为雌性,并且都经历了两次失败的繁殖经历,第一次是2-4月,第二次是5-6月;样本364、495、499捕捉于同一地区,且三个个体活动区的重叠度非常大,猜测这三个个体可能属于同一个活动群,其中样本495与499在捕获地及捕获时间上的相同及在相同月份活动区的几乎完全重叠,判断样本495和499可能来自同一家族群。样本364的活动区在5、6月份与样本495、499有相当大的重叠,但在7月份的重叠度极度降低,判断样本364可能为游荡的个体,临时和样本495、499组成一个活动群。海南山鹧鸪单独栖息在离地面5-6m高的侧枝上,这与以往研究中描述有异。海南山鹧鸪以逐步向上的方式到达合适的夜栖位置,到达夜栖位置后发出持续约5-10min“hu-hu, hu-hu……”的双音节鸣叫,鸣叫停止后开始夜栖。在阴天的夜栖时间比晴天平均长96分钟;上树的最早时间比在晴天要提前约37分钟,下树最早时间推迟41分钟。夜栖醒来后,整理完羽毛才下树,下树后立即离开夜栖树。海南山鹧鸪夜栖息点均靠近其活动区的边缘,与MCP活动区图边缘的最小垂直距离为89.25±35.36m,与当日活动中心的距离为268.57±33.21m。夜栖位置距离地面5.23±0.55m,与夜栖树主干距离2.56±0.58m。一般栖息于坡的中上位置,坡度为6.07±5.94o,植被高度多在12—14m之间。海南山鹧鸪夜栖处地势虽然较缓,栖息处下方很空旷,但其选择的树种多为阔叶树种,能为其提供很高的郁闭度,选择这样的地形可能有利于海南山鹧鸪的安全,也有利于其观察周围的环境。虽然海南山鹧鸪每晚都不会夜栖息在同一棵树上,但其有固定的夜栖范围,因此其夜栖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8
第一章 文献综述  8-13
  1.1 活动区的研究  8-11
    1.1.1 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及活动区的季节性变化  8-9
    1.1.2 扩散  9
    1.1.3 栖息地选择  9-10
    1.1.4 国内雉类活动区研究  10-11
  1.2 夜栖地的研究  11-12
  1.3 研究现状  12
  1.4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及意义  12-13
第二章 海南山鹧鸪的雨季活动区  13-40
  2.1 研究地自然概况  13-15
    2.1.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13
    2.1.2 气象和水文  13-14
    2.1.3 土壤及植被  14
    2.1.4 动、植物资源  14-15
  2.2 研究方法  15-17
    2.2.1 野外捕捉与标记  15
    2.2.2 无线电遥测与定位  15-16
    2.2.3 数据处理  16-17
  2.3 研究结果  17-33
    2.3.1 海南山鹧鸪的量度  17-19
    2.3.2 海南山鹧鸪雨季月活动区散点及MCP 重叠  19-31
    2.3.3 活动区重叠度  31-32
    2.3.4 雨季活动区面积  32-33
    2.3.5 海南山鹧鸪雨季的日活动区  33
  2.4 讨论  33-38
    2.4.1 扩散及活动区变化  34-36
    2.4.2 活动区的重叠  36-37
    2.4.3 活动区的面积  37-38
    2.4.4 日活动区  38
  2.5 本章小结  38-40
第三章 海南山鹧鸪夜栖地利用  40-43
  3.1 研究方法  40
  3.2 结果与分析  40-41
    3.2.1 夜栖息时间及行为  40-41
    3.2.2 夜栖地与树种利用  41
  3.3 讨论  41-42
  3.4 本章小结  42-43
小结  43-45
参考文献  45-52
致谢  52-5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3-54
答辩委员会决议  54

相似论文

  1. 太阳活动区观测研究,P182.2
  2. 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同伴互动研究,B844.1
  3. 中强地震活动区地震动衰减规律研究,P315
  4. 太阳活动指数的中期预报方法研究,P182.9
  5. 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的栖息地研究,Q958.1
  6. 白颈长尾雉的活动区和繁殖扩散的影响因子,Q958
  7. 人类强烈活动区喀斯特保护地植被恢复的经济社会支持系统研究,X171
  8. 基于反卷积分析方法的图象处理与应用,TP391.4
  9. 塌陷区新型立井井壁结构与受力机理研究,TD321
  10. 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颈长尾雉的生态研究,Q958.1
  11. 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的领域、活动区和生境利用,Q958
  12. 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活动区和栖息地研究,S863
  13. 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表面活动的关系,P182
  14. 两种果蝠对植物种子的传播及行为学研究,Q958
  15. 基于源区位置统计结果的日冕物质抛射观测特征研究,P182.62
  16. 幼儿园活动区教育的策略研究,G610
  17. 东太平洋海隆热液活动区沉积岩芯的地球化学研究,P736.2
  18. 白颈长尾雉的活动规律及其季节变化,Q958.1
  19. 幼儿园活动区自制玩学具及其效用研究,G616
  20. 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植被类型及植食性食物研究,Q958
  21. 广东罗坑鳄蜥性二型性及咬力研究,Q958.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动物学 >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