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作 者: 孙洁
导 师: 张采民
学 校: 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语文教学论
关键词: 徐州本土文化 地方课程 开发 实施 评价
分类号: G42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01次
引 用: 1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1年7月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提了出来。2003年4月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对中华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徐州本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特点。同时,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所谓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课程框架规定的范围内由地方教育部门自主开发出来的课程。它可以完善国家课程的不足之处,顺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这一指导性文件的规定,“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就有了政策依据和现实需要。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1.前言。2.“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分析。3.“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开发和教材内容的组织。4.“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的实施评价。“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可以引导师生依托本土文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资源,拓宽语文学习途径,拓展语文学习时空,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从而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徐州本土文化”语文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历史、文学、名胜等十个专题,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分为五种:引导系统、课文系统、图象系统、练习系统和知识系统。课程实施时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采用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以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教学案例的形式,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阐述。“徐州本土文化”课程评价是实施中的一个关键。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构建其评价体系,即对学校、对教师和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评价。其中对学生的评价,要遵循新课程的精神,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以改进教学,改善课程设计,最终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7
前言  7-11
  一、课程的内涵和地方课程的提出  7
  二、地方课程开发现状和本土文化开发的意义  7-8
  三、徐州本土文化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8-11
第一章 “徐州本土文化”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分析  11-22
  第一节 地方课程及其开发的动因和原则  11-15
    一、地方课程的内涵和价值取向  11
    二、地方课程开发的动因  11-13
    三、地方课程开发的原则  13-14
    四、地方课程的设计理念  14-15
  第二节 徐州本土文化的课程开发的价值  15-22
    一、本土文化的内涵及其教育功能  15-16
    二、徐州本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16-18
    三、徐州本土文化的价值  18-19
    四、“徐州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价值  19-22
第二章 “徐州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及教材组织  22-43
  第一节 课程的性质定位和基本理念  22-23
    一、性质定位  22
    二、基本理念  22
    三、课程的特点  22-23
  第二节 课程目标  23-24
    一、设置课程目标的原则  23
    二、课程目标  23-24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选择  24-41
    一、徐州的历史  24-26
    二、徐州的文学  26-27
    三、徐州的名胜  27-30
    四、徐州的名人  30-32
    五、徐州的方言  32-34
    六、徐州的曲艺  34-35
    七、徐州的民俗  35-36
    八、徐州的饮食  36-38
    九、徐州的民间工艺  38-39
    十、徐州的战争  39-41
  第四节 教材内容的组织  41-43
    一、教材内容的总体设计  41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41-43
第三章 “徐州本土文化”课程的实施评价  43-54
  第一节 课程设置的相关说明和教学建议  43-44
    一、课程设置说明  43
    二、教学建议  43-44
  第二节 课程的实施原则和方案  44-49
    一、实施的主要原则  44-45
    二、课程实施方案说明  45
    三、“徐州本土文化”专题实施方案  45-47
    四、“徐州本土文化”课程的具体案例  47-49
  第三节 课程的评价  49-54
    一、评价的原则  50
    二、评价的方式  50-54
结语  54-55
参考文献  55-57
附录  57-61
后记  61

相似论文

  1. 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U463.4
  2.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3.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4.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5.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6.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7.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8. 利用荆门地区文化资源开发农村初中美术校本教材的实践与探索,G633.955
  9.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10.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11.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12.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13.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4.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5.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6.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7.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18.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19. 珠三角地区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智能化系统,TU528
  20. 黄磷储罐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TQ126.317
  21. 女性乒乓球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TS941.1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学理论 > 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